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麗軍 李高峰 侯瑞瑞

物流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對制造企業物流能力進行實踐研究、構建物流能力績效評價體系,物流能力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制造企業外部環境瞬息萬變,固定的物流模式顯然難以順應這種變化,而第三方物流服務商提供的規范化物流形式不能滿足消費者的獨特性服務需求,因此,正確理解物流能力的內涵和外延及其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能夠為制造企業提升物流能力提供策略依據,制造企業如何運用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對物流能力進行科學的評價,找出制造企業自身物流能力的差距和不足,制定適應企業自身物流發展策略,提高企業競爭優勢,不斷提升企業績效也成為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
企業物流能力是企業配置和運用物流資源的方法和策略。Santanu等認為物流能力是物流運營和提供物流服務的制造企業在創新提升客戶服務質量的過程中所具備的對物流模式構建、管理及運作的能力。Young等認為物流能力是制造企業能否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提供更高質量的客戶服務的一種評估。Lias等認為物流能力是獨立于制造企業的物流模塊,從接收顧客需求信息、處理訂單信息、分揀產品、運輸、配送、售后退貨的全過程中, 在需求接受速度、訂單及時性、物流成本、配送服務質量等方面的綜合反映。
從制造企業內部來看,物流和其他部門關聯在一起進行企業決策、開展職能活動。從制造企業外部來看,拓展制造企業物流職能可以創造更多的企業價值,如:提高存貨周轉率、營運能力等,從而提升客戶價值。目前學術界關于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內涵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從資源角度出發,將企業的物質資源納入到物流能力范圍,Gligor[1]認為物流能力的要素包括有形和無形兩個方面,有形要素包括倉庫基礎設施、工具配置、物流配送、物流裝卸等設備,無形要素主要指企業對物質資源進行配置、運營、優化的能力,制造企業通過績效管理、優化物流程序和建立物流作業標準化實現整合物流資源。另一種觀點認為企業物流能力僅指柔性能力,企業基于物流技術能力的適用性、可變性、可協調性、可發展性的能力。Worren將企業物流能力歸納為供應、需求、信息等3個方面。Vogel指出物流能力包括配送、柔性、成本和個性化4個方面。物流柔性能力主要強調制造企業物流行為特征,即企業為提高客戶滿意度、提升企業價值進行物流資源配置的過程。現有文獻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物流能力的內涵,由于研究對象指標及企業外部環境不同,對物流能力內涵的定義各不相同,制造企業物流也不能以既定的模式去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本文認為應對物流能力進行動態的理論界定。
伴隨全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經濟產業的不斷變革,我國制造企業面臨全球化競爭挑戰,制造企業僅依靠在傳統的產品技術質量方面的優勢以取得持續市場競爭能力已經越來越難,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管理層逐漸意識到只有具備其他企業所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優勢,才能提高市場占有率。制造企業管理層開始將目光逐漸轉向以往受忽視的服務性較強的物流領域。物流能力是制造企業在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的重要能力,尤其是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為制造企業的傳統物流活動帶來了重要挑戰。采用OTO(Online to Offline)模式的制造企業認識到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是其贏得市場、獲得成功的關鍵要素,而物流能力正是其持續提供優質服務的重要環節。制造企業物流的整合能力能間接提高企業的績效,制造企業通過整合物流環節來改進物流服務、縮短交貨期、降低人力成本、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制造企業的物流成本的大小也反映了企業的物流能力,我國制造企業的物流成本比例一般在5%~15%的水平。
物流能力綜合反映了一個制造企業組織規劃現有物流資源的能力,制造企業管理者逐漸認識到整合現有的物流資源能夠改善企業績效,從而提升企業價值。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如何構建適應制造企業線上線下銷售發展的物流模式成為制約制造企業OTO發展的瓶頸。
對于研究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構成要素方面,規模最大的是1995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全球物流研究團隊的一項研究項目。通過對北美、歐洲19個不同國家的123個制造企業進行調研, 最終確定了19種通用的物流能力,并分為配置能力、綜合能力、及時能力和衡量能力。該項研究為之后的物流能力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多研究都是在這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針對具體行業背景進行研究分析。從消費價值導向和供應導向價值規律角度出發,偏重物流服務和配送等操作層面,確定針對制造企業的6個物流能力要素: 物流配送速度、低配送成本、退換售后服務、客戶需求響應速度、配送服務質量和配送站點設置。趙永楷對國內外物流能力進行研究分析指出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是一種基于物流運營能力和物流要素能力的綜合能力。物流運營能力是一種綜合動態能力, 通過處理質量、物流作業量、處理效率、服務質量等多種因素的綜合績效來衡量。物流要素能力是指制造企業物流環節中投入的資源要素, 它通過一定時間內處理物流作業的最大數量來衡量。
