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對博物館的定義以及其自身具體的表達方式中,體現出了一些關鍵性的因素,如博物館的定位、功能以及非營利性等。這些雖然在現階段的博物館中已經普遍表現出來,但是具體的表現內容還是需要根據國家或者是地區經濟文化的不同而體現出獨特的特色。在我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中,應當將健全博物館的體制機制作為主導,以充分拓展博物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為核心,同時還需要以創新技術作為主要的支撐。文章針對當前我國博物館的定義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展開深入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博物館學;博物館定義;博物館功能;非營利性;公共性;服務性
2017年10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分會一同商討,聯合組織了名為“新時代博物館定義”的國際研討會,聯合十幾位國內外文博專家重點針對博物館的定義以及未來的發展進行全面的探討。研討會的核心話題也反映了當前我國博物館研究者關注的焦點,然而這些內容不僅僅是針對理論上的探討,更側重討論成果是否能夠影響到博物館未來的發展和方向。
1 博物館的定義
眾所周知,博物館是一種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并且其主要的定義可以理解為“一個甘愿為社會發展服務,且向廣大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的常設機構,同時為教育和研究的目的來進行征集、保護以及傳播等,充分的向社會群眾展示人類的物質文化以及非物質遺產”。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全球對博物館的定義可謂是基本上達成一致,很好促進了博物館的發展。
2 博物館的關鍵性概念
2.1 博物館的定位
現如今我國博物館的定位主要涉及的是機構的性質和目標兩個方向,并且這兩點可以說在某種角度中存在著博物館內容互補的特征。同時,從法律的角度上看,國際社會以及我國已經完全將博物館認定為“非營利性組織”,但是并沒有具體明確博物館自身的實際機構屬性。而且,在博物館落地中國之前,我國就已經有不少的學者逐漸提出了實物、精神、學校以及社會教育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重要性。現如今多數的國立博物館通常都是由教育部創立的,并且曾經一度是由大學院來具體領導的,故這一重要的認知已經被當時國內的博物館積極認可。在這樣的博物館管理的框架下,博物館自身所具有的屬性可以說是與教育密不可分的。
從我國《博物館工作概論》中的具體表述中可以看出,當前國內的博物館具體的機構屬性包含了收藏、宣傳以及科學研究機構等,這樣混合多種機構屬性的博物館定位在廣義上來講沒有太多的爭議,但是在實際上卻造成了行業對博物館的定位認知不清晰,從而導致后續我國博物館在發展的道路上以及運營的方式中存在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對于任何一種機構來講,只有明確其核心的定位,才能夠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博物館也是如此。而且博物館自身是具有公共文化服務性質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有效滿足當前廣大群眾對于文化的基本需求,所以現如今不管是國有博物館還是非國有博物館,它們都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載體。
2.2 博物館的功能
關于當前博物館的具體功能,雖然在國際社會中已經達成了很好的共識,但在不同行業組織以及國家和各個地區之間仍然存在一些政治、經濟、文化和體制上的差異等,進而形成完全不同的博物館功能描述。但是總體來看,博物館最主要的功能包含了征集、保護、保存、研究和展示等,都是博物館功能中最為廣泛認可的,并且這些功能也是博物館必須要做好的核心任務和目標,同時也是當前博物館工作有效開展和高效運營的關鍵出發點。
2.3 博物館的非營利性
《博物館條例》已經將博物館明確規劃為“非營利性的組織”。我們從廣義的角度上看,非營利性就是不以營利為目的,而其中產生的收益完全用于博物館的運作和開展相關活動。但是從某種角度上看,“非營利性的組織”作為一個概念,其主要是以非營利為特征的一種非營利性的組織,是在20世紀70年代逐漸開始出現的。非營利性組織大致上可以分為五點特殊特征,分別是組織性、民間性、公益性、自治性、自愿性。基于此,我國博物館在近年來的發展中,相關的政府部門為其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文件,并且中央政委以及部分省市也已經逐漸開展了文化單位文創試點工作,包含了博物館在內的文化創意工作逐漸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但是即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依舊有部分人和少數的地方政府部門對博物館的公益性以及非營利性存在認知不足現象,其實質就是沒能有效理解非營利性的真正意義,也沒有充分認清文化產品的具體研發和經營活動之間的具體關系。在新時代下,文化事業飛速發展。公眾對博物館服務需求逐漸加大,目前我國政府對博物館的投入基本上就是保障其正常的運行即可,在很大程度上無法滿足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客觀需求。
