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黑河學院音樂學院,黑龍江 黑河 164300)
19世紀末開始興建的中東鐵路于20世紀初正式通車。當時我國東北北部城市哈爾濱是國際性的商埠,是中東鐵路節點上最大的城市,先后有來自33個國家的大約16萬名僑民聚集在這座城市,其中大部分是俄羅斯僑民。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歷史淵源、文化內涵等多種因素,大批俄羅斯僑民的涌入不僅繁榮了哈爾濱的經濟,也帶來了新的音樂氛圍,從而構成了多樣性的哈爾濱音樂文化特點。俄羅斯音樂文化的不斷傳入,直接影響著哈爾濱音樂文化的發展,為哈爾濱“音樂之城”的確立提供了前提條件。
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在指揮家尊杰利的指揮下開展了第一場交響音樂會?!笆赂锩焙螅貏e是沙俄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匪幫在西伯利亞和烏拉爾地區與紅軍戰敗后,部分白匪軍于1922年10月份陸續來到東北,并最后匯集到了哈爾濱,于是哈爾濱俄僑由1920年的130000人又增至1922年的155000人。俄僑把哈爾濱稱做僑民的“首都”。
俄僑人數的增加,從某種意義上講,促進了文化的發展。1923年后,哈爾濱鐵路管理局交響樂團請來一位指揮大師斯盧茨基,此后,他與梅特勒共同奏響“哈響”樂團的輝煌樂章。
哈爾濱西洋音樂的引入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近鄰俄羅斯影響的。1903年10月,由50名演員組成的“小俄羅斯劇團”來哈演出。女小提琴家阿利布列赫特在哈爾濱用提琴在慈善晚會上演奏,濃郁的韻味、華麗的技巧征服了每一位聽眾。
1905年1月5日,俄國皇家劇院著名演員瑪力烏斯·別吉巴來哈爾濱,在新市街樸茨茅斯劇場演出俄國歌?。?月15日開離哈爾濱)。3月,小提琴家科斯佳,杜姆切夫在哈爾濱舉辦音樂會后,去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日本、上海等地巡回演出。哈爾濱自治會成立后于1909年6月舉辦了第一次音樂會,此后,哈爾濱僑民音樂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到哈爾濱演出的歌唱家有:舍韋列夫、米哈伊洛娃、拉賓斯基、男高音尤任和布隆。來哈埠演出的大提琴家有:韋爾日比洛維奇、利維延和博古米爾·西科拉。其中韋爾日比洛維奇是俄羅斯大提琴學派的創始人之一,在俄國有大提琴之王的美譽。
緊隨其后來哈爾濱的歌唱家有:波托科夫、羅索夫、潘杰列夫、布拉溫、魯金、德涅普羅夫等。一些俄國女歌手也在哈爾濱一展歌喉,她們是歌手普列維茨卡婭、維亞里采娃。另外,還有一些專門演唱民歌的歌手,她們是卡林斯卡婭、蘇利科娃、扎戈爾斯卡婭、斯塔利斯卡婭、阿季娜馬希爾、阿利佩爾特、羅扎諾娃、馬莫莫諾娃、澤里拉諾娃、捷奧多里季,這些演員一般都演唱一些抒情、詼諧、幽默的小調,全俄著名的茨岡歌手維拉,芭尼娜也來哈爾濱演唱茨岡抒情歌曲。像:里普柯夫斯卡婭那樣的歌唱家,確實是正統的美聲藝術家,她本是俄國瑪林斯基歌劇院的主要演員。1911年12月9日,“伊薩闊”樂團在哈爾濱舉行的綜合音樂會上演奏了柴科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鮑羅廷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等名曲。
到哈爾濱的豎琴演奏家有:濟納伊達,博戈達諾夫斯卡婭,她是哈爾濱有史以來第一位用豎琴開音樂會的演奏家,迄今仍然如此。她彈撥出的樂音,如同哈爾濱的松花江水,清澈透明,圓潤悅耳。
1900年沙皇俄國侵占中國東北,又以哈爾濱為中心,修筑了(中)東清鐵路。由于分贓不勻促使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激化,于是在1904年2月發生了日俄戰爭。哈爾濱成了當時俄國參戰軍隊的兵站和物資補給基地,大批俄軍進駐哈爾濱各區域,其中一部分俄軍是從莫斯科調來的,住在埠頭區(道里)偏臉子的地方。此后,這條街道被稱作莫斯科兵營街(今民茂街)。后以俄軍戰敗宣告這場戰爭結束。這場戰爭后中東鐵路南部支線歸日本人管理,長春以南的俄僑都退入哈爾濱。哈爾濱僑民數量大增,當時俄僑流動人口約10萬人,另外還有俄軍54個步兵連、42個騎兵連、4個炮兵連、25個教導隊及地方法院等。哈爾濱人口的增加,迫使鐵路與地方當局相應地擴大文化設施的建設。
