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富東 邱學榮
【關鍵詞】社區干預;2型糖尿病;疾病認知;行為;健康教育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型糖尿病為常見糖尿病類型,每年全球月有4.15億2型糖尿病新發病人群,本病目前尚未發現根治性藥物,患者一經確診需長期用藥控制血糖,并調整日常飲食。本次研究為論證社區干預中健康教育對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認知及行為的影響,比較我社區醫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32例行常規社區干預患者與32例常規社區干預聯合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干預患者護理干預前后ESCA量表以及Moilsky量表,具體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我社區醫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管理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社區干預中是否應用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未參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與實驗組(參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實驗組32例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17例)女(15例)比例為17:15,年齡在52歲~77歲,中位年齡為(70.12±1.12)歲。對照組32例患者一般資料如下:男(18例)女(14例)比例為9:7,年齡在54歲~78歲,中位年齡為(70.11±1.14)歲。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驗證,P值大于0.05。
1.2病例選擇標準本次研究參考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2型糖尿病相關內容,患者均因出現多食、多飲、多尿、體重驟減等癥狀入組,糖耐受試驗為陰性的同時相關血糖檢查結果均超過正常水平。排除標準:(1)排除入組前接受其他藥物治療患者。(2)排除認知障礙、理解障礙或精神系統疾病患者。(2)排除合并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其他代謝系統疾病患者。
1.3方法
1.3.1對照組患者行常規社區干預,醫護人員結合患者24小時血糖譜監測結果,選用合適類型的降糖藥,指導患者在規定時間內給予降糖藥,此外囑患者定期入院復診。
1.3.2實驗組患者在常規社區干預基礎上行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1)組建參與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醫護人員就小組成員臨床檢查結果與患者、患者家屬溝通,告知患者臨床診斷結果,向患者介紹2型糖尿病病因、治療、護理等相關知識,列舉病情控制良好案例,安撫患者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使患者理解并接納醫護診療護理干預。(2)向患者發放2型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冊,從而使患者意識到個體自主行為對疾病的影響,醫護人員協同患者共同制訂診療護理計劃以及治療目標,規定患者每日用藥量、用藥次數、用藥時間,每日進餐量、進餐次數、每周有氧活動次數,有氧活動時間。此外醫護人員應主動與患者家屬溝通,囑患者家屬監督患者臨床診療計劃實施情況。(3)醫護人員定期電話隨訪,詢問患者診療護理計劃實踐情況,對于嚴格遵循異化實施護理干預患者,醫護人員應給呀患者鼓勵,滿足患者榮譽感與自尊心,通過正反饋干預從而促使患者繼續遵循計劃實現自我管理。此外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定期聚會,交流自身疾病控制情況。
1.4觀察指標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以及用藥依從性變化情況,本次研究參考ESCA量表判斷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總分為172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高;本次研究參考Moilskv量表判斷患者用藥依從性,該量表總分為8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依從性越高。
1.5統計學處理結果中各項數據均使用SPSS21.0軟件系統處理,(x±s)表示的數據用t檢驗,標準差檢驗后所得P值,若低于0.05表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若超過0.05表示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自我護理能力以及用藥依從性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干預后ESCA量表以及Moilsky量表均優于對照組且數據差異明顯。
2型糖尿病已逐漸發展為嚴重影響我國居民公共衛生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相關報道顯示該病患者規律用藥可有效控制個體血糖,機體血糖得到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率。但是絕大多數2型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疾病認知程度低,醫囑依從性低,社區干預中將康教育的實施,即要求護理人員結合患者認知、行為,實施心理支持干預,改善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情緒的同時糾正患者疾病認知錯誤,增強患者臨床治療的信心與依從性。本次研究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ESCA量表以及Morisky量表不存在明顯差異,干預后實驗組患者ESCA量表以及Moilsky量表均優于同期對照組目數據差異明顯。
綜上所述,2型糖尿病患者社區干預中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小組健康教育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