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天孩,林小美
(1.浙江科技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2.浙江大學 教育學院體育系,浙江 杭州 310028)
運動養生功法的創編建立在科學認知水平上,和人類的勞動生產方式、行為習慣以及社會宗教文化之間存在表里相依的關系。它是基于人體生理結構變化特征,通過動作姿勢的變換、意念和呼吸的配合,以達到疏通經絡,增強人體各項生理機能,誘導人體內在潛力,達到防病、修養身心、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為目的。早在先秦時期,在《皇帝內經》中就記載了導引、按蹺、吐納和冥想等運動養生方法。至春秋戰國時期,以老子莊子為代表的養生家進一步發展了“導引”、“呼吸吐納”以及“道法自然”等調身調心養生方法[11]。后經歷代醫學家和養生家在長期的醫療與養生實踐中汲取了經絡學說,進一步豐富了養生理論與實踐功法,并逐步形成了系統的傳統運動養生理論科學體系。
經絡學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部分,它結合陰陽五行、營衛、氣血以及臟腑等理論,共同構筑了人體生命系統的完整理論體系,對運動養生理論與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伴隨著中西方現代科學對經絡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逐漸解開了經絡的神秘面紗,加深了對經絡的科學認識。由此,新的研究成果也為運動養生的經絡學原理研究帶來了新的曙光。伴隨著近現代中西文化的交融,經絡學研究獲得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且與運動養生學、運動健康促進、運動抗衰老和運動康復等理論相互交融,形成了彼此相互促進的局面。這為當前中國傳統運動養生的技術動作編排研究帶來了新的理論依據,為傳統運動養生的技術動作整理、挖掘和創新帶來了新的契機。
經絡學是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基礎部分。因此,揭開經絡的本質屬性成為了西方放開懷抱接受中醫理論的關鍵環節。基于此,自從改革開放之后掀起了一波經絡學研究熱潮,且主要以十二經脈和奇經八脈為主要研究對象。1980年胡佩儒和趙志遠等經研究發現,幾乎所有穴位都有多種神經末梢的感受器分布[5]。由此,很多學者將經絡和神經系統緊密的關聯起來。2000年后,祝總驤經過研究得出,經絡和神經與血液循環系統有聯系又有區別,是具有隱性感傳現象、低阻抗和高震動聲等特性的流體通道[37]。所謂循經感傳現象是刺激穴位后,沿經脈路線出現的感覺敏感現象。循經感傳的特點在于它可沿體表經脈路線跨越多個神經節段,連續縱向移動[31]。2013年馮盛才認為經絡的實質就是機體內纖維狀蛋白分子內分子間能量傳遞相對較大的、固定的通路,其循經感傳效應隨經絡循行路線上的壓力增大或溫度降低而降低。它與其周圍組織有著顯著不同的低電阻、高導電、大電流、高電位波動和高發光等特性[3]。2016年侯藍田指出經絡是生物大分子有序排列和振動進行感傳的新機制,其治病機理是人體組織從無序向有序轉化的過程[6]。張奇文等人認為經絡組織液的物質基礎由動脈、經脈、神經干或淋巴管等包圍著的神經干的結締組織所構成,且存在于神經中樞內部[33]。 Swartz通過研究得出經絡可以用電鏡觀察到的,存在于組織間質中的組織液顆粒,其直徑僅為10μm,符合氣的“霧露”形[40],是組織液的容積傳輸通道[39]。另外,經絡在皮膚表面運行的電位流向與中醫經脈運行方向相同,證明了中醫經絡理論存在電磁學機制[32]。
綜合以上論述,可以將經絡概況為以下幾個特征:①在古文獻中“經脈”也可以用來指代“血脈”即今天的心血管系統,經絡與血脈、神經干和淋巴管等組織存在緊密聯系。②經絡與其周圍組織有著顯著不同的低電阻高導電、高電位波、高震動聲和高發光等物理特性。③經絡的運行方向與經脈電位流向一致。④經絡的以上物理特性和周圍的血脈、神經干或淋巴管存在關聯。它由神經干的結締組織所構成,且存在于神經中樞內部。⑤經絡可被電鏡觀察到,是具有隱性循經感傳現象的組織液容積傳輸通道。
