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博望:中原西望中亞的視窗

2019-01-25 07:47:24
南都學壇 2019年1期

王 子 今

(中國人民大學 國學院暨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 北京 100872)

張騫西北出使獲得的歷史性成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其首要意義,是開拓了交結西域地方的正式的交通路徑。漢武帝封張騫“博望侯”,肯定了他的功業。“博望”名號成為標志性的文化符號,具有了典型的紀念意義,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張騫之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由此信之”注《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裴骃《集解》:“如淳曰:‘質,誠信也。博望侯有誠信,故后使稱其意以諭外國。’李奇曰:‘質,信也。’”中華書局1959年9月版,第3169頁。[1]3169。所謂“博望”指示的方向,正是“宜西北萬里”所體現的當時社會共同關注的文化熱點注1963年8月湖北鄂城出土的一件漢鏡,銘文有“宜西北萬里富昌長樂”字樣。鏡銘文字體現了當時社會對“西北”遠方建功創業有所成就的預期。參看周新:《鄂城漢鏡銘文“宜西北萬里”小議》,載《南都學壇》2018年第1期。。張騫的歷史貢獻之一,是將親身考察所獲得的有關中亞地方的知識傳遞到中土。這不僅豐富了中原人的地理知識,也拓展了中原人的人文眼界和世界胸懷。張騫之“博望”,打開了中原西望中亞的明亮的視窗。在獲得有關中亞諸多文化信息的基礎上,張騫傾向積極的外交實踐與交通開拓也多有成就。“張博望”成為紀念西漢軍事與外交成功的文化符號。后世傳播甚廣的張騫“浮槎”神話,使得“博望侯”進入神界。這一情形,可以看作民間社會對“博望”所體現的創新性、開放性、進取性文化精神的廣泛肯定和真心贊美。

一、“鑿空”事業

漢武帝建元年間,出身漢中的張騫以郎的身份應募接受聯絡大月氏的使命,率眾自長安出發西行。途中為匈奴人拘禁,十余年后方得逃脫。張騫繼續履行使命,西行大宛,輾轉抵達大月氏。結盟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的戰略目的未能實現,張騫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獲,一年后因匈奴內亂得以脫身,于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張騫出行時隨從百余人的團隊,最終只有兩人平安歸漢。他親身行歷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對沿途諸國的國情有所調查,向漢武帝做了匯報。張騫后來又奉命出使烏孫。烏孫遣使送張騫歸漢,又獻馬報謝。后來與漢通婚,一起進軍擊破匈奴。此后,漢與西域的通使往來十分頻繁,民間商貿也得到發展。西域地區50國與漢帝國建立了密切的聯系,佩用漢家印綬的侯王和官員多至376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等“絕遠”之國也有使者與漢往來[注]《漢書》卷九六下《西域傳下》記載:“最凡國五十。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凡三百七十六人。而康居、大月氏、安息、罽賓、烏弋之屬,皆以絕遠不在數中,其來貢獻則相與報,不督錄總領也。”中華書局1962年6月版,第3928頁。,據說一時諸國“莫不獻方奇,納愛質,露頂肘行,東向而朝天子”[2]2931。經濟的交流,也使得“異物內流則國用饒”[3]28。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于“西北國始通于漢矣”句后寫道:“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此信之。”[1]3169司馬遷以“鑿空”一語,高度贊揚張騫的歷史功績。關于“鑿空”的語義,裴骃《集解》引用了蘇林的解釋:“鑿,開;空,通也。騫開通西域道。”司馬貞《索隱》寫道:“謂西域險阸,本無道路,今鑿空而通之也。”[1]3169都強調“開通”或者“通之”的意思。《大宛列傳》說漢武帝指令張騫從蜀犍為(犍為郡治在今四川宜賓)派出使團“四道并出”尋求通往身毒的道路。這一努力是后來西南絲綢之路開通的歷史先聲。開通西南方向的國際道路與經營西南夷有直接的關系。《史記》稱之為“事西南夷”“通西南夷”。《漢書》以及孫盛《蜀譜》又有“開西南夷”的說法。有學者說,“開西南夷”之“‘開’字”可以理解為“開道、開通、開化”,“有文化交流的意思”,漢代文獻中可以看到“開……道”和“通……”的說法,“和司馬遷稱張騫的‘鑿空’之舉都是同義”[4]。《說文·門部》:“開,張也。”“闢,開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開袥之稱。古多假借辟字。”[5]588看來,“鑿空”大致有開通、開辟、開拓的含義。新疆拜城發現的漢代石刻《龜茲左將軍劉平國誦》記述開道治關工程,有“作孔”字樣,一些學者認為“作孔”就是“鑿空”。盛昱說:“‘斵孔’即‘鑿空’,見《漢書》顏注。”王仁俊也寫道:“‘作孔’猶《張騫傳》之‘鑿空’。”程頌萬題詩:“敦煌而外數沙南,更有龜茲鑿空譚”,也以為石刻所見“作孔”就是“鑿空”[6]。“鑿空”的文字表現方式有所不同,與漢代人“多假借”的習慣有關。明代學者楊慎《丹鉛總錄》卷一四《訂訛類》“空有四音”認為,“《張騫傳》‘樓蘭、姑師小國當空道’”,“《大宛傳》曰‘張騫鑿空’”,“空”的讀音都應當是“孔”[7]。

