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群,李 倩,寧余音*,黃 沂,王 沙,王廣青,馮春妮
(1.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寧 530023,2.廣西中醫藥大學,南寧 530200)
反復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RTI)是指1年以內發生上、下呼吸道感染的次數頻繁,超出正常范圍,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1],發病率約為20%[2],處理不當可引起嚴重并發癥,如哮喘、心肌炎、腎炎等。本病因反復發作,病程較長,給患兒的日常生活、學習帶來極大的不便,給家庭、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嚴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醫學界曾廣泛開展對RRTI的防治研究,但仍然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為此,我科采用止汗固表膏摩及壯醫穴貼敷防治RRTI,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兒科就診符合RRTI診斷標準的患兒9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個隨機數字對應一個病例號,再將病例號及對應組別制成卡片,放在密封不透光的信封內,入組時按病例順序號抽取信封,按卡片內容給予相應的治療方案。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6例,觀察過程中研究組脫漏病例6例,對照組脫漏4例,去除脫漏病例剩余82例。剩余病例中研究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5.98±0.87)歲,平均病程(9.31±2.60)d,每年感染(6.97±2.22)次;剩余病例中對照組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齡(6.06±0.92)歲,平均病程(9.80±2.48)d, 每年感染(7.13±2.38)次;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RRTI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參照2007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呼吸學組及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修訂的《反復呼吸道感染的臨床概念和處理原則》[3],患兒在1年中患上呼吸道感染5~6次以上或患下呼吸道感染2~3次以上,視為反復呼吸道感染;因RRTI的中醫辨證以肺脾氣虛證最常見,故本研究選擇肺脾氣虛證作為研究對象,中醫肺脾氣虛證辨證標準參照《中醫兒科常見病診療指南》(2012)[4]。肺脾氣虛證,主癥:反復外感。兼癥,面黃少華;形體消瘦;肌肉松軟;少氣懶言;氣短;食少納呆;口不渴;多汗,動則汗;大便溏薄。舌脈指紋,舌質淡;苔薄白;脈無力,指紋淡。主癥必備,兼癥 4 項,參考舌脈指紋,即可辨證;2)年齡4~7歲;3)病史:病史≥1年;4)選擇非急性感染期患兒或急性感染期癥狀、體征消失1周后;5)家長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患有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心臟病、先天纖毛不動綜合征、胃食管返流癥等嚴重的原發病的呼吸道感染兒童;2)有藥物不良反應及背部皮膚破損或貼敷禁忌癥者;3)近1年內用過免疫抑制劑者或免疫增強劑的患兒,以及服用其他治療反復呼吸道感染藥物者;4)合并嚴重心、肝、腎、消化及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病及肺炎患兒;5)依從性差,不能配合或不愿意接受隨訪者。
1.4 方法
1.4.1 干預方法 2組患兒在急性感染期均根據臨床癥狀給予抗感染、止咳、化痰、降溫等對癥處理,健康指導及其他護理(飲食、生活起居、情志調護)均相同。緩解期研究組予止汗固表膏膏摩及壯醫穴貼敷治療,對照組予止汗固表藥湯口服,2組療程均為60天,并且藥物總量相等,均觀察1年。
1.4.2 研究組治療方法 1)膏摩壯醫穴:①止汗固表摩膏制作:采用黃芪400 g,白術300 g,防風200 g,五味子200 g,牡蠣400 g,研成細末混勻用塑料袋密封包裝備用(共1 500 g,10次用量);②膏摩壯醫穴操作方法:取50 g藥粉用現榨生姜原汁及蜂蜜(姜汁與蜂蜜比例為30:1)調成漿糊狀藥膏置于不銹鋼碗內并放入另一盛有開水的容器內予以加熱,使用時以術者手背試藥膏溫度,合適后均勻涂擦在患兒肩胛環穴(沿兩肩胛外緣做橢圓環,環線上均是穴位)及環內背部,然后用手掌有節律順時針環形撫摩肩胛環穴及環狀穴內背部,摩動頻率為80/min;施術3 min后以掌跟從下至上平推肩胛環穴內的龍脊穴和夾脊穴10遍,然后順時針環形平推肩胛穴10遍,隔天1次,連續60天(30次)。2)膏藥貼敷方法:①止汗固表貼敷膏的制作:取100 g上述藥粉用上述方法調貼敷膏(干濕度以貼敷時藥汁不滲出膠布外為宜);②完成上述推按后即用止汗固表膏貼敷:將膏藥平攤于約比患兒肩胛環穴寬0.1 cm的環狀塑料薄膜上制作成藥膜,推按后貼敷于肩胛環穴(同時覆蓋了壯醫胸龍脊和夾脊穴),每次貼敷4 h,隔天1次,連續60天(30次)。
1.4.3 對照組治療方法 取止汗固表方,方藥組成:黃芪20 g,白術15 g,防風10 g,五味子10 g,牡蠣20 g,1劑/d,由醫院煎藥室統一煎煮,100 mL/次,2次/d,連服60 d。
1.5 觀察指標
