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計鵬
(河南大學音樂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卡塔克舞是產生、流行于印度北部的古典藝術形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卡塔克舞以腳步踢踏和身體快速旋轉為主要特色,它不同于芭蕾用腳尖旋轉,也不同于中國古典舞用整個腳掌旋轉。卡塔克舞蹈的旋轉是用一只腳的后跟,另一只腳自然抬起,雙手由平開手掌朝上到收攏至胸前固定的卡塔克舞蹈預備手勢。優秀的卡塔克舞蹈演員能夠一次旋轉幾十次以上;卡塔克舞的另一大特點是當演出進行中,舞者和鼓手會有一段即興的表演,即興表演的時間長短由觀眾來決定,它也是舞蹈的高潮,這一段表演很考驗舞者之間的默契。卡塔克舞蹈的服裝也深受伊斯蘭的影響,女性舞者通常穿長裙或緊身長袍,身披紗麗,從頭到腳配以華麗的首飾。男性舞者通常穿印式長衫,系著印度腰帶,胸間佩戴圣環。卡塔克舞音樂特征方面使用的大部分音樂是印度北部地區的古典音樂,還大量使用了印度斯坦樂曲。
“賽瑪”轉舞的形式來源于魯米的宗教哲學思想。其主要思想運動觀是宇宙和世界都是在運動著的,整個世界應圍繞著“上蒼”運動;其仁愛觀為愛戴真主,仁愛世界,相互尊重,相互敬愛,唯有如此才能與主同一,靈魂升華。本著這個思想,信徒在舉行儀式的過程中伴隨著音樂不停旋轉,旋轉的人也被稱作“旋轉的苦修者”,他們相信包括人和宇宙中的星球在內的所有萬物都在不停地旋轉,人類從出生到去世,從少年、中年到老去都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猶如旋轉不停。于是,他們便用旋轉這種方式達到與神的接觸和溝通,是一種靈魂出竅的舞蹈儀式。
儀式開始之前,有一人先進行唱誦,然后鼓手開始敲鼓,緊接著一位托缽僧(蘇菲教的“長老”)帶著幾位托缽僧上場,互相敬禮,然后長老帶著其他人在禮堂中間開始繞圈行走,繞行幾圈以后,托缽僧們脫下黑色的斗篷,開始不斷地旋轉,其間還不斷變換著隊形,最后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再穿上黑色的斗篷,緊接著最開始的那個人又開始了唱誦,整個儀式到此結束。其中舞者剛入場時的黑色服飾代表了塵世間的萬事萬物,脫去黑色服飾代表了擺脫凡塵,剩下的黑帶象征著自己的肉體,土黃色的高帽子象征墓碑,最開始的旋轉,他們把手臂彎到胸口的位置,象征著他們放棄這一世的生命,將重生的自己與真主神秘結合中。現在變成右手向上翻,表示接受神的賜福以及接收從神而來的能量;左手向下翻,做半垂狀,手掌向下表示他們作為媒介將神所賜的能量傳于大地和人民,廣播于世間。他們不停地旋轉,直到轉的頭暈腦脹,他們認為自己在半昏迷時,便是與神最接近的時間。旋轉的時候,他們一直以左腳為圓心旋轉,象征著世間萬物生生不息、四季變換和周而復始。旋轉結束后,他們又穿上了黑色斗篷,結束了與真主神秘結合的這一儀式。
印度卡塔克舞蹈音樂由于它具有舞蹈性的特殊性質,其音樂要求悅耳、使人有舞蹈的沖動,可以激起身體肌肉的律動,使之與肢體語言能夠達到契合,同時卡塔克舞蹈又不同于印度其他具有濃厚宗教氣息的古典舞。而蘇菲教的賽瑪旋轉舞音樂較單一,并沒有像卡塔克舞音樂一樣令人有舞蹈沖動的功能,因此印度的卡塔克舞的娛樂性及觀賞性要強于蘇菲教的賽瑪旋轉舞。
卡塔克的舞蹈其主要特征包括復雜的步法、富有感染力的手部動作及豐富的面部表情、強烈的節奏感、快速旋轉和優雅的姿態。卡塔克舞蹈的身體重心較高,經常有向上躍起和用力旋轉的動作,同時配以上百腳鈴的鏗鏘作響,風格奔放而熱情。在表演的過程中,舞者還與伴奏樂師之間進行有趣的交流,他們在保持個性的同時逐漸達到舞蹈、鼓聲和音樂之間的高度融合。并且在表演中,敘事性段落和舞蹈性段落缺一不可。而賽瑪旋轉舞的舞蹈形式并無前者后者之分,也沒有與樂師之間的交流,旋轉貫穿始終,表演形式較為單一。
卡塔克舞表演從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虔誠的宗教活動。在印度,人們完全可以說,沒有宗教便沒有今天如此燦爛的古典舞蹈藝術,所以在印度的音樂舞蹈創作與伊斯蘭文化是緊密聯系的,卡塔克舞蹈文化自然也不例外;伊斯蘭教雖然不是土耳其的國教,但是99%的國民都是伊斯蘭教徒,因此宗教滲透著土耳其日常生活的各個角落,賽瑪旋轉舞的創始人就是伊斯蘭教的分支蘇菲教的創始人魯米。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兩種舞蹈都是同根的,都滲透著伊斯蘭教文化特點,而造成它們之間的差異則是伊斯蘭教文化傳播到不同國家時被本土化的結果。第二點就是,兩種舞蹈的舞蹈形式都有旋轉的因素在里面,并且把旋轉作為一大特色,舞蹈以旋轉為主的初衷和目的都是與神靈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