基于張騫的努力,西域與漢帝國建立了正式的聯系。以“鑿空”而揚名的張騫對正式開通絲綢之路的首功,是不能磨滅的。《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史臣曰:自古開遠夷,通絕域,必因宏放之主,皆起好事之臣。”[10]1859唐代名臣魏征說,“張騫鑿空”之“開遠夷,通絕域”體現出“開”“通”的成功,動機在于“宏放”的文化追求。《漢書》卷九六上《西域傳上》說:“漢興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廣威德,而張騫始開西域之跡。”[11]3873指出張騫事跡自有孝武“征四夷,廣威德”的政治文化背景。新疆羅布泊地區出土的漢錦圖案中“登高明望四海”的文字,以及漢鏡銘文“宜西北萬里”等,都體現了當時漢文化面對世界的雄闊胸襟。理解張騫之“鑿空”,應當注意其歷史功業中體現英雄主義和進取精神的積極意義。這應當是《隋書》所謂“好事”的另一解讀。而《隋書》所謂“宏放”,使人聯想到魯迅語:“遙想漢人多少閎放”“毫不拘忌”“魄力究竟雄大”。他所熱情肯定的當時民族精神之“豁達閎大之風”[12],也可以通過張騫“鑿空”的事業有所體會。

二、“見自張騫”的中亞地理人文信息

《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開篇就說:“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又寫道:“(大宛)遣騫,為發導繹,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為胡所殺,立其太子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饒,少寇,志安樂,又自以遠漢,殊無報胡之心。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關于張騫所抵達的國度,司馬貞《索隱》:“《括地志》云:‘康居國在京西一萬六百里。其西北可二千里有奄蔡,酒國也。’”張守節《正義》:“此大月氏在大宛西南,于媯水北為王庭。《漢書》云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1]3158

“見自張騫”的世界地理人文知識,以中亞地方最為具體真切。《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記載:“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張騫曰:

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漢正西,去漢可萬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有蒲陶酒。多善馬,馬汗血,其先天馬子也。有城郭屋室。其屬邑大小七十余城,眾可數十萬。其兵弓矛騎射。其北則康居,西則大月氏,西南則大夏,東北則烏孫,東則扜穼、于窴。于窴之西,則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東水東流,注鹽澤。鹽澤潛行地下,其南則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國。而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鹽澤去長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鹽澤以東,至隴西長城,南接羌,鬲漢道焉。

烏孫在大宛東北可二千里,行國,隨畜,與匈奴同俗。控弦者數萬,敢戰。故服匈奴,及盛,取其羈屬,不肯往朝會焉。

康居在大宛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月氏大同俗。控弦者八九萬人。與大宛鄰國。小學,南羈事月氏,東羈事匈奴。

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余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云。

大月氏在大宛西可二三千里,居媯水北。其南則大夏,西則安息,北則康居。行國也,隨畜移徙,與匈奴同俗。控弦者可一二十萬。故時強,輕匈奴,及冒頓立,攻破月氏,至匈奴老上單于,殺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始月氏居敦煌、祁連間,及為匈奴所敗,乃遠去,過宛,西擊大夏而臣之,遂都媯水北,為王庭。其余小眾不能去者,保南山羌,號小月氏。