先天之氣由先天之精化生而來又稱元氣,后天之氣為后天化生的水谷之精氣,又稱真氣或正氣,包含宗氣、營氣、衛氣和臟腑之氣。《讀醫隨筆》中記載:“宗氣者,動氣也,凡呼吸聲音,以及肢體運動,筋骨強弱者,宗氣之功用也”;“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臟”;“衛氣者,出其悍氣之僳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膚之間”行于脈外。在《普濟方·血榮氣衛論》中記載:“蓋氣者血之帥也,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又如“養氣則功深,……且氣沛則神完,神完則力足,力足則百體舒泰,而筋骨強健矣。”[13,16]說明臟腑之氣以經絡為通道布散于臟腑與四肢,而遍布于周身。通過練氣可以促進血液循經脈而行,以達到神完、力足、形健的目的。由此,古人把練氣當作疏通經絡的先決條件。
運動養生中的養氣之法均把丹田作為養氣之所,這在各門各派的傳統養生功法中均有所體現。而且,多數養生功法多以練下丹田為主,即任脈關元穴臍下三寸之處,被認為藏精養氣之所。中醫經絡學中,常以穴道為湖泊、經絡為江河、丹田為氣海比喻經絡系統。從人體的血液循環模式分析,下丹田區域是小腸和大腸吸收食物營養為有機體提供能量物質的場所。這些營養物質通過豐富的毛細血管被輸送到動脈和各臟器,并為臟器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以維持它們的生長發育或運轉功能。宋代醫書《圣濟總錄》對于練氣功提到“鼓腹淘氣”,即通過腹式呼吸使真氣在丹田積聚起來,久而久之達到真氣充盛。唐司馬承禎撰《服氣精義論》中記載了“服食五牙法”,即用“舔唇漱口,滿而咽之”的練習方法,從東、南、中、西與北等五個方位吸入精氣分別通于肝、心、脾、肺與腎。由此,丹田被前人形容為“藏精之所”也是十分恰當的。
基于“氣”的以上特性,武術家則常有調息積氣、練氣化精、丹田運轉、周天循環、氣遍周身以協調身心、丹田內轉,通過練“氣”勁走經絡的功法。如注重行氣的“導引”功法,是練習者結合肢體運動引導氣血行于經脈的運動。相應的功法如道家的服氣法、采氣法、布氣法、胎息等行氣法。如胎息法是古人模仿胎兒的呼吸方式,古人希望通過模仿新生兒保持住青春實現返老還童與天人合一的目的。事實表明,通過練氣確實能夠使練習者感知氣血引經絡循行。如明代醫學家李時珍提到,“內景隧道(經絡),惟返觀者(練功者)能照察之”[38]。
關于“形”,《莊子·刻意》記述:“導引神氣,以養形魄,延年之道,駐形之術”[25]。導引也作“道引”,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驅體運動與呼吸方法相互結合的養生保健和康復手段。“以養形魄”的形意指精和氣,精指有形微粒物質。人體有形微粒物質包括人體全身客觀存在的內外組織與器官,含五官、軀干、四肢、筋骨皮和五臟六腑等身體成分。精者,身體之根本也,即說明它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和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中醫認為眼睛是臟腑精氣匯集之地,因此,形的生理健康特征表現為雙日炯炯有神。精包含先天與后天之精,前者源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而藏于腎,后者源于食物藏于臟腑。氣為無形微粒物質,人體生命元素中的有形和無形微粒物質通過經絡氣血運行實現相互之間的協調與平衡,達到共同維持機體的生命活動。
神則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以及其外在的總體表現。當人的精神處于調暢狀態時,則可以起到舒經活絡,促進機體各個組織機能活動的平衡與協調等生理狀態。在養形和養神兩者中,中醫注重養神為首,形次之。《靈樞·九針十二原》說:“粗守形,上守神。”唐代養生家王冰說:“太上養神,其次養形。”中醫歷來也有“得神者呂,失神者亡”的古訓,均體現了神乃形之主的觀念。練神即人通過精神調暢支配可以促進經絡氣血的順暢運行以及身體各器官與組織的相互協調與平衡。在運動養生功法中,神與勁力發放、動作開合、起落招式與精神調暢渾然融為一體后產生的一種神韻、意境和活力;形通過開合吞吐、鉆翻起落等形架招式以強健筋骨與體魄[35]。
總體而言,注重養氣盈血促進氣血通暢和營養物質供給以維持新陳代謝的物質和能量的自我更新過程,保持機體陰陽的動態平衡。調神強魄即做到神靜意導、神形一致以濡養筋骨,意氣相隨、呼吸和肢體運動協調統一與內外和諧,而使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而壽敝天地。如《不居集·血證全書》中記載:“養其精氣則神全,神全則形全而無病,可長生矣”[34]。同樣表明了通過形與神相互兼顧的練習可以使身體各組織器官達到互協調與平衡的健康狀況。
