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凱 王志軍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眾所周知,笛子的歷史源遠流長。上個世紀中后期,也就是五六十年代后期,原創笛曲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作曲家通過不同地域音樂的改編,形成了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笛子曲。《陜北四章》便是具備了中國西北民間音樂特點的一首竹笛協奏曲。
竹笛協奏曲《陜北四章》融合了陜北、西北地方音樂的特點,《陜北四章》這首作品作曲技法簡潔大方,主干音樂素材取自于地方音樂,擁有鮮明的風格和可聽性的旋律。《陜北四章》將陜西三秦大地的音樂文化充分展現。通過對《陜北四章》的理論探究和實踐演繹,將中國傳統民間音樂得以傳承和發展。
本篇文章的結構特點:1.竹笛協奏曲《陜北四章》的創作背景2.結合部分譜例分析曲目的結構布局。3.通過對樂曲的分析把握整首曲目的演奏技術和《陜北四章》這首竹笛協奏曲的思想內涵。
《陜北四章》是程大兆先生以中國西北民間音樂特點為素材、充滿濃厚地方特色創作的一部多樂章組曲性的竹笛協奏曲。程大兆,陜西西安人,祖籍山東,畢業于西安音樂學院作曲專業研究生,是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程大兆先生出生于西北,長于西北,身上具有豪爽、灑脫、真實的典型西北漢子性格特點。
陜北當地也有很多特色民俗,比如鬧秧歌、唱道情、大場子、小場子、丑場子、唱民歌等。鬧秧歌又名“陽歌”,是在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而成,指從春節鬧到正月二三十日后收場,場面熱鬧非凡,是黃土地上一種特別的藝術。唱道情是指以清澗道情為主體,加以陜北當地民歌小調最終形成的民間清唱形式。大場子又名“大秧歌”,是一個集體性的歌舞表演活動,也是最壯觀、最豐富、最熱鬧的一種秧歌表演。小場子則是在大秧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但在技巧上要比大秧歌更加精湛,情緒上也更為飽滿,具有一定的地方性、獨立性。丑場子主要表演男女之間調情打斗的二人場面,異常活潑詼諧。唱民歌應該是陜北的一大地方特色。陜北民歌豐富多彩、高亢嘹亮、影響深厚,它大多在陜北當地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及風俗性活動中形成。陜北民歌種類繁多,有山歌、信天游、勞動歌、小調、二人臺等。山歌悠揚抒情;信天游自由寬廣;勞動歌鏗鏘有力;小調則流動暢快。
程大兆先生正是結合了陜北當地的特色藝術形式、民俗活動與對家鄉土地的無限熱愛,近一步表達內心的灑脫、質樸、深厚和真實,作出此曲,如實地表現了黃土文化。
為了更好地對《陜北四章》的演奏技法特點進行具體的分析,下文將分成四個部分對每個樂章的演奏技法進行分析。
