宰云健 胡晶
【關鍵詞】中醫綜合護理干預;腹部手術患者;胃腸功能
前言:腹部手術是臨床上常見外科手術,多數實踐證明該手術會對患者的胃腸功能造成影響,因此如何加快腹部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成為整個臨床工作的重點。我院通過長期實踐發現,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方法發揮了中醫護理的優勢,有助于降低侵入性操作對患者機體的影響,有助于胃腸功能恢復,具有滿意效果,詳細資料如下。
1.1一般資料以68例腹部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組患者的入選時間為2019年1月~8月,隨機分為實驗組、對比組。實驗組患者34例,包括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48.3±4.9)歲。對比組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齡(49.1±5.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可以比較(P>0.05)。
1.2方法對比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1)用藥指導。護理人員介紹腹部手術后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并預見各種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保證療效。(2)生活干預。術后護理人員遵照營養師的建議給予患者營養支持,并將患者術后疼痛等情況向主治醫師反饋,合理使用抗炎止痛藥物等。(3)健康宣教。向患者接受腹部外科手術后的相關注意事項,強化依從性。在對比組患者護理方法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干預,主要內容包括:(1)經皮給藥按摩。取一匙松節油,準備無菌溫熱毛俊后,將松節油均勻撒在無菌毛巾上,將毛巾均勻鋪在患者腹部直至放松,通過該方法來加快腹部血液循環。我院每次護理期間將熱敷的時間控制在20~30分鐘,2~3次/天。(2)耳穴壓豆。取王不留行籽于患者胃、脾、大腸、小腸等穴位進行貼壓,并叮囑患者對每個耳穴的按壓時間持續5分鐘以上,采用由輕到重的手法,在穴位感受到發熱、微痛后即可停止,5次/天。(3)神闕穴溫針灸護理。定期為患者神闕穴實施艾灸處理,2次/天,期間需要詳細介紹神闕穴溫針灸的必要性與注意事項,保證患者依從性。
1.3觀察指標統計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22.0軟件對兩組接受腹部外科手術患者的相關數據進行處理,以t值檢驗差異,當P<0.05時認為差異顯著。
在對兩組患者的胃腸功能進行比較后,發現實驗組患者的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更滿意(P<0.05),相關資料見表1。

一般患者在接受腹部手術治療后,受手術期間創傷、牽拉、麻醉等因素影響,造成原有的胃腸功能受抑制,所以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胃腸蠕動減慢,進而發展為肛門不排氣、腹脹以及不排便等,嚴重影響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在傳統臨床護理期間,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個體情況實施護理干預,并根據腹部手術要求,通過健康宣教、合理用藥、調整生活方式等手段加快胃腸功能改變。但是很多學者通過實踐證明,單一的傳統護理干預方法雖然可以加快胃腸功能恢復,但是依然存在耗時長的問題,在患者首次排便、排氣前生活質量的得不到保障。根據本文表1的數據可以發現,對比組患者在單方面接受傳統護理干預后,其首次排便時間、首次排氣時間均超過30h,生活質量下降,所以尋找一種更有效的護理方法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內容。
隨著中醫理念的推廣,中醫護理逐漸被應用在腹部外科手術患者護理中,并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認為,患者在腹部手術之后,造成“整體經絡受損,致使氣血兩虧、元氣大傷,以致胃失和降、脾失健運”,最終一番胃腸功能障礙;而在胃腸功能障礙發生后,人體的正常消化功能下降,影響營養物質攝入,不利于疾病康復。所以基于患者臨床癥狀的中醫綜合護理方法開始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對實驗組患者實施中醫綜合護理干預,結果證明實驗組患者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等指標均優于對比組(P<0.05),證明該護理方法在腹部手術患者護理中具有更滿意效果。
根據我院經驗,在護理期間采用的經皮給藥按摩方法是中醫護理期間一種常見的局部干預方法,該方法有助于加快腹部血液循環效果,進而刺激胃腸蠕動,有助于癥狀改善。而耳穴埋籽與穴位溫灸等也是科學的護理手段,護理人員通過適度按揉捏壓,所產生的麻、痛等感覺會刺激穴位,有助于癥狀改善。在穴位溫灸期間所采用的神闕穴,該穴位下降具有豐富的結締組織,通過溫灸等刺激方法可以增強穴位周圍血液循環效果,因此可以進一步加快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目。同時在本次研究中,我院護理人員不僅關注對患者的中醫護理,也將各種常規方法應用到實驗組患者護理中,實現了中醫護理與傳統護理模式的結合,因此整體護理效果更滿意。
綜上所述,中醫綜合護理干預方法滿足腹部手術患者的護理需求,我院實踐經驗證明該護理方法有助于加快患者胃腸功能恢復,整體效果滿意,因此應該成為相關患者臨床護理的首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