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數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麥,蒲陶酒。城邑如大宛。其屬小大數百城,地方數千里,最為大國。臨媯水,有市,民商賈用車及船,行旁國或數千里。以銀為錢,錢如其王面,王死輒更錢,效王面焉。畫革旁行以為書記。其西則條枝,北有奄蔡、黎軒。

條枝在安息西數千里,臨西海。暑濕。耕田,田稻。有大鳥,卵如甕。人眾甚多,往往有小君長,而安息役屬之,以為外國。國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1]3160-3164

所謂“騫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傳聞其旁大國五六,具為天子言之”,來自“身所至”及“傳聞”兩種方式獲得的知識,包羅了有關相當廣闊空間的地理、資源、物產、人口、風俗、交通等多方面的信息,亦涉及政治、軍事、民族、歷史。既稱“具為天子言之”,似對來自“傳聞”的信息有一定程度的考實。

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前后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了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同時也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聞的關于中亞、西亞以及南亞的地理知識與人文知識。

三、“博望侯”名號的意義

張騫又曾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因為了解地理情勢及水草資源,為遠征軍的勝利提供了交通條件的保障。《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有關于“博望侯”張騫得封及其他事跡的記錄:

張騫從大將軍,以嘗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導軍,知善水草處,軍得以無饑渴。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

關于“大夏”,張守節《正義》:“今案大夏國在大宛西。”[1]2929《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張守節《正義》:“大夏國在媯水南。”[1]3158《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又寫道:

將軍張騫以使通大夏,還,為校尉。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博望侯。三歲,為將軍出右北平,失期當斬,贖為庶人。其后使通烏孫,為大行而卒。冢在漢中。[1]2944

前說“因前使絕國功,封騫博望侯”,此說“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博望侯”,看似不同。其實后說“從大將軍有功,封為博望侯”前句言“以使通大夏,還,為校尉”,應連貫理解。張騫封博望侯,主要因由在于“因前使絕國功”。

關于“博望”名義,《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騫以校尉從大將軍擊匈奴,知水草處,軍得以不乏。乃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關于“博望”,司馬貞《索隱》:

案張騫封號耳,非地名。小顏云:取其能博廣瞻望也。尋武帝置博望苑,亦取斯義也。

張守節《正義》:“《地理志》南陽博望縣。”[1]3167

張騫因功得封,侯名“博望”,“非地名”的判斷是正確的[注]孔平仲《孔氏雜說》卷二寫道:“封侯或以地名,或以功名,或以美名,無定制也。按《史記·衛霍傳》如蘇建為平陵侯,衛伉為宜春侯,此用地名也。天子曰‘嫖姚校尉去病比再冠軍,封為冠軍侯’,趙破奴再從票騎將軍,封為從票侯。此用功名也。漢時張騫為博望侯,取其廣博瞻望,霍光封博陸侯,注云:博大也,陸平也,取其嘉名,無此縣也。后漢彭城王始賜號靈壽王,此用美名也。”民國景明《寶顏堂秘笈》本。。所謂“取其能博廣瞻望也”,應當是合理的解釋。所謂“博廣瞻望”《漢書》卷六一《張騫傳》顏師古注:“取其能廣博瞻望。”[11]2691

《華陽國志》卷一〇下《漢中士女》“博望致遠,西南來庭”條:“張騫,成固人也。為人強大有謀,能涉遠。為武帝開西域五十三國,窮河源,至絕遠之國。拜校尉,從討匈奴有功,遷衛尉,封博望侯。于是廣漢緣邊之地,通西南之塞,豐絕遠之貨,令帝無求不得,無思不服。至今方外開通,騫之功也。”[13]598以“博望致遠”連說,“致遠”即“至絕遠之國”,“豐絕遠之貨”。這里對“博望”的理解,言“開通”“方外”“廣漢緣邊之地”,“令帝無求不得,無思不服”,指實現了具體以“廣”“地”為標志的擴張,且所“求”即“得”,所“思”則“服”,與“能博廣瞻望”“能廣博瞻望”只是指擴展“瞻望”的空間,即拓廣視野似乎有所不同。

四、張騫開拓西南絲路的實踐

《華陽國志》說張騫封“博望侯”,有“廣漢緣邊之地,通西南之塞,豐絕遠之貨”的功績。此應指張騫在大夏見到據說“得蜀賈人市”的“蜀布邛竹杖”,獲知巴蜀有通往身毒即今印度的道路[1]2995。漢武帝“乃令騫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1]3166,探求更為便捷的聯系西域的道路。《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記載漢武帝因張騫建議,試圖開通“西夷西”道路由身毒國聯系大夏的努力:

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注]裴骃《集解》:“韋昭曰:‘邛縣之竹,屬蜀。’瓚曰:‘邛,山名。此竹節高實中,可作杖。’”《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9月標點本作“蜀布、邛竹、杖”,第9冊第2995頁。2013年9月“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本”作“蜀布、邛竹杖”,第9冊第3606頁。作“邛竹杖”是。,使問所從來,曰:“從東南身毒國[注]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字或作‘竺’。《漢書》直云‘身毒’,《史記》一本作‘乾毒’。”骃案:《漢書音義》曰:“一名‘天竺’,則浮屠胡是也。”司馬貞《索隱》:“身音捐,毒音篤。一本作‘乾毒’。《漢書音義》一名‘天竺’也。”,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或聞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騫因盛言大夏在漢西南,慕中國,患匈奴隔其道,誠通蜀,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于是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注]《漢書》卷九五《西南夷傳》作“間出西南夷”。顏師古注:“求間隙而出也。”第3841頁。,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注]裴骃《集解》引徐廣曰:“嘗,一作‘賞’。”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注]裴骃《集解》:“如淳曰:‘為昆明所閉道。’”張守節《正義》:“昆明在今嶲州南,昆縣是也。”,莫能通身毒國。[1]2996

“大夏”據說“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能夠“通蜀”。而可能來自蜀地的信息,言“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國”。張騫“盛言”這一方向“道便近”,可以溝通“大夏”結成反匈奴的軍事聯盟。

這一交通開發路徑的建議有重要的外交戰略和軍事戰略意義。由于自然地理條件構成的艱險,“西夷西”方向的交通建設自然有顯而易見的難度。但如果這條道路確實開通,將可能影響漢帝國“西南夷”地方以至南亞的歷史文化進程乃至世界史的面貌。不過,“天子”“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的努力,卻未能直接獲得成功。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這一地區紛雜的多民族勢力的存在,致使“留”“閉”現象發生,以致漢使不能“間出”。

然而據張騫提供的信息,蜀地物產見于“大夏”,說明“大夏”通過身毒國“得蜀賈人市”的民間商貿通路的存在。這種自由貿易形成的商路,雖然未被漢帝國執政者利用,卻應當是實際暢通的。張騫所謂“身毒國道便近,有利無害”的判斷,應當是有可以說服漢武帝的確實依據的。就此《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的表述是“去蜀不遠”,“從蜀宜徑,又無寇”[1]3166。這一交通地理知識,應當來自“蜀賈”。

關于“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進而聯系“大夏”事,同篇也有記述,而情節似更為具體,特別是指出了他們交通道路探索的路線:

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余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君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余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注]裴骃《集解》引徐廣曰:“身,或作‘乾’,又作‘訖’。”司馬貞《索隱》:“身音乾,毒音篤。孟康云:‘即天竺也,所謂浮圖胡也。’”張守節《正義》:“一名身毒,在月氏東南數千里。俗與月氏同,而卑濕暑熱。其國臨大水,乘象以戰。其民弱于月氏。修浮圖道,不殺伐,遂以成俗。土有象、犀、瑇瑁、金、銀、鐵、錫、鉛。西與大秦通,有大秦珍物。”。

騫曰:“臣在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注]張守節《正義》:“邛都邛山出此竹,因名‘邛竹’。節高實中,或寄生,可為杖。布,土蘆布。”。問曰:‘安得此?’大夏國人曰:‘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里。其俗土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濕暑熱云。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注]裴骃《集解》:“如淳曰:‘徑,疾也。或曰徑,直。’”,又無寇。”天子既聞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屬皆大國,多奇物,土著,頗與中國同業,而兵弱,貴漢財物;其北有大月氏、康居之屬,兵強,可以賂遺設利朝也。且誠得而以義屬之,則廣地萬里,重九譯[注]張守節《正義》:“言重重九遍譯語而致。”參看王子今:《“重譯”:漢代民族史與外交史中的一種文化現象》,載《河北學刊》2010年第4期。,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天子欣然,以騫言為然,乃令騫因蜀犍為[注]張守節《正義》:“犍,其連反。犍為郡今戎州也,在益州南一千余里。”發間使,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其北方閉氐、筰,南方閉巂、昆明。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

