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美娜,李修瑛,李佳睿,李 敏,袁曉杰
(1.吉林大學第一醫院介入科,長春 130021;2.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干部病房,長春 130021;3.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營養科,長春 130021)
肝細胞癌在發展中、發達國家的腫瘤相關死亡人數分別占第2位和第6位[1-3]。肝癌主要的治療手段是肝切除術[4],但老年肝癌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代償不足,且合并基礎疾病較多,手術風險大[5],TACE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非手術治療方法之一,經肝動脈注入化療藥物,達到化療栓塞的目的[6]。老年患者TACE術后的營養狀況不僅影響著疾病的發展和預后,還會影響其能否再次介入治療。研究報道,合理的營養治療對于降低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維護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恢復具有重要意義[7]。但目前對于肝癌切除術后營養干預治療的研究相對較多[8],而對老年肝癌TACE后營養支持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主要針對TACE術后老年肝癌患者進行個體化飲食干預,并對其營養狀況及生活質量進行調研,現將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17年3-7月選取我院首次接受TACE的老年原發性肝癌患者為283例,運用NRS2002篩選出140例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68例,男52例,女16例,年齡(68.57±7.33)歲;干預組72例,男58例,女14例,年齡(67.34±6.57)歲。
1.2 納入標準 1)首次接受TACE術治療的老年原發性肝癌患者;2)無中樞神經系統性疾患或精神病史;3)同意調查,無認知功能障礙;4)Child-Pugh評分為B級。排除標準:1)因嚴重水腫或不能站立的患者;2)拒絕接受調查或資料收集的患者。本研究已通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均自愿入組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干預方法 2組均接受TACE術常規指導。
1.3.1 對照組 術后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出現不良反應及時對癥處理;術后禁食2小時,逐漸過渡到流食,少食多餐,第2日恢復正常飲食。
1.3.2 干預組 給予個體化飲食營養干預。具體包括:1)建立營養干預隊伍。包括擁有TACE資質的副主任醫師1名,醫療研究生1名,具有豐富肝病營養支持經驗的醫師1名;護理人員包括研究者本人,護理研究生1名,護師2名。2)術后第1天建立患者營養信息數據庫并專人管理。包括:①營養風險評估結果;②患者飲食習慣;③有無食物過敏史;④食物的來源及消費水平;⑤影響患者進食不利因素;⑥每日營養飲食計劃及落實情況。3)強化飲食習慣。4)術后3個月內隨訪。隨訪15 min/次,對患者的疑問逐一解答,給予專業個體化指導。
1.4 評價指標 1)運用NRS-2002評估量表[9-13]對患者TACE術后1天、3個月進行營養篩查。包括3個方面:①營養狀況受損(0~3分);②疾病嚴重程度(0~3分);③患者年齡≥70歲,在前2項總分中加1分。若分數≥3分,存在營養風險,需要制定營養支持;若分數<3分,患者暫不存在營養風險,不需要臨床營養支持,并建議每周對患者進行營養風險篩查。2)應用EORTC QLQ-C30量表。對老年患者肝癌介入治療術后1天、3個月進行生活質量對評價,從更多方面反應老年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的生活質量。3)實驗室檢查。患者術后1天晨起空腹時抽血,測量肝功能ALT、AST、及ALB值。ALB的參考范圍為35 g/L~55 g/L,ALB<35 g/L定義為營養不良,術后3個月來院復查時再次收集數據。
1.5 統計分析 使用SPSS 24.0軟件錄入數據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λ方檢驗、兩獨立樣本t檢驗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TACE術后3個月干預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見表1。
研究顯示,老年肝癌患者TACE術后存在營養風險者占50%,與國內外研究結果接近[14-17]。老年原發性肝癌患者是營養不足與營養風險的高發人群,TACE術后疼痛、栓塞熱反應,以及手術應激導致的營養物質代謝障礙、攝入不足和高代謝狀態會加重患者營養不足,合理的營養支持不僅能提高免疫功能,更能減輕肝損傷,延長生存期[18]。本研究中,為患者制訂個體化的營養治療方案,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營養狀況[19],同時個體化飲食指導及營養知識宣教后,患者更配合營養師的食譜,體重上升。臨床中應建立起患者、家屬、醫護人員、營養師為一體的營養指導框架,強調飲食重要性,提高患者膳食依從性,長期持久的改變患者生活方式,最終改善營養狀態,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0]。

表1 TACE術后3個月干預組與對照組效果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