此前,哈爾濱已有中東鐵路機械工廠俱樂部(今經諱街),它是1897年伴隨鐵路施工而建立的俱樂部,俄語稱“沙布萊”,1902年竣工,今是哈爾濱車輛工廠文化宮。
1902年12月15日,俄國商人集資在道里修建一座商務俱樂部,后來又在今上游街23號開建了一所新的商務俱樂部。此俱樂部今為哈爾濱科學宮,它為哈爾濱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做出不小的貢獻,許多音樂會、歌劇演出、音樂學校的演奏會均在此處舉辦。據記載,1911年夏天時期,大提琴家博古米爾,西科拉的演奏會就在此劇場前廳舉行。雖然前廳沒有座位,但聽眾卻自覺地圍成一個半圓形場地,這實際上拉近了觀眾與演奏家的距離。
1933年,經推薦、介紹,“哈響”聘請指揮家什瓦伊科夫斯基來哈爾濱。什瓦伊科夫斯基自己捐助了“哈響”樂團部分資金,富裕的小提琴演奏家柯爾梅茨捐助了大部分資金,這種出自愛樂精神的奉獻,深深地打動了每一位演奏家的心弦,使得樂團能夠生存、延伸下去。
另外,什瓦伊科夫斯基還有一種天陚,就是具備良好的組織才能,這種能力無疑給指揮職業增添了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益處。所以,后來演奏家們私下里說:“如果將什瓦伊科夫斯基的指揮才能和組織才能相比較,那么他的組織才能更勝過指揮才能。”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什瓦伊科夫斯基確為哈爾濱交響音樂事業譜寫了新的篇章。
在哈爾濱西洋音樂歷史上,外籍僑民占絕對優勢。但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受俄國僑民熏陶、指導華人自發地組織“哈聲樂團”。
這個樂團的樂隊以銅木管樂器為主,外加低音提琴、小提琴和個別民族樂器,它對外稱作“樂團”,實際上只是個演奏家群體,總共20余人。
小號聲部由偽哈爾濱第四軍管會軍樂隊王玉書、王昭麟、王雪然擔任,他們都先后拜原“哈響”樂團的波蘭籍小號演奏家云奇為師,而薩克斯管、雙簧管、單簧管的演奏者多為原“哈響”樂團的華人雙簧管演奏家常梅林的學生。常梅林1941年時已52歲,他在30年代初期任“哈響”樂團的雙簧管演奏家。當時俄僑首席雙簧管索林因故離哈爾濱幾年,因此,那些年“哈響”樂團雙簧管首席由俄籍華人常梅林擔任。常梅林是位獨眼的雙簧管、單簧管及薩克斯管演奏家,他9歲時被俄國人帶走,拜托交給一位俄僑音樂家,接受雙簧管、小提琴的專業訓練。他天資聰慧,并有觸類旁通之本領,學習雙簧管演奏的同時,能夠精通所有扁嘴吹奏樂器。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常梅林參加了蘇維埃紅軍,在一次戰役中,不慎被騎兵隊戰馬踢傷一只眼,造成終身殘疾。他具有天生的音樂才能,樂感極好。據與他共過事的中國音樂家介紹說:“常梅林全身都是音樂細胞。”所以無論他吹何種樂器,都會使人心曠神怡。哈聲樂團的曲目中有王玉書的小號獨奏《揚基·杜德爾變奏曲〉、王典之的手風琴獨奏《杜鵑圓舞曲》、聲樂獨唱《夜半歌聲》、《五月風》、《四季歌》、《月圓花好〉等等。該樂團雖然在1945年8月解體,但該團成員中的王翰林、王昭麟、黃奎弟、王玉書、張子敏等人繼續就讀于哈爾濱第一高等音樂學校和哈爾濱蘇聯高等音樂學校,學習小提琴、手風琴等專業,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在音樂事業方面的棟梁人才。
這支樂隊的發起人是黃世福、楊春坊、果慶元、柳景環等人。它由幾個同樣性質的樂社組合而成。當時它的名稱是哈爾濱市音樂聯合會吹奏樂隊,屬合作社性質,主要服務于婚喪嫁娶等活動。
該樂隊主要發起人之一黃世福先生出生于1920年,從小有音樂天賦,每看到原“哈響”樂團演奏時,都從心底涌現一個強烈的沖動。他暗下決心,學好西洋吹奏樂器,要像波蘭僑民云奇先生那樣,在樂隊前面指揮。后來,黃世福拜“哈響”樂團大管演奏家為師,學習大管演奏技術。在華裔俄僑雙簧管演奏家常梅林的指導下,他發奮學習扁嘴吹奏樂器。于是1948年11月20日,在黃世福先生的倡議下,成立了“松江樂社”。當組合成哈爾濱巿音樂聯合會吹奏樂隊不久,在1950年哈爾濱市政府收編了這支樂隊,主要開支由政府提供,名稱改為哈爾濱吹奏樂隊,辦公地點在道外傅家文化館、道里尚志大街歐羅巴旅館、中央大街1號及道里十二道街。