司馬遷寫道:“初,漢欲通西南夷,費多,道不通,罷之。及張騫言可以通大夏,乃復事西南夷。”[1]3164-3166可知這是漢武帝時代又一次西南夷經營。漢武帝“因蜀犍為發間使,四道并出”的決策,在中國古代交通史、邊疆史、民族史及外交史上均有重要意義,亦值得世界文化交流史研究者關注。近年對于漢武帝開發西南夷的意義,多有學者討論,往往有新見解發表[注]參見高榮:《漢代對西南邊疆的經營》,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1期;黎小龍:《戰國秦漢西南邊疆思想的區域性特征初探》,載《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4期;武保寧、吳碩:《西漢經營西南地區的政策及其分析》,《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李正周:《兩漢時期的“西南夷”民族政策》,載《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李珍焱:《秦漢時期巴蜀地區通“西南夷”的道路及其意義》,載《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09年第12期;羅亭:《論漢武帝時期對西南夷道路的開發》,載《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有的研究者認為,“不是純粹為了西南夷的經濟發展”,“通西南夷”的目的“是為征討南越尋找便捷通道,以及尋找通往大夏的交通線,而不是為了開發西南夷地區的經濟資源”[14],以為漢武帝時代在西南夷地方的努力主要出于交通目的。這樣的意見值得重視。

據《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及元狩元年,博望侯張騫使大夏來,言居大夏時見蜀布、邛竹杖”,《資治通鑒》卷一九“漢武帝元狩元年”系此事于公元前122年。

司馬遷曾經有奉使前往巴蜀以南甚至抵達“邛、笮、昆明”等地方的親身經歷[注]《史記》卷一三〇《太史公自序》:“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還報命。”裴骃《集解》:“徐廣曰:‘元鼎六年,平西南夷,以為五郡。其明年,元封元年是也。’”第3295頁。,有關西南夷的記述,應當大體切實可信。

西漢犍為郡治在今四川宜賓。對于以“蜀犍為”為始發點的所謂“四道并出:出駹,出冉,出徙,出邛、僰”這種直接體現為交通進取的文化交流動向,應當予以民族歷史地理的說明。其實,“四道并出”時雖然“南方閉嶲、昆明”,但這一方向的道路探索是取得了一定進展的。《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在“南方閉嶲、昆明”句后寫道:“昆明之屬無君長,善寇盜,輒殺略漢使,終莫得通。然聞其西可千余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而蜀賈奸出物者或至焉,于是漢以求大夏道始通滇國。”“昆明”道路雖然“終莫得通”[注]《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天子乃令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使間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國。至滇,滇王嘗羌乃留,為求道西十余輩。歲余,皆閉昆明,莫能通身毒國。”,但是與“滇越”的聯系終于得以實現。“漢以求大夏道”的努力,實際只取得了“始通滇國”的成效。而這一歷史進步,在西南邊疆史、西南民族關系史和西南交通開發史進程中,都有重要的意義[15]。

五、“張博望”的文化影響

上文引司馬貞《索隱》:“案張騫封號耳,非地名。小顏云:取其能博廣瞻望也。尋武帝置博望苑,亦取斯義也。”《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戾太子劉據》:“及冠就宮,上為立博望苑。”[11]2471有人認為這一設置是后來巫蠱之禍發生的緣由之一[注]《宋史》卷三九四《林栗傳》:“有旨令二王非時招延講讀官,相與議論時政,期盡規益,栗以為不可,疏言:‘漢武帝為戾太子開博望苑,卒敗太子。唐太宗為魏王泰立文學館,卒敗魏王,古者教世子與吾祖宗之所以輔導太子、諸王,惟以講經讀史為事,他無預焉。若使議論時政,則是對子議父,古人謂之無禮,不可不留圣意。’”中華書局1977年11月版,第12028頁。。漢武帝立“博望苑”之名號設定與“張騫封號”的一致,是值得注意的。漢成帝時,方“罷太子博望苑”[11]306。又張守節《正義》:“《地理志》南陽博望縣。”《漢書》卷二八上《地理志上》:“博望,侯國。”[11]1664這是“博望”作為地名的實例[注]先秦已有“博望”地名。《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其后三晉之王皆因田嬰朝齊王于博望……”張守節《正義》:“《括地志》云:‘博望故城在鄧州向城縣東南四十五里。’”裴骃《集解》:“徐廣曰:‘表曰三年,與趙會博望伐魏。’”第1894頁。張守節《正義》據《括地志》以為“博望故城在鄧州”,可知西漢“博望”有更高的知名度。。肩水金關簡“戍卒南陽博望邑徐孤里蔡超年卅八箭□/”(73EJT2:4),“南陽博望邑”應即此“博望”。《漢書》卷一八《外戚恩澤侯表》可見“博望頃侯許舜”[11]700,亦可知“博望”再次作為“侯”的名號。

