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夏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統計與數學學院
在資源網絡共享、上網搜索信息速度快的當下,研究生在培養階段更加注重學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和專業素養能力,在學習上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較多,學生會更加頻繁的使用網絡,以滿足對知識的探究,對視野的開闊,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遠遠超過本科生。因此,增強網上教育對研究生意識形態的形成有迫切的要求。為了促進思想政治教育事業的發展,在大數據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通過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環境,來實現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革新。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全球化、數字化時代的博弈中,保持其競爭優勢,占據了更為有利的地位。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進行網絡輿論環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同樣具有重大的意義。他們承擔著培養合格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因此凈化網絡輿論環境、充分發揮高校媒體優勢顯得尤為重要。
伴隨著互聯網絡科技的迅速發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更多的新課題,這使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漸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很多學者在這一領域,做了大量的研究。劉梅[1]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方式—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建設》中首次明確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曾令輝[2]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系統分析,提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現代信息傳播技術,運用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心理學行為學傳播學現代信息技術等相關科學知識,培養社會主義四有新人的教育活動。在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上,王翠絨和江衛鋒[3]研究認為網絡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變革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同時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增加了培養價值觀念的難度。汪曉麗和黃振輝[4]對廣東省某民辦高校的實證研究表明網絡是高校學生獲取思想政治信息的主要途徑,高校應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劉艷新[5]分析了網絡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認為網絡既有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平臺,提高時效性等正面影響,同時也有管理上的復雜性等負面影響。馬肖華[6]從價值取向、道德行為、道德修養和身心健康四個方面介紹了網絡對高校學生的影響,認為網絡對高校學生的思想道德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本文將以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研究生為例,通過發放調查問卷,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分析現代網絡媒體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本次調查問卷共收回有效問卷312份,樣本涉及到我校多個學院,涵蓋碩士生及部分博士研究生。下文將主要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的方法來分析現代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問卷調查結果如下:
圖1 網絡信息識別能力分布圖
如圖1所示,大多數被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處于一般水平及以上,占34%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的網絡信息識別能力一般,36%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的網絡信息能力強,9%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的網絡信息能力很強,而其余21%的研究生認為自己的識別能力處于一般水平以下。作為受高等教育的研究生,約36%—44%的學生認為自己具有較強的網絡信息識別能力,對于我們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是一個較好的基礎;而處于一般水平之下的21%的研究生可能是出于當前信息泛濫無法甄別的緣故。從被調查對象有近半人數認為對網絡信息的識別能力不差,我們可以得出當前信息可以通過網絡媒介傳遞的結論。網絡傳媒具有一定的有效性,本次問卷數據具有研究價值。
較多被調查者認為現代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一般促進作用,占比最多,為33%。占比次之的是,28%的被調查者認為現代網絡對思想教育無影響。緊接著是認為現代網絡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占比18%。此外,分別有13%、8%的被調查者認為現代網絡具有一般抑制作用和嚴重抑制作用。但總體來說,約51%的被調查者認可了現代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促進作用,而21%的認為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如前文所述,網絡中充斥的大量信息,如不具備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大學生將無法吸收正確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而本問題顯現出較強的促進作用,正是當前高校研究生對網絡信息有較強信息識別能力的結果。
圖2 瀏覽網絡時間頻率分布圖
大多數研究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累積在6-10小時之間,占比44%,有28%的研究生平均每天上網時間在11小時以上,23%的研究生平均上網時間在3-5小時,剩余5%的研究生的均上網時間每天在3小時以下。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我校研究生使用網絡的時間較長,使用頻率較高,這也是當今互聯網形式下的一大特點。
由圖2可以看出,被調查對象使用校園網官網、思想政治相關網絡以及不良網站的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被調查對象都選擇選項A,其次會選擇選項B,選擇C、D的較少。有162名被調查對象平均每天有2小時以下會使用校園官網獲取信息,有109名被調查對象平均每天2-3小時瀏覽校園官網信息,26名有3-4小時瀏覽校園官網,最后15名有4小時以上瀏覽校園官網。而與思想政治相關網絡,分別有174名、104名、29名和5名被調查對象平均每周使用1小時以下,1-2小時,2-3小時和3小時以上瀏覽校園官網。最后,約70%(70%≈218/312)研究生平均每周瀏覽不良網站的時間在5小時以下。近半研究生平均每天花在校園網、思想政治相關網站的時間基本在2小時以下,通過網絡渠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時間較使用網絡的時間較短。
在312名被調查對象中有309名研究生使用了QQ交流工具,262名研究生使用微信交流工具。185名被調查對象使用微博,還有52名研究生使用了其他的交流工具??梢奞Q、微信、微博這種可安裝手機上的工具具有巨大的魅力,也印證了前文“手機是新媒體”的定義和新媒體內容及時性的特點。
大約43%的被調查對象每周通過QQ、微信等溝通交流類軟件工具發送或接收思想政治信息的次數在2次以下。其余57%的被調查對象每周可通過QQ、微信等溝通交流類軟件工具傳遞思想政治相關信息的次數在3次以上,其中38%的被調查對象傳遞思想政治相關信息的次數在3-6次,17%的被調查對象傳遞思想政治相關信息的次數為7-10次,2%的被調查對象傳遞次數在11次以上。結合上述分析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會使用QQ、微信、微博類溝通交流工具,考慮到手機軟件的及時性特點,使用這些軟件傳遞思想政治相關信息具有較強的有效性。
本文在定性與定量結合分析當代網絡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得出以下主要結論:
1.現代網絡傳媒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以當代網絡為載體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了網絡媒體渠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調查數據也顯示,僅21%的被調查研究生認為現代網絡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抑制作用,而51%的被調查研究生則認為現代網絡傳媒很好地促進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進行,這是對定性分析的一個很好的數據證明。
2.手機便攜式軟件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承擔重要角色。手機作為一種新媒體,集多媒體、互聯網、娛樂、游戲、智能工具于一身,隨時隨地的傳播信息,能夠保證網絡內容的即時性和主體使用的便攜性,受到社會的熱烈追捧。同時,調查數據也顯示大部分的研究生在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時,都會選擇使用QQ、微信、微博這種可安裝于手機的便攜軟件,這是對手機新媒體的一種認可,更是提供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契機。
3.當代研究生偏向于使用互動服務型網絡工具?;宇l繁化作為新媒體的一種發展趨勢,為大學生提供了發表言論更大的舞臺。當代網絡自主性的特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會消費習慣選擇的結果。在被調查的研究生中,廣大群體平均每天都會花費6小時以上的時間上網,但使用習慣網絡的時間遠遠不及使用QQ(微信)軟件的時間長,由此可見,這種互動服務型的新型網絡工具在當代研究生中的受歡迎度可見一斑。
在本文研究的基礎上,后期我們將從當代網絡傳媒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機遇挑戰的角度,構建具體的統計模型分析哪些因素影響了現代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以及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現代網絡發揮作用的。同時,我們還將在本文調查分析研究生使用網絡習慣基礎上,構建具有創新價值的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優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