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瑞 牛合兵


摘 要:銅鏡是指用銅、錫、鉛鑄造而成的鏡鑒,其最初來源應為“銅盆盛水以鑒形”的歷史。兩漢時期,經濟迅速發展,金屬鑄造工藝得以提升,銅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兩漢時期的銅鏡在形制、紋飾、銘文方面都有著顯著的發展,且形制圖案式樣豐富,銘文清秀舒朗,紋飾清新秀麗,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兩漢;銅鏡;鑄造工藝
銅鏡是指用銅、錫、鉛鑄造而成的鏡鑒。其初始來源應為“銅盆盛水以鑒形”。縱觀銅鏡的發展歷史,各個歷史時期的銅鏡有著自己獨特的時代特征,漢代銅鏡尤其占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種類繁多,形制多樣,做工精巧,紋飾優美,漢代銅鏡無疑是歷史上第一個制鏡的鼎盛時期.
1 西漢時期銅鏡在形制和紋飾方面的工藝特點
西漢農耕經濟發展,手工業和制造業的規格和水平都有了明顯進步,金屬制造工藝更是顯著提升。這一時期銅鏡不僅數量上比戰國時期多,而且形制和紋飾都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制作工藝也不斷提高,鏡面的厚度也有所增加。三弦鈕逐漸消失,半圓鈕、連珠紋鈕和連峰鈕逐漸興起,主題紋飾日趨簡潔樸實,地紋已徹底消失。這一時期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銘文開始成為整個紋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出現了條帶式銘文鏡,銘文和紋飾結合在一起,使鏡背圖文并茂,更富有欣賞性[1]。銘文都是祝福式的吉祥韻語,常見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見日之光,長毋相望”“修相思,慎毋相望,長樂未央”等。
到了西漢晚期及至新莽,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銅原料的豐富,銅鏡的裝飾紋樣有了進一步發展,紋飾題材開始發生巨大變化,動物形象、人物形象大量出現,風格生動活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此時也是漢鏡制作最為精美的時期,規矩鏡和四神鏡大量流行,云紋鏡等發展為神獸鏡。這一時期流行規矩鏡,規矩鏡因其鏡紋裝飾而得名,仿自古代“六博”的棋局,規矩紋間,往往穿插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鳥獸圖案,構圖巧妙,以圓與方的對比形成活潑生動的優美圖案結構[2]。其紋樣優美,富有節奏感,極具裝飾性,紋飾題材多樣化,構成了漢代銅鏡獨特的魅力,成為中國銅鏡史上的一朵奇葩。
以下介紹兩面在形制和紋飾方面比較有特點的鶴壁后營漢墓區出土的西漢銅鏡。
西漢連珠紋日光鏡(圖1) 直徑15.5厘米,厚0.4厘米,鏡作圓形,圓形鈕,連珠紋紐座。其外依次飾兩周平雕素紋,間飾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望”。再外兩周射線紋,間飾銘文“見日之光,長毋相望”。其字形內小、外大,字體清秀舒朗,以螺旋紋間隔,寬平素鏡緣。
西漢龍虎紋規矩鏡(圖2) 直徑13.5厘米,厚0.4厘米,鏡作圓形,圓鈕,圓鈕座。鈕座外環列九乳。其外依次為弦紋與雙線方欄,方欄外飾八乳與規矩紋,其間線刻青龍、白虎。再外依次飾射線紋、鋸齒紋,雙線波紋各一周。窄平素鏡緣。
2 東漢時期銅鏡在形制和紋飾方面的工藝特點
東漢時期政局穩定,經濟快速發展,勞動人民有著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人們的思維大膽活躍,銅鏡的形制、紋飾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更。這一時期銅鏡制作中,紋飾風格還有一種化繁就簡的趨勢。流行一種多乳鳥禽紋鏡,鏡圓鈕座,鈕座外鐫刻四個或八個形態各異、互相追逐的禽獸,富于動感,活靈活現,生活氣息較為深厚。另還流行一種旋渦云紋鏡,它以幾個旋渦云去代替八乳,期間繪出自然流暢的弧線,以示流云,寬素緣,極富舒展豪放的韻味。一些鏡面上有“長宜子孫”銘文,鑄于鈕座柿蒂紋間,另有“位至三公”和“長宜高官”等銘文,常作環寫于變形柿蒂紋鈕座之間[3]。
進入東漢后期,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同周邊各國的往來日漸頻繁,銅鏡制造也吸取東西方文化之長,融進更多的外來元素。銅鏡分類更為繁復,裝飾也多樣化,構圖方式也更為靈活。裝飾紋樣上的人物和動物已普遍流行,在銅鏡中出現了畫像鏡,題材多為神仙故事、真實歷史人物故事等。君宜高官鏡、長宜子孫鏡、神獸鏡、變形四葉鏡等大量出現。特別是有些銅鏡的表現手法由線條式變為圓雕、高浮雕式,更具立體化,使禽獸的形態活靈活現,并且賦予了濃厚的生活氣息[4]。除了美觀的作用外,還表達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驅邪避災,歡樂祥和,漢人們崇尚死而復活,視死如生的美好愿望。
以下介紹兩面在形制和紋飾方面比較有特點的鶴壁后營漢墓區出土的東漢銅鏡。
東漢四乳鳥紋鏡(圖3) 直徑7厘米,厚0.5厘米,鏡圓形,圓鈕座,紐座外圍飾四只飛鳥,躍躍欲飛的樣子,活靈活現。飛鳥之間飾以圓形乳釘。其外依次飾射線紋,鋸齒紋一周,窄平素鏡緣。
東漢“長宜子孫”鏡(圖4) 直徑18.2厘米,厚0.4厘米,鏡圓形,圓形紐,柿蒂紋紐座。蒂紋間篆書銘文“長宜子孫”四字,外飾射線紋,窄平素紋,內向連弧紋,弧間以山字紋和葉脈紋補白,再外在兩周射線紋間飾自由流暢的流云紋和八個雷紋。寬平素鏡緣。
3 結語
兩漢時期,經濟迅速發展,政治穩定,銅原料日趨豐富,新的冶煉鑄造技術興起,文化交流日益發展,推動了銅鏡鑄造業的繁榮階段。這一時期,漢鏡在許多方面奠定了中國銅鏡發展的基礎,形制豐富繁多,紋飾內容豐富,銘文內涵深刻,裝飾工藝花樣繁多,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民俗等文化信息。銅鏡藝術同我國古代的其他藝術一樣,始終閃爍著民族歷史的光輝,并且為現代人類的文明發展建設所借鑒、所利用。■
參考文獻
[1][2]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門峽出土銅鏡選[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18.
[3][4]洛陽博物館.洛陽出土銅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