1.5.1 病情指標 評價患兒治療前后年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及平均每次病程。評價方法,治療前的評價由醫生問診追蹤1年所得并詳細記錄;治療后的評價,建立隨訪記錄表記錄,隨訪由2名主管護師嚴格訓練并按照研究方案執行。患兒入院時隨訪人員均與每位患兒家長建立微信群,進行問題答疑、信息咨詢及收集,并告知出現復感癥狀立即就診,詳細記錄2組患兒的年呼吸道感染的發病次數;病程:(由醫生判斷)以發病當天至臨床主要癥狀消失的時間計算病程(記錄天數),隨訪時間1年,
1.5.2 免疫指標 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治療前后(治療開始前及治療后第60天)2組IgA、IgG、IgM水平。
1.6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 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治療前后呼吸道感染發病次數與平均病程比較 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呼吸道感染發病次數與平均病程比較(x±s)
2.2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免疫功能比較(x±s)
2.4 2組患兒不良反應比較 2組患兒均未見背部皮膚破潰及藥物過敏、腹痛、腹瀉等不良反應。
3.1 止汗固表中藥具有益氣固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RRTI是小兒常見病、多發病[5]。RRTI患兒以肺脾氣虛型及肺脾氣陰兩虛型的患兒最常見[6],其病因病機多認為是肺脾兩虛,衛外不固,易感外邪,邪閉肺絡,肺失宣肅,經氣壅滯而致[1]。而壯醫也認為咳嗽乃因虛損不固,邪毒內侵,阻滯氣道,氣機失調,上逆壅阻而致[7]。對其治療則強調補虛調氣,調暢氣機,平衡人體氣血,恢復健康[8]。本研究選用的止汗固表膏具有補益肺脾作用,藥方中黃芪入肺胃而益衛氣,佐以辛溫發散,捕以酸涼而善斂;白術益脾養胃,補中燥濕;防風行經絡,逐濕淫;五味子有清金瀉熱消痰化氣之功;牡蠣能降攝君相之火,善消胸脅痞熱,諸藥合用,可補散兼施,標本兼顧,既能補益脾肺之氣,暢通氣道,降逆止咳,又能行經逐濕驅邪。因此,方藥具有益氣固衛,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本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結論,治療后2組RRTI的發病率均比治療前顯著降低(P<0.05),而IgA、IgG水平明顯增高(P<0.05),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一致[9-10]。
3.2 止汗固表膏膏摩及貼敷壯醫穴具有更好的療效 表1,表2研究結果表明,止汗固表藥制膏進行膏摩及貼敷壯醫穴較藥物口服的療效更好,治療后研究組RRTI的發病率比對照組顯著降低(P<0.05),而IgA、IgG水平明顯增高(P<0.05)。說明采用止汗固表藥制膏進行膏摩貼敷壯醫較藥物口服效果更好。RRTI病因病機復雜,癥狀表現不一,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機制是各種原因導致免疫功能低下及營養物質缺乏,易受病毒或細菌感染,感染后又往往造成免疫功能低下和營養物質缺乏加重,形成惡性循環[11-12]。在治療上,西醫則多采用針對病原體給以抗生素、免疫調節劑及補充營養物質的方法[13]。由于小兒是一類特殊群體,藥物內服比較困難,而且容易在胃腸道及肝腸循環中分解破壞,一些藥物還有不良反應[14]。因此臨床上外治方法比較受到患者青睞。西醫采用了注射給藥、黏膜給藥、經皮給藥等方法,中醫則主張采用推拿、刮痧、貼敷、香佩、食療等方法調整氣血陰陽,扶正袪邪,治愈疾病[15-16]。作為祖國醫學重要組成部分,壯醫刮痧排毒療法、壯醫針挑療法、壯醫藥線點灸療法及穴位貼敷療法在治療各類疾病均有廣泛運用[17],尤其是壯醫穴位貼敷更是一項較為成熟及療效較好的技術[18]。壯醫的穴位有其獨特的特點,以環狀、直線、橫線密布,連續不斷,而且其各個穴點均是壯醫三道兩路(谷道、水道、氣道、龍路、火路)在人體體表交叉網絡結點或氣血匯聚之處[19]。因此,本研究選擇壯醫肩胛環穴及其內的龍脊、夾脊穴進行涂藥膏摩及貼敷。膏摩及貼敷類似于現代給藥方法的透皮給藥系統(TTS),TTS具有超越一般給藥方法的獨特優點,它避免了口服給藥所產生的肝臟“首過效應”,以及胃腸道的破壞,提高了藥物的效能,降低了藥物對組織器官的損傷及不良反應[20]。壯醫穴位范圍大(非點,為環狀或直線上均是穴),穴點集中交錯密布,三道兩路相互交叉,穴位作為臟腑氣血匯聚之處,對藥物具有儲存和放大作用。因此,療效不是簡單的穴位刺激與藥物作用的疊加,而是相互促進、相互激發、互為補充及協調而產生的整體放大效應[21]。本研究采用膏摩貼敷壯醫穴的作用有三,其一,可以擴大藥物與皮膚的接觸面積,并且可使腧穴、腠理張開,促進藥物吸收,驅逐毒邪外出。其二,膏摩可促進氣血的運行,具有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氣血平衡的作用。另一方面,肩胛環內投影為雙肺區,根據腧穴近治作用原理選擇這一區域穴位治療肺系疾病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其三,膏摩后進行穴位貼敷可達到持續給藥及刺激腧穴的目的。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絡為低電阻運行通路,穴位對藥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應[22]。由此可見,涂藥膏摩及貼敷效果要比藥物口服好。
3.3 使用止汗固表中藥口服及貼敷安全,無不良反應本研究觀察中2組患兒均未見皮膚潰爛及其他的不良反應,說明壯醫手法貼敷敷背散使用安全、無不良反應。止汗固表壯醫穴膏摩及貼敷采用同等的藥量取得更好的作用效果,而且無不良反應、方法簡單易行、經濟實用,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