第一樂章是用F調梆笛演奏的行板節奏的“信天游”。陜北地區多見連綿起伏的山脈,眾山與平地之間便形成了溝壑,由于這種地理原因,當地的勞動人民喜歡用嘹亮高亢的嗓音自由地抒發內心的情感表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信天游”。因此,自由是第一樂章最大的演奏技巧特點,竹笛和伴奏樂隊配合需要默契是演奏的前提,演奏者在此基礎之上可以利用滑音、虛實結合、強弱長音控制等技巧特點去表現婉轉悠揚的音樂特點,體現陜北音樂、三秦文化的鄉土氣息。竹笛協奏曲《陜北四章》一開始的情緒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在高潮段落上需要通過豐富的加花這一技術特點來展現情緒的豐滿性,在這一樂章的演奏上,演奏的情緒越來越濃烈,為此從第一樂句的演奏開始就要呈現一種信天游情緒的濃郁性,這樣才可以充分的展現出陜北地方音樂的特色,尤其在模仿“信天游”的高音上一定要具有信天游特有的高亢之感,而加花變奏這一演奏技巧也主要是集中高音區,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表現出音樂旋律中所特有的明亮音質,而此刻樂隊協奏的響起可以說是抒發了陜北人民愉悅的心情。
樂曲第一樂章“信天游”以自由的散板節奏和滑音技巧為主,生動形象地表現出陜北信天游的風味。演奏此樂段時應注意氣息與手指間的配合,把體現陜北風味的滑音這一演奏技巧做到極致。
在第一樂章結束之際,與開頭再現、呼應,借以深化音樂主題,可以很好的表現信天游的自由與開闊。在最具有地方音樂特色之處,音樂旋律應該慢慢的舒緩開來,最后結束在高音中。
第一樂章在演奏上音色要在最大程度上盡可能的去接近人的聲音,以最大化的突出陜北音樂信天游的特色,在曲意的演奏上要做到一種收放自如。第一樂章是整首協奏曲的一個前奏和鋪墊,從樂曲一開始曲作者就想突出陜北音樂的特征,所以演奏者要具備很好的氣息控制才能更好的做到以上幾點。而樂隊弦樂的演奏則以各個聲部的長音組成各種色彩的和弦,在配合與烘托竹笛演奏的情況下由強到弱,烘托主旋律,營造出黃土高坡的一片蒼茫。
第二樂章是用F調梆笛演奏的小快板節奏的“社戲”。這段樂章的節奏輕快、明亮、愉悅,就像兩個人說話一樣詼諧,如此惟妙惟肖,充分體現了西北人之間的這種開朗、淳樸。作者為了表現出愉快的情緒,模仿了陜北民間對唱的形式,通過一唱一和、復調形式對比等技法特點來體現陜北地方特色音樂中的對唱,所以大多運用了民間的曲調,速度上面也有較多變化,非常接地氣。
在這部協奏曲前面分快慢兩個樂段,在這之后是速度偏快約每分鐘144拍的小快板,通過這個速度上的對比,可以更好地來表現這一樂章的活潑跳躍。第二樂章的演奏包括音色、音量、情緒等方面,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注重運用了對比手法,這種對比是為了模仿“二人臺”那種夸張、突然的戲劇效果。“二人臺”源自山西,流行于陜西、山西、河北等地的一種戲曲劇種,它唱腔大多采用民歌曲調,極具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十九小節之后是大量的變奏“對句”,就像在相同旋律上運用了不同的連音和吐音的演奏技法一樣,為了突出此樂章某個主題旋律的主題變奏,加重了個別音的演奏,重復1-2小節在一定程度上更是起到了增強活潑、俏皮情緒的效果。這些演奏技法特點加上對比,便形成了俏皮、對話般的演奏風格,也更貼切地表達了人民的喜悅之情。
第三樂章是用C調曲笛演奏、慢板節奏的“往事”。這個樂章的旋律是通過C調曲笛婉轉含蓄的音色來表現,給聽眾呈現出一幅往事如歌的畫面。第三樂章是本曲第一次更換另一根竹笛進行演奏,這樣可以更好地表達樂曲的意境之美。我們在演奏此樂章時,氣息要壓住,保持氣息的下面位置狀態。在獨奏上,作者通過最為樸實的長音來表現出過往云煙。這段的技巧華彩部分和情緒由激動瞬間轉為悠長、純凈的泛音演奏,猶如狂風暴雨后一切都歸于平靜的安詳。見譜例1。
譜例1

