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博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沈陽 110032)
不穩定型心絞痛(UA)是循環系統常見病,服用硝酸酯類藥物只能暫時或不能完全緩解癥狀,至今成為臨床研究一大難點。眾多醫家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此病,療效顯著[1-2]。本病發生多與寒邪內侵、飲食失調、情志及勞倦內傷密切相關[3]。其病機為心脈痹阻,其中氣滯血瘀型心絞痛常因肝失疏泄、氣機郁滯、心脈瘀阻所致[4],故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臨床中大多以柴胡疏肝散為基礎方加減治療[5]。中西醫結合治療本病,不僅增強療效,還可起到治病防病的雙重目的。近3年來,筆者采用撳針督痛穴配合硝酸酯類藥物治療該病,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受試者均來自2015年2月-2017年7月遼寧中醫康復醫院傳統療法中心門診。選取79例氣滯血瘀型心絞痛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39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選取的受試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2007中國心絞痛診斷與治療指南》[6];2)中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關于“胸痹”的診斷標準。中醫證候(氣滯血瘀證)診斷標準,參照2002 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
1.3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年齡在45~70歲;2)符合心絞痛診斷標準者;3)辨證符合氣滯血虛型患者;4)家屬及受試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確診為心肌梗死;2)患有慢性反流性食管炎;3)患有重度肝、腎及免疫系統疾病者;4)精神疾病者。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在口服西藥(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2次/d,口服)常規治療的基礎上予撳針(清鈴牌撳針,規格1.2 mm×0.2 mm)督痛穴(取法:患者取坐位,在挺胸吸氣屏住呼吸同時,醫者迅速在督脈上第五胸椎棘突附近自上而下尋找并觸及最痛點)24 h,囑患者早、中、晚分3次按揉施術局部撳針,5 min/次,力度適中。對照組予西藥單硝酸異山梨酯片20 mg,2次/d,口服。10天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對比療效。
1.4 療效指標
1.4.1 觀察指標 2組患者的心絞痛癥狀療效、心電圖療效、硝酸甘油減停率及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
1.4.2 療效標準 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中關于心絞痛的臨床研究療效標準制定。1)心絞痛癥狀療效評價標準。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癥狀明顯減輕;無效:癥狀未見好轉;加重:癥狀較前加重。2)心電圖療效評定標準。顯效: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明顯降低且幅度在0.05 mv以上, T波倒置改善在20%以上;無效:心電圖同試驗前;加重:心電圖S-T段壓低情況較前加重,T波倒置情況加重達20%以上。3)C反應蛋白:前后自身對比及統計分析。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2組間心絞痛癥狀療效、心電圖療效、硝酸甘油減停率等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選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2組之間治療前、治療后的血清C反應蛋白變化采用配對t檢驗。
2.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2.2 2組心電圖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2。

表2 2組心電圖療效結果比較 例
2.3 2組硝酸甘油減停率比較 見表3。
2.4 2組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比較 見表4。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比較(± s)mg/L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C反應蛋白比較(± s)mg/L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1
組 別 n 入組前 治療后治療組 40 8.693±0.497 5.045±0.498##對照組 39 8.745±0.645 7.210±0.870
心絞痛屬 “胸痹”范疇。病機以氣血虧虛為本,以氣滯、痰濁、瘀血為標,故理氣活血尤為重要[9]。人體內病理產物可在疾病發生時瘀積于督脈上并阻滯督脈經氣的正常運行[10]。楊振杰[11]認為陰寒邪氣易襲陽位且客于督脈,故可從調理督脈瘀阻的思路去探究[12]。王睿等[13]采用撳針內關穴的方法改善不穩定性心絞痛心肌缺血狀態。潘曉華等[14]發現針刺至陽穴對左心功能及督脈循經紅外輻射軌跡有顯著影響。劉繼生等[15]認為督脈穴中與神志相關的腧穴就有21 個,占比80%。可見督脈與心的密切關聯。筆者認為,“督痛點” 即為督脈上氣血運行所瘀滯的“點”,故理督脈氣血,利心脈暢通。
本研究觀測4項臨床指標,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淺刺法可最大限度地發揮衛氣的防御作用,且皮內針尤其擅長治療臟腑痛癥 。當撳針刺激皮下淺表組織時,可促進神經沖動高速傳導,起到鎮痛效果。撳針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簡便、作用持久等優點,可對“督痛點”持續刺激并治療,發揮理氣通督之長效機制。此法明顯改善心肌供血,可作為臨床中預防和治療心絞痛的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