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
(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沈陽 110032)
據統計,我國40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總體患病率為5%,60~75歲人群發病率高于50%,7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高達80%[1]。體外沖擊波治療(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在我國是一種較為新穎的治療方法,在如今的康復治療,骨與關節治療,疼痛治療,碎石等多個領域發揮重要的作用[2]。筆者為探究針灸聯合沖擊波在早期骨關節炎患者中的臨床療效,進行了本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科收治的早期膝骨關節炎患者86例,按照患者的就診順序,以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灸聯合體外沖擊波治療組(觀察組)和傳統玻璃酸鈉治療組(對照組),各43例。研究過程中因患者自身因素脫落3例,最終納入統計的病例共83例。觀察組41例,男15例,女26例,年齡51~78歲,平均年齡(67±6.2)歲,病程0.8~4.5年,平均病程(2.8±1.3)年,對照組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齡48~76歲,平均年齡(66±7.8)歲,病程0.5~4.2年,平均病程(2.9±1.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病例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 參照2007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的診斷標準[3]:1)近一個月內膝關節反復疼痛;2)X線變化;3)至少2次關節液呈粘稠、清亮,白細胞<2 000個/mL;4)年齡大于40歲;5)晨僵≤3 min;6)活動時有骨摩擦感(音)。滿足1)+2)或1)+3)+5)+6)或1)+4)+5)+6)。
1.3 排除標準 1)不能配合治療的患者;2)合并有嚴重內科疾病及精神疾病患者;3)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疾病等患者;4)伴有感染、腫瘤、合并有急性期骨折的患者;5)凝血功能障礙、有血栓傾向的患者。
1.4 治療方法
1.4.1 觀察組 取穴:主穴取內膝眼、犢鼻、陰陵泉、梁丘、鶴頂;配穴取太溪,血海、豐隆、足三里、阿是穴。操作:患者仰臥位,放松膝關節,在選定的穴位上涂抹耦合劑,采用體外沖擊波治療儀,產生沖擊波的方式為氣壓式,治療循環頻率2~15 Hz,強度依個人感覺設定為2~4.5 Bar之間。每個穴位進行1 500次的沖擊波治療。以每個穴位產生酸麻腫脹感為宜。
1.4.2 對照組 患者坐位或仰臥位,在膝中、內膝眼、犢鼻中任選一穴,選定后進行穴位局部常規消毒,采用2 mL注射器,抽取玻璃酸鈉注射液,針尖斜向關節腔方向進針,提插有酸脹感后回抽無血,再將玻璃酸鈉注射液注入。
以上2組均5 d治療1次,6次為1個療程。2個療程之間間隔3 d。連續治療并觀察3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5 療效觀察
1.5.1 觀察指標 1)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0分為無痛;3分以下為有輕度的疼痛,但可以忍受;4分~6分為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分~10分為患者疼痛劇烈,疼痛難忍,影響食欲,影響睡眠。2)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Lysholm評分是由疼痛、不安定度、閉鎖感、腫脹度、跛行、樓梯攀爬、蹲姿、使用支撐物8個方面構成的,用來評判膝關節功能的最常用的評分量表。
1.5.2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的骨關節炎相關標準制定。顯效:膝痛癥狀基本消失,膝關節功能恢復,不影響正常工作;有效:膝痛癥狀明顯緩解,膝關節功能基本正常,可參加一般活動;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明顯改善。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運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各組內治療前后比較運用配對t檢驗,2組樣本間的均數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例
2.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 見表2。
2.3 2組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比較 見表3。
2.4 安全性分析 2組病例均未出現呼吸、脈搏、心率等生理指標不良反應,均未出現暈針、滯針等不良反應。

表2 2組治療前后VAS評分比較(x ± s) 分

表3 2組治療前后膝關節評分比較(x ± s) 分
膝骨關節炎以膝部疼痛伴活動受限、晨僵為主要臨床表現,與中醫所訴“膝痹”“骨痹”屬同一范疇[5]。中醫認為,骨性關節炎與年老體衰,肝腎虧虛,長期勞損,正氣不足,復外感風寒濕邪,導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有關[6-7]。從痹癥的病變過程來看,痹癥初起多在于肉、筋、脈,若治療不及時,失治誤治,則病癥日漸加重,遷延不愈,日久則損于骨[8-9]。從現代醫學來看,膝骨關節炎的主要病理變化是膝關節局部軟骨的損傷,并累及關節面,最終導致關節軟骨退化、纖維化、及整個關節面的損害[10-11]。這與患者的體重、生活環境、工作性質、遺傳等多方面因素有關[12]。
關于骨關節炎的治療方法,可分為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三大類。手術治療主要針對骨關節炎的中晚期患者,關節嚴重變形,造成生活的嚴重不便。西醫藥物治療主要以鎮痛為主,并無法改變骨關節炎的病理進程。在近幾年的國內研究[13-15]中表明,中醫辨證取穴施治可以改善中早期膝骨關節炎患者的癥狀,延緩疾病的發展。通過沖擊波刺激相應的穴位,可以改善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消除水腫,增加肌肉和神經營養的供應,緩解肌肉痙攣,從而改善膝關節的功能并促進關節液的逐漸吸收[16-18]。
本研究中發現,2組患者經過系統治療后,VAS疼痛評分和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均得到了一定改善,但觀察組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觀察組有效率為92.68%(38/41),對照組有效率為85.71%(36/42)。治療中無不良反應出現,證實了辨證取穴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骨關節炎的安全性。總之,沖擊波在骨關節炎患者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癥狀、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康復。同時,該項目能夠減輕患者痛苦。本次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需要更大樣本量的研究來進一步明確中醫辨證取穴配合體外沖擊波治療骨關節炎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