本文通過對物流能力組成部分的分析, 根據物流能力要素的性質, 認為制造企業物流能力構成要素主要是物流協調組織能力、物流運輸成本、物流服務質量、物流要素能力四部分組成。制造企業物流成本是物流環節所發生的人力物力支出,從原材料采購環節開始一直到將產品配送到消費者手上所發生的全部物流費用。按物流階段可分為:原材料物流成本、生產物流成本、配送物流成本、退換貨物流成本和報廢物流成本,這種分類方式便于對各個物流環節的成本分布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有助于企業管理者和財務人員對物流成本進行分段管理、控制、預算。物流服務能力指主要存在于供應鏈銷售環節物流模塊中、終端消費者給予評價的外部物流能力, 它包含在供應鏈物流能力其中的一個環節。從物流要素性質角度出發, 供應鏈物流服務能力的構成包含時間效率要素、信息要素和消費者要素三大類別。物流要素能力主要是指分布在供應鏈各個環節的資本投入、物流配置和物流基礎設施的能力綜合。這些物流能力要素分布在整個制造企業供應鏈上, 因此物流體系的要素能力不是單靠物流體系中某種設備能力所決定的,而是由整個物流能力鏈決定。人是制造企業物流環節的重要參與者, 對制造企業的物流能力大小起到決定性作用,制造企業內部與物流運營相關的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知識水平、物流技術人員的技術水平、研發能力和作業人員的操作能力、學習能力共同構成了物流環節參與者的協調組織能力。
制造企業物流能力能夠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Mentzer等從資源基礎觀視角出發對11個變量運用驗證分析法來研究制造企業的物流能力,這些變量是制造企業占領市場的關鍵因素,其中企業服務質量是最核心因素。LIU通過研究對比兩家德國制造企業的競爭優勢與動態物流能力之間的關系后發現,一方面,高效的企業運營管理和持續的物流平臺IT研發能營造出色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制造企業物流能力通過企業運營知識、跨部門協調、供應鏈關系得以持續發展。董保寶等研究表明,制造企業物流信息傳遞能力、物流營運能力、物流柔性能力均能直接作用于競爭優勢,并且明顯影響競爭優勢,但是物流能力只能部分通過競爭優勢間接影響企業績效。制造企業的競爭優勢來源于生產技術、產品研發能力、客戶知識信息導向能力。因此,相對于有形能力而言,制造企業無形能力對競爭優勢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制造企業要維持競爭優勢,就必須保持企業各類能力的動態發展。當出現新的因素后,企業必須重新制定策略方案,對相應的能力結構進行升級和調整,從而更好的適應物流能力發展需求。
Kesner于20世紀30年代首先研究了美國經理人的報酬和企業績效評價的關系。20世紀70年代Melnnes通過分析美國50家跨國公司,研究結果表明最常用的業績評價指標是投資收益率,反映出股東對投資收益的關注度。Satty首先提出對非定量事件進行評價的AHP方法。1992年咨詢公司總裁David提出平衡計分法。從顧客滿意度、財務指標、銷售業績、制造技術四個方面來對制造企業績效進行評價。隨著對企業績效評價的研究逐漸增多, 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的評價成為企業績效評價的一個重要方面。
盡管物流能力會對企業績效產生一定影響,但目前學術界對于制造企業績效評價指標尚無明確的界定,但是由于學者們采用的績效指標各不相同,因而物流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因子仍存在爭議。大部分學者都是參考企業戰略管理理論中的績效指標來評價,包括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客觀評價企業績效方法主要包括三個指標:財務指標、生存和發展指標。其中運用最多的是財務指標評價制造企業績效,Lu 將凈利率、投資收益率和權益指數等三個指標作為企業績效的測量變量。盡管財務指標可以直觀的反映企業績效,但是由于制造企業的財務數據通常是動態的,不能確保財務指標的準確性。楊凌愛在研究中利用財務績效來衡量第三方物流能力對企業績效的影響;張勤以物流能力為中介利用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研究綠色供應鏈和制藥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劉莉等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研本企業在行業內的銷售利潤率、存貨周轉率、客戶滿意度和企業綜合績效的相對水平來對制造企業績效進行評價。胡玉洲用消費者滿意度、凈資產收益率、投資收益率、營業額增長率、產品研發增長率和企業綜合競爭能力等6個指標相對于同行業的平均水平來評價制造企業績效。本文認為應利用客觀指標和主觀指標相結合形式對企業績效進行綜合評價。
企業競爭優勢通過量化的企業績效來體現,競爭優勢是制造業行業中企業績效的核心。事實上,物流活動在很多制造企業更加直接的表現是高昂的物流成本,制造企業的產品通過高水平的物流服務和差異化優勢占領市場份額,而制造企業的物流能力最終只能通過產品變現得以價值體現,因此,物流績效只能通過制造企業的財務指標間接反映。未來應該研究如何抓取有效的動態財務數據,將物流績效、企業績效和競爭優勢納入一個分析體系,研究制造企業物流能力、競爭優勢和企業績效之間的協同關系,從而更好的提升制造企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