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李淑敏 張志濤 趙杰
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償期沒有典型癥狀,臨床診斷多依據輔助檢查、病史等資料,而確診需作肝穿刺活檢,因此早期無創診斷是該領域研究的熱點。肝臟瞬時彈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能夠檢測肝臟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在 2015年即被《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薦為成熟的無創性檢查,是評估肝臟纖維化的重要手段[4]。同時,該指南還指出,LSM與其他血清學指標聯合應用時能提高診斷效能。食管靜脈曲張(esophageal varices,EV)是乙肝肝硬化的常見并發癥,EV在肝硬化患者中的年發病率為5%~10%,如不及時治療會發展為食管靜脈曲張出血(esophageal varices bleeding,EVB),是此類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5-6]。有學者指出,EVB患者6周內的病死率為20%左右[7]。因此,預測EV程度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國內外有學者將TE技術應用于EV患者的病情進展研究中,本研究將血清學指標與TE相結合用來觀察慢性乙肝患者,評估此類患者肝臟纖維化及EV程度。
1.1 對象 選擇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邯鄲市傳染病醫院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135例,男97例,女38例,年齡 22~68(37.66±10.22)歲。納入標準: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參照《中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的標準[4]。排除標準:(1)其他原因導致的肝硬化患者;(2)合并甲型、丙型、戊型肝炎患者;(3)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病者;(4)合并肝癌者;(5)門靜脈中有血栓及脾梗死的患者;(6)大量腹水、右上腹創口未愈合及植入起搏器者;(7)不耐受檢查及脾臟有原發病的患者。
1.2 方法
1.2.1 TE檢測 檢測儀器為FibroSan(法國ECHOSENS公司)。患者取仰臥位,將右臂放于頭部,使第7~9肋間隙充分暴露,檢測區域為右側腋前線、腋中線。檢測過程中囑患者平靜呼吸,將點凝膠涂抹于探頭上,并始終垂直于肋間隙皮膚表面,左右移動,在TM、A模式下確定檢查部位,確定好位置后檢測肝葉彈性。每例患者均重復測定,共捕獲10次成功回波,取中位數作為最終檢查結果,即FS值(單位為kPa),以FS值作為肝臟組織的纖維化程度。檢測過程中注意與肝組織邊緣保持較遠距離,避開脈管系統,取肝實質組織進行測量,且肝組織應有足夠的厚度。檢查操作由經過專業培訓的主治以上醫師進行,檢測中四分位數間距≥中位數1/3者或檢測成功率(成功率即成功捕獲回波次數/總發射次數)<60%者均視為失敗,予以舍棄。FS值及病理分期對照標準[8]:F0-1:0~7.2kPa,F2:7.3~9.6kPa,F3:12.4~17.4kPa,F4:17.5~75kPa。
1.2.2 胃鏡檢查評估EV程度 應用GF50電子胃鏡(日本Olympus公司)觀察EV情況,包括是否存在、存在部位、形態、紅色征等,上述操作由經驗豐富的主治醫師進行。根據《消化道靜脈曲張及出血內鏡診療規范試行方案》[9]對EV進行評估:輕度為D0.3曲張靜脈為直線,紅色征(-);中度為曲張靜脈迂曲呈蛇形隆起為D0.1,而紅色征為(-),或者紅色征(+)且曲張靜脈直徑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肝纖維化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歸,檢測值的預測價值采用靈敏度、特異度等;采用ROC曲線預測評估各指標診斷效能。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肝臟病理學檢查結果 0期12例(8.89%),1期30例(22.22%),2期33例(24.44%),3期 37例(27.41%),4期23例(17.04%)。
2.2 肝纖維化組和非肝纖維化組各項血清學指標的比較 根據Metavir分期法將135例患者分為肝纖維化組(2~4期)93例和非肝纖維化組(0~1期)42例。兩組患者 FS、GLB、LN、HA、PⅢNP、CIV、APRI、FIB-4 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而 ALT、AST、ALB、TBil、PT、PLT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3 肝纖維化分期與各指標的相關性 為避免共線性現象的出現,在肝纖維化4項中僅選擇HA同FS、GLB、為D0.3;重度為曲張靜脈為串珠狀、瘤體狀、結節狀,曲張靜脈為D0.1、D0.5及以上,紅色征為(±)。
1.2.3 血清學指標檢查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抽取空腹肘靜脈血5ml,在3 000r/min、4℃條件下離心15min,離心機為D-37520型(德國Thermo公司),取上層血清保存以備測試。肝功能指標檢測:ALT、AST、清蛋白(ALB)、球蛋白(GLB)、TBil,以及 PT、外周PLT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AU2700),肝纖維化4項[即層粘連蛋白(LN)、透明質酸(HA)、Ⅲ型前膠原(PⅢNP)、Ⅳ型膠原(CⅣ)]采用全自動化學分析儀(MAGLUMI800)。AST與小血小板比值指數(APRI)=AST/PLT,FIB-4=(年齡×AST)/(PLT×ALT1/2)。
1.2.4 肝組織活檢 在超聲引導下采用經皮肝穿刺活檢,區域為TE檢測區,對該區域皮膚進行常規消毒、局麻、囑患者屏住呼吸。使用Bard穿刺槍與16G活檢針采集肝臟組織,注意避開大血管位置,且需獲取長度>15mm的肝臟組織。取出的肝臟組織置于10%中性甲醛固定,石蠟包埋,連續切片后進行常規蘇木精-伊紅、網狀纖維、Masson三色染色。病理讀片由2位病理科主治醫師按照統一標準方案進行,最終結果按照一致意見的分期、分級確定。按照Metavir分期法評定肝纖維化程度:無纖維化為0期,匯管纖維化但無纖維間隔為1期,伴有少量纖維間隔的匯管纖維化為2期,呈現大量纖維間隔則為3期,肝硬化則為4期。APRI、FIB-4這5項與肝纖維化分期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這5項指標與肝纖維分期的呈正相關(均P<0.05),詳見表 2。

