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瑤,韓 梅*,李學永,鞠 晗
(1.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2.蚌埠市中醫醫院,安徽 蚌埠 233080)
耳聾按病變的發生部位分為傳導性聾、感音神經性聾[1]、混合性聾。感音神經性聾系由耳蝸和聽神經病變所致,阻礙聲音的感受與分析或影響聲音信息傳遞,由此引起的聽力減退。劉艷平等[2]研究發現該病于1982年由Abe首次提出,但對其認識不足,起初認為是一種以低頻聽力下降為表現的輕度突發性聾。由此證明了其是一種獨立的疾病,有別于突發性耳聾,在臨床并非少見,甚至有增多的趨勢。楊曉琦等[3]研究表明:隨著醫師對原因不明的、急性起病的低頻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研究的關注,關于急性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臨床癥狀與特點的報道愈多。所發現的癥狀如低頻下降型[是指1 000 Hz(含)以下頻率下降,至少250 Hz、500 Hz處聽力損失大于20 dBHL]并伴低音調耳鳴、 耳悶脹感或自聽增強等相應的特點。
本病重在防治。此次研究是以中醫體質理論為基礎,采用臨床調查的方法,通過對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體質的研究,分析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常見體質類型,從而研究出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易感體質類型,為本病的臨床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是2016年3月-2017年3月就診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的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研究過程中,脫落3例,總共符合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有57例。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熊大經、劉蓬主編《中醫耳鼻咽喉科學》[4],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田勇泉主編的衛生部“十二五”規劃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5]擬定。暴聾主癥:輕者聽音不清。暴聾者耳聾突然發生,以單側多見,常伴有耳鳴及眩暈;漸聾者聽力逐漸減退,可單側或雙側發病。部分耳聾可呈波動性聽力減退。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內耳聽毛細胞、血管紋、螺旋神經節、聽神經或聽覺中樞器質性病變均可阻礙聲音的感受與分析或影響聲音信息傳遞,由此引起的聽力減退。結合相關聽力學檢查,必要行影像學、血液學、免疫學、遺傳學等方面實驗室檢測,可為確診提供依據。
1.3 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以上的中醫、西醫診斷標準者;2)年齡、性別不限;3)為2016年3月-2017年3月于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門診或者住院病人;4)愿意配合完成調查者;5)思維活動及理解表達能力正常者。 排除標準:1)入院后或進一步檢查后確診患者不是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2)不愿意配合調查者。
1.4 體質類型辨析標準 中醫體質分類和判定方法參照2009年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
1.5 方法
1.5.1 設計調查表 記錄患者姓名、年齡、性別等一般數據,并對舌、脈、大小便等進行調查,記錄體質調查表中相關統計結果。
1.5.2 調查實施 對符合納入標準者,記錄性別、年齡、癥狀、舌脈等詳細情況以及體質調查表中的相關數據。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處理,進行χ2檢驗。
2.1 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體質特點及構成比例 見表1。

表1 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的體質特點及構成比例
2.2 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體質平和質及偏頗質構成 見表2。

表2 低頻感音神經性耳聾患者體質平和質及偏頗質構成
在所有感音神經性聾中,除特發性突聾等極少數病種有可能自愈或通過適當治療而治愈,如張景波等[6]發現,甘露醇不僅能減輕內耳迷路水腫,亦對耳蝸具有保護作用,早期使用20%甘露醇靜滴治療突聾80例,總有效率達84%,證明了甘露醇在突聾治療中的優勢作用。趙文杰等[7]發現,突聾在發病 1 周內高壓氧療效最好,證明了高壓氧對突聾的療效較為顯著。張連生等[8]觀察發現舒血寧和東菱克栓酶聯合用藥治療特發性突聾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采取將82例特發性突聾患者按治療措施分為2組:治療組給予舒血寧和DF-521,對照組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證明了聯用舒血寧和DF-521治療特發性突聾,治療肯定;早期應用,治療更佳。李蘋[9]對慢性期突聾疾病通過改善微循環降低高脂血癥的方式治療通過16 例慢性患者聽力不同程度改善,證明了運用擴張血管、擴容藥、降低高血脂、抗血小板聚集藥綜合治療,可使慢性期突聾的聽力獲得樂觀的聽力改善。通過上述一系列的方法的治療,有可能使聽力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復外,其余幾乎均無有效的藥物和手術治療方法,如鄭燁賢等[10]分析鼓膜置管后鼓室給予地塞米松聯合全身激素治療重度特發性突聾的效果和影響其預后的因素,運用回顧性分析49例重度特發性突聾患者臨床資料,證明了在重度特發性突聾患者的治療中,全身聯合鼓膜置管鼓室給予地塞米松治療與單純全身給藥的療效相比沒有明顯差異。耳鳴或眩暈等伴隨癥狀對重度特發性突聾患者的預后無明顯影響。方蓮娜等[11]將80例(80耳)突聾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40例40耳,治療組給予前列地爾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對照組用舒血寧注射液靜脈滴注,1次/d,2組其他治療相同,10 d為一個療程。治療前后抽取靜脈血檢測血液流變學指標,并行純音測聽,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及聽力改善情況,證明了前列地爾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其治療突聾后可使血液流變學指標下降,聽力改善。
由于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目前尚無特效治療方法,神經營養藥、利尿藥、血管擴張藥等常規應用,療效多不確切,根據熊雪蓮等[12]通過研究發現,突聾的發病有一定的臨床特征,針對其特征,將預防、治療和后期的聽力干預納入健康教育的全過程,采取全面的健康教育措施,才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最大限度的挽救聽力、幫助全聾患者接受聽力干預,順利回歸社會。章紅衛等[13]通過選取2008年1月-2011年8月26例突聾患者治療后遺留嚴重耳鳴所產生焦慮癥和抑郁癥者,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比較心理護理后對患者所產生的積極影響。結果:實施心理疏導和心理護理以后,突聾治療后遺留耳鳴患者全部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證明了對嚴重耳鳴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和習服療法,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反應和焦慮程度,達到了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體質”是在中醫理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學概念。“體”,指身體,“質”為性質、本質。所謂體質,就是機體因為臟腑、經絡、氣血、陰陽等的盛衰偏頗而形成的素質特征。通過本次調查研究發現,調查樣本57例低頻感音神經性聾患者中僅有7例平和質患者,占總發病人數的12.28%,余發病人為偏頗體質的50人,約占總人數的87.72%。由此得出結論偏頗質的人易于罹患本病,平和質患者的患病率較偏頗質低,這可能與平和質的人群體質的性質有密切的關聯。
通過此次調査研究發現,低頻感音神經性聾的患者中,罹患本病的患者多為偏頗體質類型,其中尤其以濕熱質和氣虛質的病人居多,所以偏頗體質易患本病,故筆者認為在臨床工作中為了盡可能的防治本病,眾多的醫護工作者應兼顧患者的體質特點,這樣在診治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