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是因關節內結晶沉積而導致關節劇痛和發炎的一種疾病。這些結晶的生成是由于血中尿酸濃度異常增高所致。痛風最常侵犯大拇趾根部的關節,但也常見于腳的其他部位、膝、腕、手指和肘。它是一種嘌呤代謝紊亂所引起的以關節、結締組織和腎臟的炎性變化為主的代謝性疾病。當體內嘌呤代謝產物尿酸產生過多,超過腎臟排泄能力時,尿酸即在血液及組織內積聚,形成“痛風”。在急性發作期常表現關節疼痛、紅腫,很易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病,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包括所有關節、結締組織等處為主要病變表現的疾病。包括了100多種疾病,最常見的有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骨關節炎、痛風、狼瘡、干燥綜合征等。
1 表現不同
痛風常見于40歲以上的男性,常表現為夜間突然發作劇烈疼痛,多以急性關節炎,呈紅、腫、痛開始,72 h達到頂峰,一兩周可自行消失,數年再發作。當吃含嘌呤多的飲食,如動物內臟、沙丁魚、酵母等,高尿酸在血液和組織內積聚易形成痛風石,多見趾骨關節周圍,亦可形成腎結石等。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病變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于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于40歲左右女性。早期癥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是一個慢性頑癥,病因不清楚,與多種綜合因素作用相關。不及時治療幾乎所有內臟器官都會受累:全關節可發生破壞性病變,引起關節慢慢變畸形、強直,雙手呈雞爪狀、功能喪失,甚至癱瘓,骨和骨骼肌萎縮,還常常伴有關節外的癥狀,化驗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
2 治療不同
痛風是用抗嘌呤代謝、促尿酸排泄的藥物,如秋水仙控制癥狀。隨著時間的推延,痛風因屢屢發作的關節,不僅組織損害,而且骨質的關節端有侵蝕,再加上痛風石的沉積,使關節呈慢性炎癥和關節畸形,很易與類風濕關節炎相混淆。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療主要以抗炎、調整免疫調節為主。如芬必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以及益賽普、類克等生物制劑和甲氨蝶呤等傳統抗風濕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