運動養生多出于道家,道家對待養生有“宜動”和“宜靜”兩種觀點。經過實踐的積累和總結,唐代孫思邈提出“惟無多無少,幾乎道矣。”即認為兩者均要適量[24],即給出了“宜動”和“宜靜”需根據動與靜的辯證關系來構筑運動養生技術的觀點[29]。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則進一步要求基于個體生理結構變化特征,認清自身的運動耐受范圍,利用“動以養形,靜以養氣”的特點因時、因地制定適量且合理的科學運動養生處方。
“動”的重要性在《呂氏春秋·盡數篇》中記載:“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認為“動”是保持經絡氣血運行通暢的重要保障,“動”則促進氣血循經而行。“動”雖重要,但需“動”而有度。如《三國志·魏書·華佗傳》闡述:“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爾,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1]這里強調“動”則有度,即認為適量的運動可促進人體消化功能,提高營養攝取水平,通血脈而防止氣滯血瘀使身體不易得病。另外,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記載:“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即修身養性需要有規律的作息時間而不過度操勞,即同樣說明了運動養生需要通過適量運動促進氣血循經而行,兩者相互相成不可分割。關于“動”而有度的論斷和現代醫學的研究觀點是相互契合的。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人在劇烈運動時,體內會產生較多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激素,當這些激素超過一定閾值時,免疫器官中淋巴細胞的活性也會隨之大大降低。一般而言,劇烈運動后的免疫力降低要經過24h以后才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19]。基于此,從健康養生的角度而言,一般每天最多做一次高強度適量運動。
適量的“動”可以消耗掉每天多余的熱量。否則,過剩的營養將轉換成脂肪堆積在體內容易引起經絡淤滯[14],致使寒濕和毒素在體內的淤積。從這個功能來理解,把握好“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調節劑。另外,通過適量運動能提高經絡的暢通與中樞神經系統網絡的生理功能,促進有機體各組織器官的營養吸收、新陳代謝和物質交換作用。
《黃帝內經》提到,腦具有喜靜惡噪的生理特點,腦的高級神經活動主宰五臟六腑、五官七竅、四肢百骸與十二經脈且與之相連。有文獻記載“腦神健旺則五神有主”,“主不明則十二官危”表明了靜養的重要性[10]。在運動養生的諸多功法中,大多調排除雜念和精神內守,以“靜”養的方法達到養氣、煉精、藏神而疏通經絡的目的。其次,眾多思想家主張虛“靜”養神修心的觀點。如管子:“……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立矣”[36]。《素問·痹論》記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均主張人應該保持精神安定舒暢,心靜方能氣清,氣清方能神凝,神凝方能心定,如此神藏而不妄耗,方有助于身體健康。又曰:“……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清必靜,無勞女形,無搖女精,乃可以長生”[28]。意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等擯除雜念、愛精養氣、清靜無為和精神內守等通過靜守達到的養生目的的練功方法。最后,重視“靜”養或許和當時特定的自然與社會環境有關。先秦時期,生產方式主要以刀耕火種的體力勞動為主。由于物質生活資料匱乏,人們常常要受饑餓之苦。在食物來源匱乏的情況下,需要通過“靜”養減少體力支出以維持正常的生產勞動。由此,古代的思想家們尤為重視以“靜”養生。比如儒家“止、定、靜、安、慮、得”等六個層次的靜坐,道家的“清靜無為”、“道法自然”、“心齋”和“坐忘”等等[4]。
