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昭宇
摘 要: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也從追求溫飽、物質逐步轉向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其中就包括對藝術品的鑒賞和收藏。而正所謂“蘿卜青菜各有所愛”,藝術品的種類及其鑒賞、收藏價值不同,根據藝術品的類型可以將藝術品價值分為審美價值、收藏價值、歷史價值等。文章著重從審美價值的角度以美學視域對藝術品的鑒賞和收藏進行闡述分析。首先介紹了藝術品應該具備的條件,然后分析了鑒賞者的審美心理,最后提出了藝術品收藏應該具備的審美態度。
關鍵詞:美學視域;藝術品;鑒賞;收藏
當代社會中,藝術的表現形式呈現多樣化,人們對藝術的理解和鑒賞也不盡相同。每一件藝術品都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審美意象,進行藝術鑒賞的過程對鑒賞者而言也是一種追尋藝術創作者藝術心理的體驗過程[1]。如何在美學視域下實現對藝術鑒賞者心理、精神的重新審視和提升,是藝術品鑒賞與收藏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以朱光潛《文藝心理學》中提出的美學理論體系為基礎,開展進一步的審美研究,從藝術品的鑒定范疇、藝術鑒賞者的審美心理及藝術品收藏的審美態度等方面進行研究,希望促進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品鑒賞與收藏結果。
1 藝術品應該具備條件
鑒于對藝術品的鑒賞價值定義的多樣性,傳統美學對于藝術的鑒賞觀念已經被全面更新,當前社會中多種不同的藝術品以形色各異的形式存在。但是藝術品制作要具有價值,值得被收藏,必須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1 在行為中融入意圖表達
藝術品是藝術家以表達某些意圖而進行的一系列的藝術創作活動的最終結果,代表著藝術家對某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的感悟和認識,是藝術家一定意圖的表達。通常情況下藝術品的創作過程中包含了藝術家自己的認知、情感及想象,表達了藝術家的個人審美觀。所以說,一件普通物品與一件藝術品之間的最根本區別是加入了人的主觀意圖。實際生活中很多街頭藝術行為加入了藝術家的創作思想及審美情趣等意圖就很容易被大眾所接受。但是相反的,如果缺乏了表達意圖,只剩下行為,便容易引發很多倫理上的爭議[2],最常見的如公眾場合哺乳來提倡母乳喂養的街頭藝術行為等。這種大眾對同一事情的不同理解和接收情況就源于行為是否表達某些意圖。因此,一件“物品”想要成為“藝術品”,首先要加入人的主觀意圖。
1.2 遠離功利性
當今藝術品的價值同時包含審美與非審美兩個層次,非審美層又包含價值性、歷史性等功利形式,但是從審美的角度而言,藝術品必須具有非功利性。功利的實現需要通過審美的形式來表現。而審美的過程中關注點并非對象的存在,而是對藝術品自身外在形象的觀察和辨識,審美的過程不應該顧忌這件藝術品的價值,不摻雜任何功利心,是審美主體主觀上的判斷[3]。正如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也就是說在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品鑒賞是一種脫離功利性和實用性等物品性質的,對物品或者行為的外在形象進行客觀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單純的欣賞。但是這個評價過程不僅是肉眼可見的評價,可以是鑒賞人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及藝術底蘊來對物品、行為做出的情感判斷,包含從物品外在來提煉藝術品內在審美的環節。所以說,能成為“藝術品”的物品或者行為不僅包含了創作者的意圖表達,還可以給鑒賞者帶來非功利性的審美愉悅,使其看到其外在的美感及內在的情感、認知等內容。
2 鑒賞者的審美心理
朱光潛先生認為“情趣”既是藝術審美的核心,又是人生審美的核心。所以,不論是藝術品鑒賞過程中,還是人生每一次審美過程中,鑒賞過程都會帶有幾分鑒賞人的主觀判斷因素,鑒賞人的個人“情趣”不同,會對鑒賞過程認知產生一定的影響。鑒于此,要實現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品鑒賞與收藏審美,必須把握鑒賞者自身的審美心理[4]。
2.1 感知與理解
