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桔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式有很多種,我們可以根據其不同的特點,采取相應的量身定制的保護方式。無論是“蜀繡”這一類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能夠成為一座城市的城市文化符號之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蛋殼畫”這類相對更具地方性與區域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對一個城市人們的精神與文化都會產生各自的影響與作用。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當下,將其與文化創意相結合,不僅可以提升非遺的擴布力度,拓寬非遺的傳承之路,而且對非遺本身來說,也是一種活態的保護形式。
關鍵詞:文化創意產業;蛋殼畫;非物質文化遺產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社區、群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①。我國非遺項目種類繁多,可以分為民間文學,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音樂,傳統美術,傳統舞蹈,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傳統醫藥,曲藝,民俗十個方向。
20世紀90年代,歐美發達國家在全球化和消費社會的背景下,應運而生了創意產業,這是一種理念、思潮和經濟實踐。按照自身的國情,英國率先提出了“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創意產業工作組”于1998年11月的《創意產業專題報告》(Creative Industries Mapping Document,1998)中,首次闡釋了創意產業的內涵,它是“源于個人創造力和技能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創造財富并增加就業潛力的產業”[1]。
數年后,這個產業的需求逐步上升,發展已形成趨勢。在國內,一提到近兩年發展得比較好的文創產業,人們會自然聯想到故宮文創。故宮文創的官網和微博在近幾年已儼然成了文創產業中的“網紅”,清宮劇的大熱也帶動了故宮文創周邊的銷量,包括筆記本、鑰匙扣、團扇膠帶等一系列的仿古制品或干脆借助于“頂戴花翎”這樣的元素進行的創作,大部分的文創品牌,包括折扇、手工、服飾等都在市場的檢驗之下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文創在文化的發展帶動下正逐漸獨當一面。
對市場來說,在創意與特色的基礎之上,將傳統文化融入產品設計已經成為設計趨勢之一。
2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文化創意產業開發的意義
2.1 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擴布力度
2017年《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兩份重要國家指導性文件的發布,為傳統工藝走入現代生活提供了綱領性的指導性意見。
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現代生活融合的過程中,往往會通過物質載體來展示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榮昌夏布的織造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份技藝也要通過夏布的成品及服飾來承載展示其價值,單純的“手藝”或者“精神”是很難在代際關系之下延續的,于是這樣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幾乎涵蓋了大部分日常所見的非遺。
當“蜀繡”成了蜀地傳統技藝的不二代表,其明麗清秀的色彩和精湛細膩的針法背后所反映的文化底蘊更多的在于川西的地理環境和民間的風俗習慣及文化藝術,正由此,蜀繡形成了其自身的獨特韻味。
蛋殼畫本身屬于很難機器化批量生產的傳統手工技藝,蛋殼的選材,包括鴨蛋的顏色、產地和時間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和選擇標準,這樣的底色不是工廠里千篇一律的流水線可以做得到的;切蛋的時候掌握蛋殼的厚薄隨時調整力道,以求切出來的半面蛋完好可以作畫;作畫時候的筆痕和色彩深淺都是不可復制的,一氣呵成,以及多個小時幾乎紋絲不動的身影和高強度的用眼以求精益求精的制作態度,都是創作者在創作時將蛋殼畫作為全世界來對待。
這樣的精選精做之后的蛋殼畫,如果在技術的基礎之上有表現形式的創新,不僅僅在擴大蛋殼畫市場、提升其知名度方面有良性影響,對游客和受眾來說,選擇上更有意義。比起擺放機器量產的某件裝飾品在家,成系列的蛋殼畫更具有觀賞價值,更能體現主人對文創的理解。
2.2 拓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之路
