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步入互聯網時代以來,信息傳播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以微信公眾號為例,手機用戶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英國、新西蘭,無論身居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只要有網絡就可以閱讀。
傳統媒體諸如廣播、報紙、雜志等傳播形式較為單一,或聲音,或文字圖片,電視雖然可以綜合視頻、聲音、文字、圖片為一體,但制作專業性強、成本高、周期長,而在互聯網時代,記者可以利用網絡搜索海量資源為己所用,即時制作、即時上傳、即時傳播,傳播形式多樣,視頻、聲音、圖片、文字等可以在同一篇推送文章里使用。此外,因互聯網傳播方式自身特定的屬性,內容上不必和傳統媒體一樣中規中矩,只要有創意,在不違背公序良俗和出現專業性錯誤的前提下,就可以應用“病毒”式視頻、搞笑段子等方式去擴大受眾群體。
傳統媒體如電視廣播等需要基站、發射塔甚至衛星等大型專業設備和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報紙、雜志等需要印刷、發行等設備和人員,而互聯網時代,科技記者只需要一臺聯網的電腦就可以工作,互聯網用戶只需要一部能上網的手機就可閱讀記者產出的內容,不必購買電視機或者重復性的訂閱報紙、雜志等。

圖1 2016年1月至3月中國新媒體服務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統計
互聯網時代,諸如微博、微信、抖音等應用,用戶之間相互點贊、轉發等行為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記者產出內容的進一步傳播,而傳統媒體受眾窄,社交屬性幾乎為零,用戶只能通過聊天、互相推薦來溝通對內容的觀點和看法。
圖1為2016年1月至3月中國新媒體服務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方式統計60.8%的新媒體用戶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作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用戶日益養成依賴社交媒體獲取信息以及表達訴求的習慣,同時58.9%的用戶將手機新聞客戶端作為獲取新聞資訊的主要方式[2]。相比傳統的單向傳播媒體,社交網絡信息碎片化,海量化,速度快,互動強,適合資訊的流通。此外,在傳統觀念影響下,社交媒體的強關系互動加強了這些平臺資訊的可信度,使得社交媒體成為重要資訊通道。
互聯網時代,科技記者既是內容的生產者,同時又是消費者。科技記者在采用網絡信息來源時,如果不考證就加以采用,很容易進一步擴大虛假信息的傳播。正所謂“傳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一旦采用了不實信息,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來彌補,有時候甚至會因為采用了不實信息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互聯網媒體良莠不齊,產出內容五花八門,有些內容蠱惑性、煽動性強,極易引起用戶的大量轉發,而一些真正優質的內容卻無人問津,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因社會發展水平和管理滯后等原因,這一問題迄今為止未能得到有效解決,久而久之,科學文化水平不斷提升的人民群眾開始質疑互聯網媒體產出的內容。
新媒體用戶面對信息涌流,不如傳統媒體用戶一樣黏性強,較少讀者有耐心完整地讀完一篇推送內容。這就要求科技記者在產出內容時,要盡可能地增強可讀性、趣味性,使讀者對自身產出內容產生黏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2月19日召開的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承擔起這個職責和使命,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科技記者只有不斷學習馬列主義思想,提高自身政治素養,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才能在工作崗位上立足,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努力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
記者因其職業的特殊性,個人對世界和認知和情感會不可避免地被帶到新聞報道中。健康、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引導受眾形成正確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心態,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良好的社會風氣。
筆者統計英國、法國和德國的30余所學校研究生階段科學傳播相關專業教育時發現,較多學校在招生時要求學生有一定的理工類專業知識背景[3]。
與之相比,我國科技記者的培養多采用傳統的人文學科培養模式,由此培訓出來的科技新聞記者大多數未接受過正規的自然科學領域的專業教育和系統訓練,進而影響科技新聞記者隊伍的整體水平。作為科技記者,應當明曉自身的短板,努力閱讀從業相關領域的專業書籍,與相關領域的權威專家建立常態化聯系,多與之學習討教,還要和科技記者前輩多交流,從他們那里汲取經驗教訓。
科技記者應當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熟知互聯網傳播規律,利用專業知識技能生產可讀性強、傳播性強的科技報道和科普文章。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平臺,實現內容精準投放。
互聯網時代充滿了機遇和挑戰,科技記者要勇于迎難而上,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養,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升職業技能水平,充分利用互聯網傳播規律報道科技新聞和進行科普工作,為科技的傳播和普及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