藝術品的鑒賞過程就是對藝術品的感知和理解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鑒賞者融入自己的情感,并借助自身的藝術等綜合底蘊來進行思考,是感知與理解相互統一的過程。藝術品的鑒賞必須建立在感受的基礎上,鑒賞者首先要通過視、聽等感官來真切地感知藝術品的具體形象,然后針對感受到的形象做出進一步的分析、思考和想象,這樣就是理解的過程,進而做出具體的審美判斷[5]。由此可見,藝術鑒賞活動必須以最基礎的形象感知為基礎,但是又不能僅僅停留在感知階段,而是要通過具體的思維理解過程來揭示物品或行為的具體關系,進而得到最好的審美判斷。而作為鑒賞者,藝術品感知審美的過程也是鑒賞者本人的思想、認識的提升與自身思想情感變化、結合的過程,這種思想、認知、情感的提升和結合能夠有效推動鑒賞者去接近、揭示藝術品所要表達的意象,最終達到與物完整融合統一的狀態。這個過程中,情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情感會影響鑒賞者對藝術品的選擇,鑒賞者一般都會挑選自己喜歡的藝術品去欣賞。簡而言之,就是說情感可以左右鑒賞者的喜好,在一堆價值不同的藝術品前,鑒賞者往往優先選擇與自己喜好相近的物品加以欣賞。第二,情感對鑒賞者的最終審美判斷具有引導作用。在鑒賞過程中,個人情感會對藝術品所要表達的意圖進行現象,而個人情感可以對具體的想象進行肯定或者否定,促使鑒賞者做出最后的審美決定,進而決定藝術品的收藏價值[6]。
2.2 體驗與共鳴
每一件藝術品都被賦予特定的表達意圖,都是創作者的一個“孩子”,是創作者將具體表達意圖以具體的形象、造型等形式灌注到了本來不具生命力的物品或者行為當中,再試圖通過欣賞者的欣賞引發一定的共鳴,吸收轉化成具體的審美體驗。而在實際的藝術品鑒賞過程中,鑒賞者因為情感等自身因素的不同,會對藝術品的某一特點或者形象具有比較特別的關注,具體表現在對藝術品的形狀、顏色、紋飾等不同方面的關注。而實踐證明,這些具體的關注都與鑒賞者的自身體驗有關。這種體驗過程與鑒賞者的經歷等有關,可以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可以是某一次特定經歷的影響,但是這種體驗的作用是不知不覺中形成的。譬如鑒賞者對同類藝術品的顏色鑒賞有過失敗或者較為典型的成功經歷,都會促使其對藝術品的顏色進行深入研究,與其他人展開進一步的探討。而鑒賞者的鑒賞甚至人生體驗過程又是多樣的,這些體驗會伴隨鑒賞者的情感融入鑒賞過程中,對鑒賞者的最終審美決定產生一定的影響。當然,如果促使鑒賞者產生對藝術品意圖的認同,則就是形成了一定的“共鳴”,反之則是缺乏“共鳴”。
3 藝術品收藏的審美態度
我國藝術品收藏的歷史悠久。一個收藏家能有幸將自己喜歡的藝術品收入到自己的麾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這種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但是又是一種超越物質享受幸福感的幸福,使收藏家達到了精神享受的高度。精神享受的過程包括對藝術品鑒賞的過程,對藝術品表達意圖產生“共鳴”的過程,所以說藝術品收藏不是單靠收藏者的一腔熱血就能完成,而是需要收藏者具有較為專業和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純粹雅致的審美態度[7]。“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為廣義的藝術,藝術的生活就是本色的生活”,正如朱光潛先生所描述的一樣,藝術品鑒賞和收藏是一種藝術,是一種將審美藝術與人生藝術相結合統一的過程。因此作為一名收藏者,要具有鑒賞藝術品的能力,珍惜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藝術價值,懂得欣賞藝術品所表達出來的美感,將藏品的美感融入生活中,秉持了“人生藝術化”的宗旨,達到審美愉悅的目的。
4 結語
總而言之,藝術品是一種融合了藝術家某種思想感悟的作品,藝術家是想通過藝術品來進行某種意圖表達。作為一名鑒賞人或是藝術品收藏者,必須要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和鑒賞能力,能夠欣賞到藝術品所要表達的美感,將這種美感融入自己的生活中,達到審美愉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楊格.淺談書畫藝術品的鑒賞與收藏[J].藝術評鑒,2018(10):187-188.
[2]秦姣.美學視域下的藝術品鑒賞與收藏[J].南方論刊,2016(3):80-81.
[3]王開貴.收藏家王開貴談藝術品收藏與鑒賞[J].東方收藏,2015(2):114-115.
[4]李卓然.淺析藝術品鑒賞的人文特征與當代價值[J].大眾文藝,2014(21):108.
[5]丁山.文物藝術品收藏與鑒賞導論 收藏的發生與發展[J].收藏家,2010(11):51-55.
[6]丁山.文物藝術品收藏與鑒賞導論[J].收藏家,2010(9):67-70.
[7]建真.見物見人 征史探源——史樹青先生談藝術品收藏與鑒賞[J].收藏界,2004(6):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