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茂芝,黃俊臣,趙明剛,武永華,王正環,李 嵐,靳建玉
(濮陽市中醫醫院,河南 濮陽 457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臨床常見的糖尿病并發癥,發病率逐年升高[1]。DPN不僅可引起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等感覺障礙,嚴重的還可導致神經、血管不可逆的損傷,發生感染、壞疽,甚至截肢[2],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還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積極有效的治療對于阻止或延緩疾病的進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筆者近年在臨床通過中醫辨證論治與中醫特色療法相結合組成的中藥足浴方對DPN進行治療,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7月-2017年3月收治的DPN患者142例,按數字排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71例。對照組,男41例,女30例,年齡36~68歲,平均(56.27±7.10)歲,病程1.5~8年,平均(3.25±1.96)年。研究組,男43例,女28例,年齡33~70歲,平均(57.05±6.92)歲,病程1~8.5年,平均(3.47±2.04)年。2組在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DPN擬定[3];中醫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中西醫診治學》[4]消渴痹癥,證屬氣虛血瘀型。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DPN診斷。2)消渴痹癥,氣虛血瘀型。3)年齡18~70歲。4)簽署知情同意書,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消渴痹癥其他證型。2)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3)格林-巴利綜合癥、腦血管意外等引起的神經病變。4)妊娠或哺乳期患者。5)精神性疾病患者。6)下肢皮膚潰破者。7)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
1.6 統計學處理 數據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等級資料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2.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見表1。
2.2 2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見表2。
1.4 治療方法 2組均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控制血糖(空腹血糖≤8 mmol/L,餐后2 h血糖≤10 mmol/L)。對照組予甲鈷胺片,0.5 mg/次,3次/d,口服;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足浴方足浴治療。方藥組成:黃芪30 g,當歸20 g,雞血藤30 g,沒藥15 g,紅花15 g,甘松12 g,海風藤30 g,透骨草30 g,威靈仙30 g。由我院制劑室制成散劑,水煎4 000 mL,溫度控制在40℃左右,先熏蒸后足浴,30 min/次,1次/d,療程均為8周。
1.5 評定標準 療效評定,顯效:肢體感覺異常恢復正常或顯著減輕,跟腱反射基本正常,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提升5 m/s或以上;好轉:肢體感覺異常有所減輕,跟腱反射好轉,肌電圖示神經傳導速度提升小于5 m/s;無效:肢體感覺,跟腱反射及肌電圖提示神經傳導速度均無改善。生活質量評定,參照WHO生活質量測定量表,各項目評分相加為生活質量總評分,總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
表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 ,n = 71)

表1 2組治療前后神經傳導速度比較(± s ,n = 71)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 別 脛神經腓總神經MNCV SNCV MNCV SNCV對照組 治療前 38.67±3.95 37.93±2.01 35.17±2.95 35.40±2.86治療后 40.72±3.51 39.72±2.57 38.74±2.40 37.13±2.44研究組 治療前 38.52±4.03 38.01±2.40 35.37±3.10 35.21±3.05治療后 47.16±2.85# 46.38±2.49# 44.28±2.24# 45.70±2.10#
表2 2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 ,n = 71)

表2 2組治療前后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s ,n = 71)
注:與對照組比較,# P<0.05
組 別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61.97±12.62 80.23±10.64研究組 62.30±15.13 93.62±6.72#
2.3 2組臨床療效結果比較 對照組顯效29例,有效29例,無效13例,有效率81.7%;研究組顯效41例,有效26例,無效4例,有效率94.4%,2組有效率比較,研究組優于對照組(P<0.05)。
研究顯示DPN的發生與患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導致血液循環障礙,血管的內膜發生缺血、缺氧改變,發生氧化應激,致使周圍神經受到嚴重的損傷有關[5-6]。目前西醫對于DPN的治療主要以控制血糖,抗氧化應激、營養神經等為主,但效果不盡人意。而中醫藥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可作用于本病發病的多個環節,達到較為滿意的療效。
中醫學無DPN病名,根據本病的癥狀和特征可歸屬于“消渴”“痹病”等范疇,是在消渴病基礎上遷延不愈發展而來[7-8]。消渴病陰虛為本,燥熱為標,陰愈虛,燥愈熱,陰虛燥熱日久傷津耗氣,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虛則不能推動血液運行,氣虛血停,阻于脈絡,不通則痛[9];津血同源,津傷血亦虛,血虛不能灌溉四末,肢體失養,血虛不榮,則見麻木,疼痛。氣虛是遷延不愈的癥結,血瘀貫穿DPN的始終[10]。故筆者認為本病發病的主要病機為氣虛血瘀,治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應用足浴方治療DPN可改善患者癥狀及體征,改善神經傳導速度,提高生活質量,對于延緩疾病的發展及防止糖尿病足的發生具有極大的臨床意義,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在臨床應用中一定嚴格掌握藥液的溫度,足浴前充分評估患者的適應癥與禁忌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