《漢書》卷八八《何武傳》:“哀帝初即位,褒賞大臣,更以南陽犫之博望鄉為泛鄉侯國……”[11]3484這是鄉名“博望”的實例。承張德芳先生見告:陽關都尉下有博望候官。這是絲路上軍事設置以“博望”為名的實證。肩水金關簡可見“橐佗博望隧長解憂”(73EJT7:5),“廣地博望隧長孫道得”(73EJT10:201),“廣地博望隧長□/”(73EJT28:77),“□/博望隧長孫道得”(73EJT29:33),“望隧卒趙國襄國曲里翟青”(73EJT10:132),這是烽燧以“博望”命名。又《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可見“謂博望賈少孫”(478.12),“博望”應是地名。又“漢中□□□博望里解安世”(303.18),則“博望”明確為里名。以“博望”命名里的情形又見于肩水金關簡:“田卒魏郡內黃博望里□開卅□/。”(73EJT23:250)

后來史籍可見地名“博望山”“博望岡”“博望砦”“博望驛”“博望鎮”等,亦有人名“博望”者。如《隋書》卷三四《經籍志三》:“梁有《黃帝眾難經》一卷,呂博望注,亡。”[10]1040這些情形,都說明“博望”作為特殊的文化符號的重要影響。

“博望”專屬于張騫的情形,可見張騫因封“博望侯”,史稱“張博望”。著名的班超投筆從戎的故事可見于《后漢書》卷四七《班超傳》記載:“(班超)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2]1571所謂“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后漢紀》作“丈夫當為傅介子、張博望立功絕域”,已經使用“張博望”名號。

關于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便利東西方樂舞文化的溝通,《晉書》卷二三《樂志下》寫道:“張博望入西域,傳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訶兜勒》一曲。”[16]

《文選》卷一〇潘岳《西征賦》:“銜使則蘇屬國,震遠則張博望。”[17]所謂“震遠”,似頌揚“張博望”作為遠征軍官立功的事跡。梁何遜《學古三首》之三:“昔隨張博望,辭帝長楊宮。獨好西山勇,思為北地雄。十年事河外,雪鬢別關中。季月邊秋重,嚴野散寒蓬。日隱龍城霧,塵起玉關風。全狐君已復,半菽我猶空。欲因上林雁,一見平陵桐。”[18]其中“十年事河外”,說“張博望”被匈奴羈押的艱辛苦難。

唐人韓翃《送監軍李判官》:“上客佩吳鉤,東城喜再游。舊從張博望,新事鄭長秋。蹋水過金勒,邊風試錦裘。知君不久住,漢將掃旄頭。”[19]1373吳均《入關》:“羽檄起邊庭,烽火亂如螢。是時張博望,夜赴交河城。馬頭要落日,劍尾掣流星。君恩未得報,何論身命傾。”[20]楊凝《從軍行》:“都尉出居延,強兵集五千。還將張博望,直救范祁連。漢卒悲簫鼓,胡姬濕采旃。如今意氣盡,流淚挹流泉。”[21]所謂“烽火”“羽檄”“旄頭”“劍尾”“簫鼓”“邊風”,也全是說其軍事生活。詩句中“張博望”作為“邊庭”“漢將”的身份是明確的。

然而,楊炯《左武衛將軍成安子崔獻行狀》:“東西萬里,張博望之尋河;裝槖千金,陸大夫之使越。”[19]5108涉及“尋河”故事,典出《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漢使窮河源,河源出于窴,其山多玉石……”“今自張騫使大夏之后也,窮河源,惡睹《本紀》所謂昆侖者乎?”[注]具體內容參看王子今:《西漢“窮河源”探索與絲路經營》,載《新疆藝術》(漢文版)2017年增刊。[1]3173,3179則強調了“尋”的職任,與陸賈“使”的身份呼應。