1954年哈爾濱市歌舞團成立。開始發展時,它僅僅是一個歌舞隊,其所有從事演唱的人員,演奏西洋樂器的演奏家們,都是原"哈響"樂團俄僑音樂家的學生。該團聘請俄僑音樂家阿恰伊爾-多布羅特沃爾斯卡婭、阿瑪麗婭、格拉希諾夫等4位聲樂教師到團任教,還聘請俄僑舞蹈家到團,訓練舞蹈演員。1957年4月24日,哈爾濱市歌舞團與黑龍江省歌舞團合并,組成哈爾濱歌舞劇院,內設管弦樂隊、舞蹈隊、歌隊和民樂隊,團長是由沈陽東北人民藝術劇院回哈爾濱工作的沙青先生。
自1957年4月始,省市兩支單管編制的西洋管弦樂隊合為一個完整的雙管編制的管弦樂隊,從此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有了一支完全由中國人自己組成的西洋管弦樂隊。
1957年“反右派斗爭”和1958年解放軍10萬官兵開發“北大荒”,這兩個建國以來重大的歷史事件給“音樂之城”哈爾濱帶來了不可多得的發展機遇。在中共哈爾濱市委的鼎力協助下,先后有著名歌唱家張權、李書年、嚴仁明、鄧婉生,音樂理論家唐學泳、卓明理、廖叔同、汪立三、劉施任、蔣祖馨,音樂教育家于忠海、岳道璉、王孝芹等一百余人來到哈爾濱。其中著名歌唱家張權、李書年、嚴仁明,音樂理論家卓明理、廖叔同等人調入哈爾濱歌舞劇院工作,其他著名音樂家則加人成立于1958年的哈爾濱藝術學院教師隊伍之中。
張權、李書年的歌唱藝術令人刮目相看,為報答中共哈爾濱市委及院領導對他們的關懷,張權、李書年、嚴仁明將自己畢生的藝術經驗傳授給了哈爾濱歌舞劇院的同行及學生們。在這些歌唱家的精心指導下,經過全院聲樂演員們的共同努力,在很短的時間內,哈爾濱歌舞劇院的聲樂水平被提髙到一個新的水準。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劇院陸續招收了一批以周琪華為代表的哈爾濱蘇聯高等音樂學校的學生及有志于音樂事業的青年學子來院工作,使哈爾濱的音樂舞臺顯得生機勃勃。
1961年,正是我們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第三個年頭。相對而言,舉辦音樂藝術團體盛會的條件是比較薄弱的,但中共黑龍江省委、中共哈爾濱市委卻意識到,要在國家經濟生活有困難的情況下,努力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滿足廣大人民對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于是著名歌唱家張權、哈爾濱歌舞劇院院長沙青、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部長牛乃文等諸位先生提出了舉辦“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建議。經哈爾濱市委宣傳部批準,這一建議終于得到采納。1961年7月5日晚,在哈爾濱青年宮劇場內隆重地舉行了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開幕式。
首屆“哈夏”音樂會,由省市文化局、省市音樂家協會主辦,歷時9天,共舉行8臺、9場音樂會,含107個節目、246個曲目,參加人數達700人,觀眾達兩萬多人次。首屆“哈夏”音樂會期間,在省、市報刊上發表了32篇評論文章及照片,省、市電臺報道了音樂會的盛況,轉播了音樂會的節目。
自此開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繼“上海之春”音樂會之后,成為譽滿神州大地的第二個音樂盛會,蜚聲海外,經久不衰。
哈爾濱音樂文化是在吸收、借鑒俄羅斯音樂文化的基礎上,融合了本地特有的民族音樂元素,而形成的獨具地域特色的音樂文化形式,其有別于西方音樂。俄羅斯僑民音樂家為哈爾濱音樂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同時也為哈爾濱音樂文化的發展積淀了厚重的藝術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