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瑩,王洪峰,陳新華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便秘意味著糞便留在腸道的時間增長,導致周 期時間的增加,或周期雖然不是很長,但糞質干燥難以排出的疾病,或糞質雖然不硬,并伴有排便意圖,但排便不順暢。長期便秘患者可能有并發癥,如痔瘡、肛裂、盆腔器官脫垂、腸梗阻等,而且它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原因之一,如心肌梗死和腦血管意外等[1]。
1.1 文獻來源 選用時間范圍為2013年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在中國知網數據(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及 Pubmed數據庫中關于針灸治療便秘的相關臨床文獻。通過搜索共有415篇文章,按納入標準、排除標準最后有效文獻數量為69篇,共51穴,總計應用次數397次,涉及12條經絡。
1.2 檢索方法 關鍵詞設為便秘、功能性便秘、針刺和便秘、針灸和便秘,在中國知網數據(CNKI)、萬方數據庫、維普數據庫及PubMedCentral數據庫檢索。
1.3 納入標準 1)文獻實驗研究對象明確診斷為便秘;2)文獻采用針刺、針灸及電針等方式為主要施治手法,可單獨或聯合應用其他治療方法;3)文獻為臨床研究類文獻,臨床實驗設計科學合理,必須含有治療組及對照組,且對照組采用針刺以外其他治療方法為主;4)文獻中使用的診斷及療效標準是被國內外公認的通用標準。
1.4 排除標準 1)不以針灸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的臨床研究類文獻;2)動物實驗類型、綜述類型及專家經驗個案類型的文獻;3)治療其他疾病后期出現便秘的文獻;4)在對照組中用針刺來治療的文獻;5)文獻不全、無法查看及重復發表的文獻。
1.5 數據分析與統計學處理 將文獻中包含的針灸處方輸入Excel電子表格,并使用GB/T22163-2008《腧穴名稱與定位》作為穴位名稱的參照標準。應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TCMISS)V2.5、SPSS 19.0作為統計分析工具,分析針灸治療便秘的腧穴配伍規律。
2.1 針灸治療便秘的選穴聚類分析 見圖1。
2.2 針灸治療便秘的選穴關聯性分析 見圖2。
2.3 腧穴頻次統計分析 見表1。
2.4 腧穴配伍統計分析 見表2。
2.5 腧穴經脈統計分析 見表3。
2.6 特定穴類別統計分析 見表4。
2.7 腧穴所屬部位分布統計分析 見表5。

圖1 針灸治療便秘的選穴聚類分析

圖2 針灸治療便秘的選穴關聯性分析

表1 腧穴頻次統計分析

表2 腧穴配伍統計分析

表3 腧穴經脈統計分析

表4 特定穴類別統計分析

表5 腧穴所屬部位分布統計分析
患有嚴重便秘的病人也可能伴有一些心理障礙,如失眠、抑郁、強迫觀念和行為[2]。根據流行病學報告,本病北美洲發生的概率約15%[3],歐洲的患病率約為8.75%[4],中國的患病率約為3%~17%[5]。由此可見,便秘已經成為了世界范圍內常見的腸道功能性疾患[6],嚴重影響了便秘患者的生活質量,并加重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3.1 選穴規律 從治療便秘的腧穴應用角度來看,選取天樞最多,再者就是上巨虛、大腸俞?!疤臁笨梢岳斫鉃闅饣\行自然之序,在《類經》中,“樞”被解釋為: “樞為制動之機”。天樞穴在治療上[7],促進胸腹之氣,上下相通,行其新陳代謝之用,到達促進胃腸蠕動,治療便秘的效果。
鑒于“治府者,治其合”,而上巨虛為下合穴,故能調理大腸諸疾。大腸俞為大腸的背俞穴,因“氣在腹者,止于背俞”,因此,治療便秘時,選擇大腸俞進行治療。
3.2 經脈應用規律 最多被采用的是足陽明胃經,其次是足太陽膀胱經。因 “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經也”,且大腸與胃在解剖位置中緊密連接,故經選取足陽明胃經的腧穴可增益蠕動之力,利大便[8]。足太陽膀胱經其在腰背部的走行經過大腸的神經節段分布之處,故針刺膀胱經局部腧穴可對大腸有調節作用[9-10]。腧穴配伍中天樞—上巨虛最為廣泛,天樞—大腸俞次之。天樞—上巨虛連同應用則為本經配穴法,《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旁約太陽之脈”,天樞—大腸俞的聯合運用則為交匯經配穴法。
3.3 腧穴配伍規律分析 天樞作為大腸的募穴,也是氣機升降的關鍵部位,可以使腑氣通調[11]。上巨虛是下合穴,“邪在腑,治其合”。所以針刺上巨虛可通調腑氣[13-14]。2個穴位的組合是合募配穴的方式。大腸俞作為背俞穴,有瀉熱通便、理氣化滯、通調腸腑的作用, 與天樞聯合使用屬于俞募配穴的方式。上巨虛位于下方,與臟腑有縱向關系。天樞,位于上方,與臟腑有橫向聯系。兩者聯合應用,屬于配穴方法中的上下配穴,上下部的腧穴聯合使用,可以令升降縱橫有序協調,通調氣機以達到消除腑病的目的。背俞穴、募穴被一同應用,屬于配穴方法中的前后配穴法,將病變臟腑的背俞穴、募穴一起應用達到協同增效的作用[15],正是“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 的實際運用。
經過總結近五年的針灸對便秘的治療的臨床相關文章的腧穴應用,天樞被應用頻次最多;按經配伍中本經配伍、交匯經配伍被應用較多;按部配伍中上下配穴、前后配穴被應用居多;在特定穴配伍中,合募配穴應用最多、俞募配穴次之。在臨床施治中據此規律將天樞、大腸俞、上巨虛、足三里、支溝作為主要穴位并隨癥加減,有益于各腧穴間的協同增效,臨床效果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