追念“張博望”的作品,因為立場不同,視角不同,側重點不同,形成了多樣的形象。然而對于其“大丈夫”唯“勇”、唯“雄”的“志略”“意氣”的肯定,則是共同的。特別著意贊頌其“東西萬里”,“立功異域”,以及面對“龍城霧”“玉關風”“烽火亂如螢”,“何論身命傾”這種成為我們民族時代精神的英雄主義文化主流。

六、“浮槎”神話

《藝文類聚》卷九四引《博物志》曰:“近世有居于海渚,年年八月,有浮槎來,甚大,往反不失于期。此人乃赍糧乘槎而去,忽忽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宛然。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還,以問蜀人嚴君平。君平曰: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到天河也。”[22]1627《北堂書鈔》卷一〇五“乘浮槎到天河”條引《博物志》云:“海邊年八月,見有浮查往來反,不失期。此人多赍糧食,乘查去。忽忽不覺晝夜,到天河。”[23]《藝文類聚》卷八引《博物志》說稍具體:“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楂來過,甚大,往反不失期。此人乃多赍糧,乘楂去,怱怱不覺晝夜。奄至一處,有城郭屋舍。望室中,多見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此人問此為何處。答曰:問嚴君平。此人還,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某月,有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乎?”[22]150-151故事中的“此人”,或作“張騫”。

張騫“泛槎”“乘槎”“尋河源”的神話傳播十分久遠。唐詩可見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之五:“聞道尋源使,從天此路回。牽牛去幾許,宛馬至今來。”[24]胡曾《詠史詩》卷二《黃河》:“博望沉埋不復旋,黃河依舊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語,只待靈槎送上天。”[25]也說“博望”“靈槎”“黃河”“沿流”故事。李商隱《海客》詩:“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因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26]孔德紹詩句“思得乘槎便,蕭然河漢游”[27],杜甫詩句“乘槎斷消息,無處覓張騫”[28],韋莊詩句“誰道我隨張博望,悠悠空外泛仙槎”[29]等,也都將這一傳說作為文學主題。

蘇軾《黃河》詩:“活活何人見混茫,昆侖氣脈本來黃。濁流若解污清濟,驚浪應須動太行。帝假一源神禹跡,世流三患梗堯鄉。靈槎果有仙家事,試問青天路短長。”[30]則強調“靈槎”所行“濁流”“驚浪”與“昆侖”的關系。元人鄭元祐《云槎軒》詩:“昆侖河源不易窮,靈槎萬里待秋風。載云欲問成都卜,持節知成博望功。既犯星辰上天漢,盍為霖雨佐年豐。如何旅泊嚴陵里,只掛詩囊與釣筒。”[注]元代鄭元祐《僑吳集》卷五《七言律》題《雪槎》,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元代顧瑛《草堂雅集》卷三題《雪槎軒》,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配文津閣《四庫全書》本。也將表現出“既犯星辰上天漢”情節的“靈槎萬里”“博望功”與“窮”“昆侖河源”事跡聯系在一起。元人歌詩:“前身定是張博望,老樹倒騎上昆侖。投抒機上女,飲牛河畔人。與之細說天地根。卻來人世三千歲,君平朽骨呼不聞,功名富貴無足云。”[31]又明人詩作:“帝遣辭青瑣,乾坤屬壯游。九霄持漢節,萬里赴炎洲。日抱蛟龍躍,天函島嶼浮。遙憐張博望,銀渚問牽牛。”[32]也都保留了有關“張博望”天際之游的記憶。

中國傳統戲曲中,有關張騫的劇目有《張騫泛浮槎》,又寫作《張騫泛槎》《張騫乘槎》,清代曲譜又有《博望訪星》《銀漢槎》,都據《博物志》張騫尋河源至天河遇織女牛郎的故事改編。張騫竟然步入虛無縹緲的仙界。

據莊一拂《古典戲曲存目叢考》卷五《中編雜劇二·元代作品(下)》“王伯成”題下有“張騫泛浮槎”條,據考論:

張騫泛浮槎

《錄鬼簿》著錄。簡稱《泛浮槎》。《太和正音譜》《元曲選目》均略作《張騫浮槎》,孟本別作《張騫乘槎》,騫,《漢書》有傳。本事并見梁宗懔《荊楚歲時記》,晉張華《博物志》。

舊說天河與海通。漢武帝使張騫于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至一處,有城郭屋舍,遙望見一女織,又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驚問何由至此?騫具道來意,并問此是何處?曰:“君還訪嚴君平,則知之。”織女取支機石與贈。騫還至蜀,問君平,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牛女。”計其年月,正騫到天河時也。支機石為東方朔所識云。清舒位《瓶笙館修蕭譜》有《博望訪星》一折,李文瀚《味塵軒曲》有《銀漢槎》一種,皆本張騫探河源傳說而成。佚。[33]

劇情完全以“究河源”“尋河源”為本。明雜劇《死里逃生》第一出“俺則是張博望醉犯星槎”[34],也是相關故事在戲曲文化中傳播甚久的反映。

《學林》卷四有“牛女”條,說到“古今文士多用張騫乘槎牛女相會事”,以為此類傳說“無所根據”,“不足信者多矣”,指出:“蓋事多出于風傳,一經名士論說,遂為故事,亦不朽耳。”[35]這是值得肯定的科學態度。然而我們如果以文化人類學或歷史人類學的視角考察這種由“風傳”經“論說”終成“故事”何以“不朽”的原因,注意作為實“不足信”之“出于風傳”的神話發生的背景,自有歷史人物“不朽”業績以為基本元素,也許是有意義的。張騫“浮槎”神話,象征“博望侯”在一定意義上進入神仙譜中。這一情形,可以看作民間社會對“博望”所體現的創新性、開放性、進取性文化精神的廣泛肯定和深心贊美。宋人文同《張騫冢祠》詩:“中梁山麓漢水濱,路側有墓高嶙峋。叢祠蓊蔚蔽野霧,榜曰博望侯之神。當年寶幣走絕域,此日雞豚邀小民。君不見武帝甘心事遠略,靡壞財力由斯人。”[36]詩人批評漢武帝“甘心事遠略”的政治方向,以為“靡壞財力”的責任,張騫應當承擔。但是我們看到“墓高嶙峋”,“叢祠蓊蔚”,以及“榜曰博望侯之神”“此日雞豚邀小民”的情形,體現民間“小民”階層對“張博望”歷史影響的判斷,仍以肯定的傾向為主。

清人鄒弢有《花神議》說到“五月榴花”:“孔紹安原議以博望侯為榴花之神,蓋以使西域而得此種也。然考《博物志》,張騫西域所得尚有胡桃、蒲桃諸種,非僅石榴。故不可專祀。《舊唐書·孔紹安傳》:因侍宴,應詔詠《石榴詩》曰:‘只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37]且詠榴花非榴實,詩意自喻甚深,非泛賦一花者比也。薦以馨香,得其主矣。”[38]所謂“以博望侯為榴花之神”,說明“博望侯”因生物學知識及外交史記憶中的地位,在民間信仰世界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形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片911|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亚洲三级成人| 亚洲看片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免费观看亚洲人成网站| 久久公开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欧美另类| 久久免费看片| 91亚洲视频下载| 新SSS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无码av完整版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国产自在线播放|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99热这里都是国产精品|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人妻少妇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毛片|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欧美成人a∨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欧美a在线视频|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久久久久夜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高清在线丝袜精品一区| 久久婷婷色综合老司机|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 久久青草热|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第一极品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精品|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热九九精品| 亚洲aaa视频|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看看一级毛片|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原创自拍不卡第一页| 午夜国产理论| 国产欧美视频在线|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亚洲一级毛片|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深爱婷婷激情网| 久久国语对白| 91在线中文| 热伊人99re久久精品最新地| 亚洲αv毛片| 欧美爱爱网| 免费观看三级毛片|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欧美一级高清片欧美国产欧美| 亚洲丝袜第一页| 国产精品2|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日韩av无码精品专区| 国产一二三区在线| 丁香综合在线| 美美女高清毛片视频免费观看| 熟妇丰满人妻| 国产精品3p视频| 在线中文字幕网| 亚洲天堂2014|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免费的一页| 国产亚洲欧美在线中文bt天堂|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好久久免费视频高清| 日韩高清中文字幕| 亚洲成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