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瑋娜
(蚌埠學院,安徽 蚌埠 361000)
在這個21世紀,中國的音樂教育逐漸向高素質靠攏。而高師音樂教育挑起了培養音樂教育人才的大梁,如今遇到了新的難關,急需做出改革,來應對和適應新世紀發展帶來的變化和需要。
教學改革圍繞的核心點首先要明確,那就是“發展綜合素質”。為了這個核心點,合理安排教學大綱和課程,調整具體教學活動,同時也要清楚具體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
(一)高能力高素質以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滲透教育的方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教育的方式,鍛煉學生感受,理解,表現和鑒賞音樂的能力。通過音樂審美教育的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加入到音樂活動中,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這樣,在讓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終生養成愛好音樂藝術的人,并擴展了學生的文化眼界。人的生產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素質的高低,因為素質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能力。通過音樂素質教育,鍛煉培養學生的各種各樣的素質,讓學生成為一個綜合能力高的人,去大展身手,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力,創造各種財富的同時自己也不斷得到全面提高。
(二)培養合格的中等學校音樂師資
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最新要求顯示,中小學音樂的教學要求變得更高了,而這個擔子就壓在了向中小學輸送音樂教師的高師音樂教育上。而作為一名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除了課堂表達能力要好以外,還要能唱歌,能演奏,會指揮,會作曲,跳舞也要會,此外也要會使用計算機來輔助上課以及組織課外活動。
所以,上面這些要求就是高師聲樂教學的教學目標,將學生培養成一個能上講臺——良好的課堂表達能力,會用計算機上課,會組織課外活動;能做示范——吹拉彈唱跳等音樂相關技能必會;能搞活動——可以組織音樂晚會,懂得燈光、舞臺調度、音響及節目安排等舞臺知識。例如:讓學生自己設計一場音樂晚會,從前期的設備準備,場景布置,人員選取,以及他們自己的排練等等,都讓他們自己完成。
改革以加強素質教育為目的,那么如果僅僅是在原有的教學課程上進行修補,實在難以達到目標要求。更好的方法是對原有的教學課程進行一次大改,做一個整體優化。同時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對教學的方式,手段和內容都進行一次改革,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相關課程需要作出詳細的調整。
1.大課小課相結合
現在要求變了,以前的一對一的教學方式不能再用了。應該采取大課小課相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適應全面發展學生素質的要求。大課指的是教師一個人一次性教授全班學生的教課方式。而小課則是教師一個人面對一個或幾個人的授課方式。對于轉移課,訓練課,觀摩課等課程可以用大課的方式進行,而小課這種授課方式則是在唱歌等動口或者動手的實際操作等課程時最為合適,將同學人數按照嗓音等級等分成幾人一組的方式授課,可以使每個人都能得到全面而又細致的課程服務。
2.課內課外相結合
課內主要學到的是基礎理論,想要實踐,就得依靠課外。音樂是需要自己動手彈或者動口唱的一門藝術,光是課內學習理論是不足以支撐學生的專業水平的,必須組織學生進行定期的課外實踐。實踐方式多種多樣,高低年級之間的交流性質的演唱會,班級范圍內的演唱比賽,全校范圍內的舞臺節目等等,既可以鍛煉學生的舞臺經驗,也可以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音樂能力。
授課方式的改革做完之后,接下來是教學內容的改革。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教材都在逐漸更新,當然音樂這一塊兒也不例外,否則老舊的教材只會成為發展的阻礙。特別是大課的授課內容,大課內容多是理論知識,而且影響范圍大,必須要做到授課內容與時俱進。小課內容由于多是學生自己動手或者動口的課程,所以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之前的改革都是針對與音樂有關專業技能方面的改革,接下來是針對教學手段的革新,因為提高講課質量,是在質量中求發展的關鍵。而這,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的科技技術。
計算機輔助教學是在這方面的一大利器。計算機輔助教學由于具有多樣性、交互性、個別性、靈活性等特點,作為傳授知識的源頭來說好處很多,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并能把傳授、訓練、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相結合,在提高教學水平,質量和效率方面作用巨大,并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聲樂教學模式的改革,使聲樂教學從傳統的單一的模式變為豐富多樣的新模式,使現代教學新技術在高師聲樂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推廣,對培養創造型人才十分有幫助,同時,由于對教學質量要求的提高,對高校教師也是一種鞭策,我們正努力與時俱進,爭取盡快達到教育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