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鼎 呂立江王瑋娃 牛紅社 呂智楨
浙江中醫藥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呂立江系浙江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中醫師,從事臨床、教學與科研工作近30年,主要研究中醫手法治療脊柱相關疾病,創制杠桿定位手法,不僅在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時屢收良效,而且在其他脊柱相關疾病的臨床研究上頗有成果。筆者有幸從師侍學,獲益良多,現將其運用杠桿定位手法結合脈沖電場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adoleseent idiopathie seoliosis,AIS)的經驗介紹如下。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確切發病原因還未能確定。呂師在多年的臨床工作中發現基因遺傳因素和生物力學影響與AIS的發病相關性較大,在相關的臨床研究結果中也得到證實。Adnersen等[1]研究發現,同卵雙生兒如果一方患有AIS,則另一方有73%~92%的可能也患有AIS,而異卵雙生兒這種可能性大大降低,為36%~63%。通過分析表明,染色體17p11有潛在的相關意義。Justic等[2]研究了202個有AIS家族史的家庭中的1199例患者,經過基因組篩查和統計學分析,發現染色體GATA172D05區域與AIS的發生有相關性,這些都表明了基因遺傳是AIS發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生物力學是影響AIS進展的主導因素,其最主要的脊柱負載以及各個椎體生長的不平衡,這是國內外學者的普遍認識。Roaf等[3]發現椎體旋轉力是造成AIS進展的主要因素。Takemura等[4]在合成樹脂及硅材料制作成的AIS模型上予以旋轉、前屈、側屈等3種力,發現前屈和旋轉是影響AIS發展的最重要的2個因素。呂師根據AIS發病的因素,利用生物力學原理,辨病確定AIS臨床治療方案。
影像學技術是診斷和評估AIS進展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它能評估側彎脊柱的形態和結構,測量側彎處椎體的側彎與旋轉的角度,為臨床醫生預測病情發展、施行治療提供依據。呂師診斷和評估AIS進展的主要方法是全脊柱正側位X線片,認為正位片能在冠狀面上定位AIS的關鍵椎體,測量脊柱的側彎與椎體的旋轉角度;側位片則能在矢狀面上提供脊柱畸形程度、骨盆傾斜度等。評估脊柱側彎嚴重程度最主要的參數是正位片上的椎體側彎角度,目前測量方法有:Cobb法、Diab法、Ferguson法、Greenspan法、幾何中心法等。其中Cobb法是金標準:上椎體上終板平行線與下椎體下終板平行線之間的夾角叫Cobb角;AIS的確診標準為Cobb角大于10°;AIS進展的標志為3月后全脊柱正位X線片上同一個Cobb角之間差異大于5°。目前國際上將AIS患者治療方案分為暫不需要治療、支具治療及手術治療三種。SOSORT指南推薦:Cobb角小于10°時只需觀察與隨訪;Cobb角在10°~20°之間,多選擇特定性運動療法;Cobb角在20°~45°之間時,推薦支具治療,同時配合運動療法;Cobb角大于45°時可考慮進行手術治療。
呂師結合多年的臨床經驗認為SOSORT指南推薦的觀點是值得推崇的,但是他研究發現支具治療有很多副作用:傳統支具需要全天候佩戴,在治療周期內會導致患者的腰背部肌群肌力下降,引起佩戴部位疼痛;另由于部分患者考慮到形象問題,經常不愿意在公共場合佩戴護具,直接影響了治療的效果。為此呂師創新手法并結合電場治療AIS,認為Cobb角在10°~30°之間,Risser征0~2級為適應癥,在臨床上取得了較好的療效,患者治療后的Cobb角明顯減小,腰背部酸痛明顯減輕,其他伴隨癥狀減少甚至消失。
杠桿定位手法是呂師根據豐富的醫學知識與臨床經驗,結合了脊柱局部生理解剖學的特點及脊柱生物力學的特征,利用肘關節的鷹嘴為支點,借助人體力學杠桿,創立的一種整脊手法[5],即患者取俯臥位,根據患者全脊柱正位X線片示的脊柱側彎Cobb角最大的部位定位,使患者全身放松,交叉雙下肢,術者右肘關節鷹嘴置于定位處,雙手抓住患者的雙側踝關節,通過費力杠桿,使脊柱產生前屈過伸,并當遇到阻力時,用“巧力寸勁”向脊柱Cobb角頂點施力,以達到減小Cobb角、恢復脊柱曲度的目的。在做這一快速扳動時,囑患者呼氣,兩次用力間隙吸氣,如此密切配合往復操作3次。
近年來,呂師在臨床研究[6]中發現高壓脈沖電場發生器產生的生物效應結合導電膠滲透力快速疏通經絡,促進血液循環,擴張血管,加快血液淋巴的回流及炎性致痛物的滲出;此外,該方法加強了細胞的新陳代謝功能,增強了細胞和酶的活力,降低了肌肉和結締組織的張力,進而改善了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促進損傷組織血管的形成,提高了組織的再生能力,在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疾病的臨床應用中具有顯著的療效,故結合杠桿定位手法即在杠桿定位操作結束后用護腰帶捆綁固定,回病房后患者俯臥,把2個電極貼敷在施術點用高壓脈沖電場發生器,脈沖強度以患者局部刺激感覺無不適為宜,進行高壓脈沖電場發生器治療30分鐘,連續治療5天。
此兩者結合,既體現了筋骨并治的原則,又結合了西醫理論中脈沖電場可以在細胞、細胞膜、組織、器官等多種層次上產生生物效應的特點,在臨床上也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陳某,男,12歲。2018年1月28日因“發現高低肩3月余,加重伴胸背部酸痛1周”入院。入院3月余前,家屬發現患者肩膀有高低,未予重視,期間未予治療。后患者高低肩進一步加重,1周前患者出現胸背部酸痛,休息后無好轉,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門診查體:脊柱側彎,雙側脊柱無明顯壓痛,無明顯叩擊痛及反跳痛,無明顯放射痛,雙下肢等長,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75°陰性,雙下肢直腿抬高試驗加強試驗陰性,雙下肢“4”字試驗陰性。輔助檢查:全脊柱正位X線片示:脊柱向左側側彎(圖1)。診斷: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屬于杠桿定位手法的適應癥。患者入院后行杠桿定位手法,后結合脈沖電場治療2周后出院。出院前經胸腰椎X線片復查脊柱曲度明顯恢復(圖2),囑患者出院后堅持功能鍛煉,60天后回訪病情穩定,未見復發。

圖2 治療后
杠桿定位手法結合脈沖電場是呂師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總結歸納,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確切療效的一種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的方法,為中西醫結合治療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彎提供了新的治療思路。縱觀呂教授的治療過程,貴在診斷明確,手法精要,且該療法不良反應和并發癥少,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