中國是一個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國家,從歷史的源遠發展上看,中國擁有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一路傳承至今[2]。人們在長時間的勞動過程中,積累了一大批擁有豐富文化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是時間積累下文化的沉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能夠在歷史長河中持久存在并代代相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們符合農耕時代的文化特征,滿足了特定社會時期、民族及區域人們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并潛移默化地滲入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中[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幾乎都是與傳承聯系在一起的,而傳承包括了擴布與繼承。對手工技藝來講,每個時代對其的保護方式都不太一樣,就現代社會而言,與時俱進的傳承人制度與“非遺進校園”活動等方式,都對文化的延續與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當下,文創成了一種新的時代背景下保護非遺的方式。無論從精神上還是文化上,非遺都對現代生活有著深遠的影響。未來,在分類融合、資源整合與政府引導的多途徑發展下,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具有更加強大的生命力,煥發出新的意義[4]。
2.3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保護
以非遺為核心的傳承和以創意為核心的文化產業相融合,是很好的非遺活態保護的方式[5]。
創意與傳承并不矛盾。我國文化產業起步相對較晚,產業化發展空間相對較大,文創產業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動手工技藝類非遺產業化向前發展,對手工藝類非遺活態化傳承與保護具有積極意義。而結合創意融入現代生活,也是手工技藝類非遺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6]。
非遺與文創產業相比較而言,前者側重于保護,后者更重創新與經濟增長。但二者并不矛盾,在做好搶救與保護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非遺,適當轉化,將無形的手工技藝轉化為有形的物質載體并加以創新,不僅做到了保留非遺的文化本色,還在某種程度上拓展了非遺的聲譽與知名度,為非遺帶來不失本色的新的希望[7]。
文創產業是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文化層面的表現。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浪潮使現下不存在物質短缺的人們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感受與審美,文化創意產業應運而生。文創產業的誕生,集結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在更先進的技術支持下,人們的關注點逐漸集中到了應該怎樣結合傳統文化和創意本身。
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延伸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個較為重要的方面,文化與創意的結合,不僅能夠帶來一定量的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銜接地方文化的“傳統與現代”,由此將非遺推進人們的生活,使其發揚光大,同時得到更好的保護。
時至今日,非遺更需要更貼合現代環境的保護方式。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融合,不僅為古老的中華文明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態傳承,也使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有了更為堅實的傳統文化底蘊[8]。
就蛋殼畫而言,這一項耗時耗力且極容易前功盡棄的傳統技藝,要想在現代社會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與文創產業相結合是其選擇的不二法門。
3 蛋殼畫的文化創意產業開發路徑
3.1 結合城市文化符號,豐富傳統技藝表現形式
無論是獅子頭、龍抄手這樣的有形符號,還是小家碧玉、豪爽這樣的無形符號,都在人們的腦海里逐漸形成對一個城市或區域的印象。而當一種事物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城市印象時,它所帶來的意義就不僅僅局限于物質本身了,這其中還包括作為旅游體驗的人文風情以及紀念品時這座城市帶給游客的直觀感受,作為城市印象時給素未謀面的陌生人的期待感。
“熊貓”成為成都的文化名片與文化符號之一以后,成了部分外地游客選擇成都旅游的一個原因。無論人們因為何種原因來到這座城市,大多能在游玩的同時對成都的人文環境和“慢節奏”的生活節奏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慵懶的城市調性和慢節奏的生活方式,給這座城市貼上了“來了就不想走”的符號標簽,這片土壤也培育出了這座城市大大小小的手工技藝細細品味生活的閑適與精細。
