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全
風險偏好是在整體風險承受能力范圍內愿意接受的風險類型、風險水平和風險總量。是全行風險管理的遵循和基本依據。中小商業銀行逐步重視風險偏好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以下問題:
未形成完善的風險策略和風險偏好管理體系,全面風險主要風險類別中一些風險類別僅將監管要求設定為定量指標,未設定定性風險偏好指標,尚未形成風險偏好陳述。由于風險偏好體系不完善,故未能將風險管理策略與風險偏好指標有些結合,將風險策略轉化為具體的量化指標,從而弱化了對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建設的指導作用。
部分銀行未明確全行愿意承擔的風險總量及各類風險的最大風險水平,風險定量指標不全面,風險傳導機制不明確,未進行非定量風險偏好的定性描述,未明確可能導致偏離風險偏好目標的情形和處置方法。
側重于對監管指標的事后報告,沒有起到風險預警的作用。

未根據業務規模、復雜程度、風險狀況的變化,對風險策略和風險偏好進行重檢,并相應進行適時調整。
風險偏好體系是一套圍繞銀行風險偏好的管理機制,通過偏好陳述、政策制度、風險限額、管理流程、內部控制和信息系統等手段在全行形成統一的風險取向和認識,并將這種取向和認識滲透到銀行戰略形成、業務決策和業務經營中的各個環節中,實現對各風險的有效管理和監控。為搭建風險偏好管理框架,銀行需要建設完整的風險偏好管理制度和流程體系、建立完整的風險偏好指標體系、風險偏好陳述書、風險偏好傳導機制及風險偏好管理機制。
中小商業銀行應形成分層次的風險管理制度體系,以風險偏好陳述書和全面風險管理政策為核心,拓展至風險偏好管理辦法、風險偏好管理流程以及相應的模板三個層級,形成系統化和結構化的多層級的政策制度體系。具體沒層次政策制度為:一是核心層次:風險偏好陳述書和全面風險管理政策;二是第一層次:風險偏好管理辦法;三是第二層次:風險偏好管理流程與模板。
中小商業銀行應基于利益相關方分析、戰略考量,設定風險偏好體系下的風險偏好量化指標,其形成過程遵循風險偏好指標篩選、閾值設定、交叉驗證三步驟完成。
一是風險偏好指標篩選。中小商業銀行現階段應從盈利性、資本、風險等角度考慮篩選各類風險偏好指標。第一,盈利性。經濟利潤可以從ROE和ROA中體現,不良貸款對銀行的ROA有較為顯著的影響,該指標也被作為同業比較的重要指標。第二,資本。選取資本充足率、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杠桿率、非預期損失率和目標資本覆蓋率作為資產波動維度的風險偏好指標。第三,風險。影響銀行的風險主要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合規風險、聲譽風險等等。選擇壞賬率、撥備率、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率和存貸比率作為核心指標,而操作、合規和聲譽風險可選用定性的形式對風險偏好進行表述。
二是根據指標篩選結果,各風險歸口部門對各風險指標設置合理的閾值。在設置風險偏好閾值時,中小商業銀行應將定量與定性分析方法相結合。指標閾值設定需要考慮未來風險輪廓的變化、風險因子的變化,以及壓力測試、經濟衰退的情況。分析的基礎主要來自于以下六個方面:宏觀經濟分析、同業水平分析、業務戰略目標分析、利益相關方分析、風險識別評估、基準分析。
三是在指標閾值設定的基礎上,對風險偏好指標進行交叉驗證,檢驗風險偏好中各個指標的要求是否能夠同時滿足,或者這些指標要求的設置是否具有一致性。交叉驗證過程中應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思路,基于業務增長、財務計劃、風險指標等對風險容忍度指標進行交叉驗證。
在上述工作基礎上,中小商業銀行應每年開展風險偏好陳述,將風險偏好設置結果進行系統表述和展現。完整的風險偏好陳述包括: 風險偏好總體陳述和單項風險偏好,包括定性陳述和定量指標容忍度。具體風險偏好陳述書應包括對全行總體風險偏好的陳述及對單項風險偏好的陳述。總體風險偏好陳述應包括定性陳述、目標評級維度、資本充足率維度、整體收益維度、資源配置維度等;單項風險偏好陳述應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銀行賬戶利率風險、集中度風險、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的風險偏好陳述。
形成完善的風險管理策略與偏好體系只是運用風險管理策略與偏好進行管理的起點,因此一個健全的風險管理策略與偏好體系必須包含一套有效的傳導機制和反饋機制來保障既定目標能夠得到有效實現。中小商業銀行的風險偏好沿著限額體系、計劃與預算、政策制度三條重要渠道向下進行傳導,通過目標分解、傳導執行和評價反饋等流程環節,形成完整的循環。
一是在風險限額上傳導,由風險管理部牽頭,協調各條線風險管理部門和專業風險管理部門,將全行風險容忍度,風險限額進行進一步細分,通過風險監控指標等方式進行傳遞,并對業務發展進行控制和調節;二是在計劃與預算上傳導,風險偏好在資本分配、財務預算、資金計劃以及績效考核等維度上傳導,在各業務線、產品或部門間對資源進行最優配置。三是在政策制度上傳導,根據風險偏好和限額指標,制定更新年度信貸政策,包括授權政策、行業政策、區域政策、客戶政策、授信擔保要求等。
三條管理線從根本上都服務于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制定的戰略目標和風險偏好。在整個過程中,三條主線之中都包含并體現了共同的業務經營目標,三條主線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因此可以說在傳導執行過程中,統一的業務經營目標有效保障了三條主線之間的溝通,并確保了管理目標的一致性。
風險管理部應組織各單一風險管理部門,牽頭開展風險策略和風險偏好的監測工作。通過對風險偏好具體執行中風險敞口的大小、風險分布特征和具體業務經營活動結構的分析,判斷風險偏好的執行情況是否準確地體現了既定風險偏好的目標導向,出現偏離的環節以及偏離的原因,上報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審議。高級管理層風險管理委員會和董事會風險管理委員會應至少每季度審議風險策略和風險偏好監測情況。
風險偏好的反饋機制包括風險管理策略與偏好的定期回顧以及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的調整。如果內、外部環境沒有發生變化,風險偏好的定期回顧將每年進行一次,通過重復風險戰略與偏好的形成步驟,回顧重大風險、回顧風險偏好、風險管理目標并最終確定下一年度的風險策略與偏好,從而進行新一年度的風險管理工作。
對風險偏好的回顧工作應當由銀行總行風險管理部牽頭開展,資本管理和財務管理等條線提供相關的信息支持,包括各類限額的執行情況,實際資本占用情況,績效考核的結果等。具體而言:一是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對各類主要風險實施定期評估和壓力測試,并根據風險管理政策執行中的問題反饋等渠道,對風險策略和風險偏好的執行情況及其與我行當前內、外部經營環境的適應程度進行評價和反饋;二是計劃財務部和資產負債管理部應在全行財務和資本管理各項活動中,對風險偏好的適當性進行評價和反饋;三是評價反饋由銀行風險管理部進行集中匯總,向高級管理層和董事會進行反饋報告,并在必要時觸發風險偏好的適時調整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