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琨


摘 要:老照片是歷史有力的見證,它們真實地記錄了城市發展與社會百態。文章以“錢江舊影——錢塘江流域老照片特展”為例,從展覽空間、內容、情感、觀眾體驗、形式設計等方面出發,探討和研究老照片的策展方式。
關鍵詞:老照片;博物館;展覽策劃;展覽情感;觀眾體驗
隨著時間的流逝,許多歷史痕跡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而老照片作為一個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擔負著訴說和還原歷史的重任。老照片中所呈現的城市發展與社會百態,值得觀眾細細品讀,借古思今,重新審慎現在的社會生活。
筆者在參觀一些老照片展時,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展示方式缺乏新意。目前常用的展示方式有兩種——將原片放置于恒溫恒濕的玻璃柜中展示,或是將原片進行掃描放大后展示其復制件。前者有利于原片的保存和后期的維護,但拉開了與觀眾的距離。后者因技術水平與成本的限制,往往造成復制件清晰度不高,喪失老照片原有的歲月歷史感等問題。二是故事線單一。老照片展多數以歷史時間線進行內容排布,觀眾在觀展過程中較容易產生視覺疲勞,甚至部分展覽在前期宣傳時就無法引起觀眾的觀展興趣。
本次“錢江舊影——錢塘江流域老照片特展”吸取以往各個展覽的經驗教訓,打破傳統老照片展固有的展示模式,賦予歷史文化內容以新的生命與活力,并總結提煉出策展的新思路。
1 活用展覽空間設計展覽內容
1.1 展廳現狀
展覽地點位于杭州市錢江新城城市陽臺,城市陽臺是一個熱門的觀景平臺,每年觀潮季有十幾萬人來此處觀賞錢塘江潮。展廳內部分布有落地窗,墻體還設有圓形通光井,可以觀賞到錢塘江邊的風景以及每日的江潮(圖1)。美中不足的是展廳內有一個前低后高的輕微坡度差,觀眾在向前走時就像走上了一個緩坡,有一點小小的阻力。
1.2 展廳內部環境的靈活運用
綜合考慮展廳現有的情況后,筆者決定改變老照片展覽中常用的時間順序展示法,將展示的內容以錢塘江流域的地理位置——從下游到上游進行展覽內容的單元劃分。第一單元“風起潮涌,勇立潮頭”,主要圍繞錢塘江流域入海口處海寧鹽官最負盛名的錢塘江大潮展開,集中展示了潮水的形態、人們的觀潮活動和當地的風俗民情(祭潮與鎮潮);第二單元“橋江輝映,塔影潮聲”,主要講述錢塘江大橋經歷的崢嶸歲月;第三單元“新安水電,春江風光”,主要展示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過程與富春江風光。同時,在展覽有限的序廳內放置了一條小漁船,觀眾在上坡觀展時就像是坐著船,逆流而上,一邊欣賞兩岸秀美的風景,一邊品讀錢塘江的歷史歲月。
1.3 展廳外部環境的利用與整合
展廳外精彩的風景不免會使觀眾分心,國內外許多展覽在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地弱化展廳外部環境對觀眾思維的影響,如自然類博物館運用大量的仿真自然環境模擬,讓觀眾暫時忘記自己身處現代化的城市,仿佛置身于茂密的叢林。本次展覽突破常規思維,充分接納、包容和利用展廳外部的環境,虛實結合,模糊展廳內外環境的邊界。第一單元展示了錢塘江大潮的老照片,觀眾以第三視角觀賞照片中定格的潮水,感受過去人們的觀潮盛況。同時,其自身又可以從第一視角出發,在展廳內感受現實中的潮水。觀看視角的轉換之間,更容易讓觀眾與老照片之景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視頻或潮水模擬來得更加真實,引人入勝。第二、第三單元中錢塘江大橋折射出流域內的社會劇變和新安江水電站的建設過程,彰顯了兩岸人民迎難而上、勇立潮頭的精神氣質,深化錢塘江文化內涵,與窗外高樓林立、充滿現代化都市氣息的新城形成對比——現今優越的生活少不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拼搏,望觀者能時刻牢記歷史,不忘初心。
2 展覽情感和觀眾體驗
展覽大框架的構建圍繞錢塘江流域上、中、下游三段地理位置而展開。但因各個單元展示的內容相對獨立,故事線較為分散,內容上略為枯燥,故而在前期策劃時,筆者考慮在整個故事線中設計穿插一些線索和亮點,輔之展示手法的創新,讓整個故事豐滿起來。展覽“劇情”跌宕起伏,引導觀眾觀展的情緒走向的同時,緩解觀眾觀展的疲勞情緒。
2.1 虛實結合激發觀眾觀展熱情
第一單元圍繞錢塘江的潮水展開,將照片和實景相結合,亦動亦靜地展示錢塘江洶涌壯闊的潮水。在此基礎上,還增添了潮水來臨的轟轟聲以及地面水紋燈,用聽覺輔助視覺,營造江岸氛圍,全方位調動觀眾的感官,打造沉浸式的觀感體驗,引導觀眾逐漸將注意力集中到展覽中,讓其平靜的內心若潮漲潮落般開始有所起伏。
2.2 巧借熱點助推展覽情感
展覽開展時正值錢塘江大橋通車80周年紀念,在進行第二單元內容設置時,便巧借熱點,以家喻戶曉的“錢塘江大橋”為主要線索,挖掘其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展出20世紀30年代錢塘江大橋建設過程、茅以升忍痛毀橋后日軍修橋過程的相關照片(為我館獨有珍貴藏品),結合當時的雜志報紙,多方面展示錢塘江大橋從修建、炸毀再到日軍修橋的這段歷史。盡管在展示中多數照片因反映史實缺少視覺美感,但就人類的情感成分分析,最能夠凈化人心的是悲劇心理意識的滋生,才能觸動人性生出的情愫[1]。展覽中顯現的悲憤情感,足以喚醒觀眾內心深處的民族愛國情懷。珍貴的藏品和緊湊精彩的故事呈現,同時借勢當時鋪天蓋地的大橋相關媒體宣傳報道,在潮水轟轟聲中將整個展覽的情感推向高潮。
2.3 活用展品把握展覽節奏
進入第三單元,新安江水電站建設過程的珍貴照片讓人們回到了新中國建設初期那段全國人民齊心協力、共同奮斗的歲月,整個展覽的情感再次有所波瀾。結束了新安江水電站的旅程之后,展現在觀眾眼前的是富春江秀美的風光照——山巒雋秀,澄江如練。觀眾結束了前兩個單元激蕩的情緒之后已然非常疲憊了,正好伴隨著富春江畔的小曲慢慢平復心情,而展覽也漸漸進入了尾聲。
3 展覽形式設計
現代觀眾多少都會對老照片有所了解,且獲取的途徑也非常廣泛:書本、報紙、網絡等。一旦人們對某種事物了解太多,便會失去正確的、清醒的判斷能力。通過對現有條件的改“變”,亦可幫助人們建立對熟悉事物的新觀察點,“變”有助于重新獲得陌生感[2]。而這種改“變”在展示方式的上需要尤為注意,在常規的基礎上適當增添一些“無序”的亮點,會讓整個展覽變得有聲有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