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捷
摘 要:在中華優秀文化體系的發展過程中,非遺保護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均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發展具有緊密聯系。因此,文章以基于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層非遺保護中心的工作困境為入手點,對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途徑進行了深入分析。
關鍵詞:基層非遺保護中心;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我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國,國內具有數量繁多、類型各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但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仍然處于探索階段,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形式逐步弱化、淡化,對我國傳統優秀文化體系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好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就成為基層非遺保護中心面臨的主要任務。
1 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工作困境
1.1 公眾缺乏非遺保護意識
在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中,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輿論造勢不足,導致社會公眾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認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工作進度[1]。
1.2 傳統標準與當代標準存在矛盾
傳統非遺代表性項目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穩定性、時代性的標準,而傳統標準與現代社會標準存在較大差異。各種標準體系間差異也導致管理部門相互之間協調難度大,阻礙了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在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
1.3 工作目標差異大
雖然我國很多地方通過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及代表傳承人確立的形式,構建了專門的非遺保護中心,但在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中,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學者和地方政府在觀念意識、追求目標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甚至南轅北轍,制約了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的順利開展。
2 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工作途徑
2.1 提高公眾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
針對公眾非遺保護與傳承意識不強的情況,基層非遺保護中心首先應明確自身的工作職責,主動與當地民眾以話家常的形式進行信息交互。從當地民眾日常生活入手,定期到戶宣傳,潛移默化地滲透非遺保護理念,激發人們對非遺保護的熱情。
其次,在全新的融媒體時代,基層非遺保護中心應主動與新聞媒體合作,大力宣傳非遺保護與傳承的相關知識、法規政策。并利用視頻、動畫、音樂等多種形式,進一步豐富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宣傳模式,提高非遺項目保護與傳承在當地社會輿論范疇內的知名度,在全社會營造濃厚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氛圍。
最后,為了給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宣傳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基層非遺保護中心應摒棄以往大動員的形式,應以某一項目普查、某一資料整理宣貫為目標[2],層層落實專款專用、專項經費宣傳的理念,從根本上解決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的后顧之憂,為非遺保護與傳承宣傳效率提高提供后盾支持。
2.2 推進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標準化
在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對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開展階段,標準化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是整體效率提升的關鍵。因此為了推進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標準化,首先,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應正確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這一項工作的實際內涵。從非遺保護發展源頭上進行分析,這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基于弱勢民族主體觀念、傳統文化所有權意識而發起的全球性運動,其緣起于現代性文化災難及日益消化、弱化的民族民間文化全球性危機。而我國非遺保護與傳承則是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自上而下的保護性運動。
其次,考慮到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與傳承過程中極易受到利益相關方影響,因此為了保證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標準化順利推進,基層非遺保護中心應堅持己見,保持初衷。嚴厲打擊以保護與傳承當地非遺為名,進行文化市場化或商業化的行為。
最后,圍繞非遺代表性項目,開展的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基地、認定標準、開發利用標準的申報,是當地非遺保護標準的主要內涵。基于此基層非遺保護中心應依據我國頒布的《非遺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名單》等文件規定,以當地非遺普查為切入點,強化非遺認定、傳播、保存,逐步形成科學、全面的非遺代表作名錄體系及非遺傳承機制,為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有效的指導。
2.3 協調各部門非遺保護與傳承目標
目前,我國各地在非遺保護與傳承方面存在目標不一致問題,當地相關部門非遺保護目標的巨大差異,也導致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無法順利開展[3]。因此,為協調各部門非遺保護與傳承目標,基層非遺保護中心應明確自身工作責任。借鑒韓國、日本在非遺保護方面的經驗,在內部培養一大批專業人員,依據嚴格、嚴謹的態度,對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路徑進行深入分析,逐步形成當地范圍內固定的非遺保護團隊。同時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可以在內部人員考核或聘請階段,增設當地文化考核制度,選擇懂當地文化規律、明確當地非遺本質及意義的人才。在固定非遺保護團隊構建完畢后,基層非遺保護中心可從當地特色保護體系入手,主動與政府部門、高校學者溝通。自下而上逐級申報,貫徹落實當地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合法化、規范化、一致化目標,真正形成一個屬于民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通過以基層非遺保護中心為主導,學者、民眾、政府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的系統化非遺保護體系的設置,可以驅動相關方相互監督,相互協調,形成一致的非遺保護與傳承目標,促使我國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入科學、健康的發展路徑。
3 總結
綜上所述,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優秀歷史文化的真實見證。因此,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應明確自身任務,激發創新意識和群眾凝聚力,構建起完善的基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和標準的工作流程,積極探究、挖掘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實際價值,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建設和完善,以及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參考文獻
[1]覃健.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知識文庫,2016(11):13-14.
[2]彭曉青.黔東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研究[J].明日風尚,2017(21):295.
[3]呂彩霞.甘孜藏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分析及思考[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4):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