城市印象都是由城市細節一點點組合起來的,而幾乎所有的城市細節、生活方式,也都在印證著城市的印象,相輔相成。
就蛋殼畫而言,與臉譜、熊貓以及地方代表景點相結合,不僅能夠獲得經濟效應,還可以傳承文化、樹立新的城市印象。
臉譜本身就是川劇的一大特色,“變臉”的絕活也都是在臉譜的基礎之上形成的。當蛋殼畫結合了本來就是橢圓形的臉譜的時候,不僅在美觀上沒有絲毫的違和感,而且更結合了兩者的獨特之處,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更有創造價值的宣傳方式和創新方式。
熊貓作為四川的象征之一,其憨態可掬的形象深深植入人們心中了,如果將蛋殼畫的山水花鳥的主題結合地域特色進行擴充豐富,那么微觀上來說,對于蛋殼畫的宣傳和熊貓的形象加固都有一定程度的幫助。
中國國土廣袤,移步易景之間,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代表景點且往往不止一處,若在蛋殼上用簡潔的素描勾勒出一整套的城市代表景點,每一個蛋殼描繪出一個地標級景點,再將四個或五個組成一套,這一套蛋殼畫在某種程度上能代表某個城市最為人們所知道的文化符號。
這些文化符號在不斷加強城市印象的同時,也在加強蛋殼畫這一物質載體作為手工技藝的符號。無論是描繪成都當地特色地標,還是游客所在城市地標級景點,蛋殼畫都是集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為一體的。
3.2 創新手工制作方式,多元傳統技藝物質載體傳承
蛋殼畫起源于明清婚慶迎新,具有悠久的歷史,并且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了民間風情。除此之外,版面蛋殼畫、蛋雕和蛋繡也是傳統手工藝的一種載體形式。
成都市青羊區蛋殼畫傳承人陶蓉于1989年首創半面蛋殼畫的形式,將蛋殼整齊均勻切割成兩半,再進行手工技藝的加工。其優點是相比較于整個蛋殼更容易擺放和保存,且不易受損破裂。
在創新了半面蛋殼畫以后的一個偶然的時間,陶蓉因為丈夫無意之中的一句關于“繡花”的評價,開創了新的蛋殼美術加工方式——蛋繡。蛋繡的具體步驟是先用針將蛋殼上刺上針眼,然后用彩線沿著針眼構成的圖案小心翼翼地繡,最后的成品可以看到蛋殼上的凹凸手感的絲線和新的美感。不僅增強了蛋殼的觀賞性,也進一步彰顯了蛋殼畫成品的文化底蘊。
而蛋雕本身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有喜慶吉祥的寓意,符合中國人的消費心理——追求吉祥,工藝精湛,圖案精美,顏色鮮艷豐富,具有很高的觀賞與審美價值。蛋雕在四川和浙江都有,但兩者有所不同。四川的蛋雕主要偏向在蛋殼表面作畫,大多是山水鳥獸、詩詞歌賦,還融入了熊貓等四川特色有的元素,總體上以中國古典文化元素和民間當地人文元素為主,能體現當地特色,且蛋雕顏色鮮艷,本身有的喜慶文化內涵,能更吸引民眾;浙江的蛋雕則更側重對蛋殼的鏤空,造型精美。
無論是蛋殼畫、蛋繡還是蛋雕,都是手工技藝,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氣質。經過選蛋、抽空、清洗、消毒、防毒、打磨、繪圖、雕刻、晾干、上釉等步驟之后,哪怕同樣的一幅畫,也會有工筆之間的細微差異,再加上蛋殼本身的高矮胖瘦、參差不齊以及不一樣的蛋面紋路,所繪制而成的成品也都是僅此一枚的。由此,當蛋殼畫作為旅游紀念物品的時候,對于游客來說是值得帶走的一份城市印象,對于民間收藏大師們來說,一套完整的系列蛋殼畫的收藏也增添了收藏架的色彩。■
參考文獻
[1]蔣三庚.文化創意產業研究[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2.
[2]鄭鑫.論中國文化創意產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間的互攝關系[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141-143.
[3]白慧穎.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創意產業開發[J].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2):7-10.
[4]田承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19(5):135.
[5]陳思琦.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路徑研究[J].四川戲劇,2018(10):54-56.
[6]趙科印.手工技藝類非遺文創開發的實踐探索——以淮安市手工技藝類非遺為例[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3):318-322.
[7]馬培媛.文化創意產業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5(4):87-88.
[8]張婕,鐘蕾.非物質文化遺產基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新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3):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