3 中國博物館的未來發展
現如今博物館免費開放參觀政策不斷深入和推動,社會公眾對博物館的日益關注以及當前博物館自身的運營理念是近幾年推動我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除了理清博物館的定位和功能以外,還需要健全博物館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地拓寬博物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堅持以新技術作為主要的支撐。
首先是在體制機制方向上,其重點就是推進博物館的核心治理結構改革,有效實現由“管理”向“治理”的充分轉變。而且針對文化機構理事會制度的相關探索,在民國時期就出現過,如天津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以及國立中央博物館等。但是在2010年之后,先后出臺了有關事業單位改革的具體規劃性文件,重點將理事會制度體系的探索作為能夠促進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并且2014年開始,我國一些博物館開始建立以理事會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結構。基于此,我國多個省市也逐漸開始建立能夠履行決策和監督管理職責的主要理事會。在博物館中實施理事會制度,有利于實現管辦分離與政事分離的制度體制改革目標,同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博物館的公共屬性,能夠全面加強博物館的內部活力。在某種角度上看,完善的博物館理事會將決定博物館未來的發展。
其次是博物館自身的公共性和服務性,博物館需要具有業務以及能力上的最大化的延伸性,重點突出博物館與藏品、展覽與科技和觀眾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博物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應當重點表現在博物館功能的空間拓展下。現如今教育和服務在我國博物館中已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不僅僅是在單純的形式和內容上,更體現在了對社會效益的有效發展上。當前博物館的公共性和服務性沒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實現,所以說目前博物館應當將重點關注在博物館外的充分拓展,從而促使博物館的功能實現與服務成效在真正的意義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有效走近社會公眾的身邊。
最后是創新技術對博物館的支撐作用,在21世紀信息化技術時代中,新技術革命的發展為我國社會帶來了全新的改變,尤其是現階段網絡信息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很多行業的運行模式,博物館也是如此。在最近的幾年中,博物館與通信技術的融合已經在逐漸完善中,而且目前我國博物館管理部門也非常重視新技術對博物館發展的推動作用,如文物保護裝備研發以及博物館數字化推廣等。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博物館逐漸具有了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網絡與信息通信技術,進而全面提升了博物館在管理、保護以及服務等方面的能力,充分促進了我國博物館的發展。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博物館的定義主要體現在公共性、服務性以及非營利性中,并且其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可謂是有很大的提升。博物館自身的功能也是奠定其未來發展的基礎,而且現如今我國博物館未來的發展主要側重于信息化的發展方向,切實打造更加具有服務性的一種非營利性組織。■
參考文獻
[1]魏峻.關于博物館定義和未來發展的若干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8(4):3-7.
[2]王小明.科學博物館教育的未來:對科學博物館教育發展模式的幾點思考[J].科學教育與博物館,2017(5).
[3]邢磊,史浩巖,白雪梅.關于數字博物館的思考[M]//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信息中心.數字博物館研究與實踐(2009).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4]王江紅.新時期黑河市博物館發展道路的幾點思考[J].黑河學刊,2018(3):185-186.
[5]孫曉勇,黃彥震.關于博物館教育國際化發展策略的思考[J].黑龍江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2(3):56-58.
[6]王世偉.關于智慧圖書館未來發展若干問題的思考[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8(7):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