譜例1由C調曲調演奏,節奏緩慢,感情較深沉、自由。第一小節雖是簡單的二度音程轉換,但這里需要非常深厚的氣息去支撐這句由弱到強的變化,以表達內心情感的深沉。第六小節處的小附點應該做的非常夸張,第一個音氣息保持延長后直接甩出第二個音,一定要把這第二個音做到甩出去的感覺,這樣回憶往事中情緒的跌宕起伏就會被體現的淋漓盡致。
第三個樂章旋律走向較為線性,伴奏樂隊較為平穩,竹笛是此時當之無愧的主奏。作曲家在這里通過寫實手法表現悲傷情緒,與此同時,管樂聲部用一種無限延長的氣息長樂句來進行離調的演繹,這種音樂旋律的演奏是對主題旋律的一種有效的補充。第三樂章和前兩個樂章有著極大的不同,它不再是一種內心的傾訴,由于樂隊的介入,使得本章的音樂旋律在色彩上豐富而又不流于深沉。
第四樂章是用C調和F調笛演奏。“鬧紅火”三秦大地的土語,寓意喜氣洋洋的感覺。“鬧紅火”展現的就是節日的歡樂氣氛,所以此樂章通過大篇幅的循環雙吐、大跳音、三連音等演奏技巧來表現這種激動、熱烈的情緒,見譜例2。
譜例2

譜例2這段也是散板節奏,稍偏自由。第一個音是由弱到強慢慢引出來的,在逐漸強起來之后緊接著帶出后面的三連音,然后氣息繼續壓住,輕巧靈活的演奏出下面的連續三連音,最后慢慢漸強,這就把第四樂章“鬧紅火”載歌載舞的場面充分的烘托了出來。
這個地方要強調一下速度的不同。此樂章在速度的變化上要比前面三個樂章豐富,樂曲的速度安排是小快板-急板-廣板,這是一種逐漸遞增的情緒設計。這個地方出現了由曲笛改為梆笛演奏,而這也是這首作品同一樂章中唯一出現的一次換笛演奏,有力烘托了熱烈的場面。演奏此曲主旋律時要注重氣息和情緒的把控,展現出陜北百姓的歡快情緒,氣息運用需注意,要做到低音結實、高音透亮。此樂章的情緒比前幾個樂章都要歡快,但是吹奏者表現出來的聲音卻不可以過于夸張,否則音樂表現效果就違背了曲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接下來便是主要由快速的16分雙吐吐奏組成的急板了,笛子和樂隊共同將這精彩的急板推向最高潮,最后在F調梆笛的最高音上結束。后面的廣板部分則來繼續表達熱烈之后還是很激動的情緒。要想使表現出來的音樂更加沸騰、熱烈,還要把握好氣顫音的運用。激昂的旋律在此刻戛然而止,獨奏部分再次出現了第一樂章時開頭出現的“信天游”,此時樂隊的旋律是休止狀態,那么竹笛演奏出來的旋律就要更加注重細節之處。“信天游”這個主題出現十分短暫,而后竹笛和樂隊開始加速,結束部分是急速的琶音。演奏第四樂章時要處理好每個部分的情緒。急板與快板是此段旋律的主體,廣板就像是豪爽大氣的底板,渲染了整個篇幅;后面再次出現的“信天游”是一個不能缺少的部分,巧妙地起到了首尾呼應。
在多樂章協奏曲的創作中,慢-快-慢-快的結構布局是非常多見的,但《陜北四章》不僅有這樣的結構布局,還從多角度及深層次的結合了笛子各式各樣的運用,并吸取了不同風格的音樂旋律,所以它令人眼前一亮。這種設計不僅可以通過敘述的手法讓聽眾感受陜北人文特色,地域的特色文化,還可以留住傳統的民族文化藝術。《陜北四章》是程大兆先生的經典之作,這部多樂章作品具有鮮明的風格和豐富的可聽性,巧妙的將傳統音樂創作和現代技法合二為一,以現代曲式和現代技法為承載,很好的將竹笛演奏藝術推向世界。
因此,本文從創作背景、每個樂章的音樂特點以及它所要表現的內心情感等方面做出了簡要分析,希望通過這樣的學習研究,能夠在演奏此作品時有更好的把握,筆者期望通過此文對竹笛協奏曲《陜北四章》的理論分析和演奏實踐,能夠為更多的竹笛學習者提供演奏此曲的幫助,希望通過此文能帶給大家更多的思索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