表1 肝纖維化組和非肝纖維化組各項血清學指標的比較

表2 肝纖維化分期與各指標的相關性
2.4 肝纖維化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因變量設置為肝纖維化的有(2~4期)、無(0~1期),分別賦值為 1 和 0;將自變量設置為 HA、FS、GLB、HA、APRI、FIB-4,并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FS、HA是肝纖維化的影響因素(均P<0.05),見表3。建立回歸模型,將觀察項目數據代入方程,得到截斷值、靈敏度和特異度,見表4。

表3 肝纖維化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2.5 FS聯合血清學指標診斷EV程度效能的比較 由上述結果得出,血清學指標中HA、APRI、FIB-4與肝硬化程度關系緊密,故在對EV程度進行評測時,血清學選擇這3項作為目標指標。根據EV的輕度、中度、重度三個層級,觀察FS值聯合HA、APRI、FIB-4的診斷性能,見表5。

表4 預測概率對肝纖維化分期的效能評價

表5 FS聯合HA、APRI、FIB-4診斷EV程度效能比較
我國約9 3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其中2 000萬人發展為慢性乙肝,是乙肝大國[1]。在“慢性乙肝-肝纖維化-肝硬化-乙肝相關性肝癌”這一過程中,乙肝肝硬化是病變發展的關鍵環節,早期發現、診斷,及時治療可以有效延緩病程進展,是防治乙肝相關性肝癌的重要途徑[2-3]。肝纖維化形成是一個動態過程,早期確診可以大幅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然而臨床對于慢性乙肝肝纖維化程度的確診多依賴肝穿刺活檢[11]。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無創性診斷亦得到長足進步,現階段對于肝纖維化診斷注重多學科聯合,故本研究將血清學指標與TE聯合檢測。FibroSan是第3代瞬時彈性成像技術,是首次影像引導的肝臟彈性和肝臟脂肪變性集成的測試系統,其利用專業探頭捕捉低頻剪切波在肝臟中的傳播過程,結合肝臟的組織學模型判定組織彈性值進而評估纖維化程度[12-13]。大量研究結果顯示,不同程度的肝纖維化,FS值差異明顯,對不同層次的肝纖維化具有較好的診斷效能[14-15]。本研究發現,FS值與肝纖維化程度呈正相關,在纖維化分級中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血清學檢測操作簡單,受患者因素限制較少,易于開展,且屬于無創性檢測,可在病程中動態觀測,因此長期為臨床廣泛應用。但本研究發現,在單因素分析中ALT、AST、ALB、TBil、PT、PLT諸項均與肝纖維化程度有關。這可能與各項參考值上線分界點較高有關,也可能是自變量較多時這些觀察項的比重占比較小,難以突出表現。鑒于此,在本研究中將FS與血清學指標聯合用于對乙肝肝纖維化進行診斷,從結果來看聯合診斷對判定纖維化程度的價值更高。
EV是肝硬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臨床中很多晚期肝硬化患者仍未見明顯癥狀,故難以早期發現。胃鏡檢查是直觀確定EV的重要手段,肝臟靜脈壓力梯度(HVPG)檢查也是具有較好重復性、可信度的檢查方法,但這些方法均屬于有創性操作,且費用相對昂貴,在臨床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既往有研究顯示,FS與HVPG具有相關性,且EV程度越重,FS值越大,FS對EV具有一定的預測性[16-17]。本研究發現,血清學指標中HA、APRI、FIB-4與肝纖維化程度關系緊密,故將此3項指標引入到對EV的預測診斷中。結果發現,EV程度越重,聯合檢測的靈敏度越高,顯示出較好的層級判斷性。陳志敏等[18]對154例肝硬化患者進行血清學檢查與TE檢測,結果發現與單一血清學指標相比,FS值能更好地預測EV程度,且聯合檢測可以部分提高診斷性能。這與本研究結果一致,均說明聯合檢測對診斷EV程度具有較大的價值。
綜上所述,無創性診斷手段用于肝纖維化EV程度的判斷重復性較好,便于臨床進行持續性病情監測。無創檢查各有利弊,聯合應用能較好提升診斷性能,有效評價肝纖維化對治療的反應與病情演變,在預后判斷中具有重要價值。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們擬對有腹水、出血等不同影響因素的患者進行觀察,以期建立更加完善、科學的疾病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