基于上述,“靜”蘊含靜心修養和靜而少動等兩個含義。靜心修養強調不追求名利、清心寡欲、平穩沉著、從容不迫和悠閑自在的理想狀態。該修養方式尤其適用于生活壓力過大而常常伴有浮躁和情緒不穩定的群體,以避免心理波動引起陰陽失衡與臟器虛竭等[23]不利健康的因素。靜而少動則強調降低陽氣及陰精的損耗。這尤其適用于從事大強度體力勞動或者體力消耗過大而造成的神疲無力、頭暈心慌、眼前發黑或營養供給不足的群體,只有通過“靜”養的方式減少體力支出才能增加心腦供血恢復健康。“靜”養的功法如靜禪功、外景靜功和內丹養生術胎息法[21]等,均呈現了排除雜念而保持精神內守,追求“念我兩忘”、“固守虛無”的特征。
靜養生與動養生孰對孰錯,必須先弄清人體衰老的原因以及養生的含義、基本原則,尤其是個體生理結構變化特征等一系列問題,并以此檢驗以靜養生與以動養生的效果,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宜動”或“宜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但兩者一陽一陰必然需要相互交合達到平衡才有益健康。如《道德經》:“萬物負陰而抱陽,沖炁以為合”。莊子說過,“形勞不休則弊,精用不已則勞,勞則竭淡”[26]。體現了他們反對形勞不休。
“形宜動,神宜靜”,神是指調攝人的精神情志活動。“靜”以養神的內容包含御精神、收魂魄、和喜怒、調情志等。靜則恬淡無為,動則順乎天然,乃為養生之道。動靜結合之理貫穿于古老的運動養生功法,如導引、吐納、行氣、服氣、胎息食氣、坐忘、靜坐冥想、守神、煉丹、坐禪和太極拳等。如五禽戲中的鳥戲主要是上肢的升降開合運動,這些動作可以牽拉肺經、督脈、任脈.起到疏通經脈氣血的作用。通過適量的運動還可以對溪谷上的經絡穴位產生“按揉”的效應而起到防止氣滯血瘀而疏通經絡的作用。
關于任脈,《古今醫統大全·卷六》中記載:“謂任脈為陰脈之海者,以其總諸陰脈之會也,故日陰脈之海”[18]。所以任脈能統任一身陰經之脈氣。關于督脈,督脈是人體陰陽平衡的主導統帥以及臟腑功能的通路和調節中樞。因此,督脈強盛不衰是保持機體內環境調和穩定,促使經絡通暢的根本保證。關于任督二脈,東漢醫學家華佗指出了任督二脈在運動養生時起到了統帥的作用;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指出,“任督二脈,人生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兩物皆長壽”[17]以上觀點表明了任督二脈在運動養生功法中的統帥作用,練此二脈可以疏通經絡,保持人體健康長壽。如“小周天”與“五禽戲”功法便是對任督二脈的重要性均給予了高度認同而創編的運動養生法。“小周天”通任督即通會陰、長強、尾閶、夾脊、玉枕和百會,再經身前承漿穴、膻中、氣海和曲骨等穴位,形成連續循環即“周天”運轉之意[20]。“小周天”開始練習階段需要意念引導,待內氣自然能沿著任督二脈運行時,意念可逐步淡化,乃至于無。另外,“大周天”是練功者經長時間的練習體會到經氣循十二經脈而行的現象,雖不多見但也時有發生。“五禽戲”有五禽對應五行絡屬引氣營于周身[2],通過對其練習,可以促使各器官氣血運行順暢潤澤機體的五臟六腑,為其健康提供保證。
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闡述了小周天功法沿任、督二脈運行的循行路線。任脈和督脈相互為用,兩者之間連通協調的強與弱,決定著人體的陰陽平衡及健康水平。督脈的循行起到“調節經氣、維護陽氣和衛外御邪、敷布命門火、溫煦臟腑、轉輸陰精與益腦養髓的作用”[27]。結合調和呼吸、運用意念、緬想和身體運動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促使經絡通路順暢,從而達到濡潤各器官組織與臟腑,發揮其延年益壽的功效。
人體從產生到消亡經歷生、長、壯、老、已的生命循環過程。從中醫視角看,生命循環過程也是“氣”的生成運化的過程,遵從“氣”化“精”、“精”生“血”、“血”盈而“神”滿的生命規律。傳統運動養生是以中國古典哲學與中醫理論背景,基于人體生理結構變化特征,通過活動身體的方式即身體姿勢的調整、意念和呼吸的配合進行養“氣”、化“精”、生“血”、滿“神”,以達到通經活絡、增強體質、維護健康、延緩衰老的養生方法。運動養生是歷代醫學家和養生家在“氣”源論、陰陽五行學說和整體恒動等古典哲學思想的影響下,經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逐漸積累下來的養生理論與實踐方法,已成為中國傳統養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融導引、氣功和武術為一體的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傳統運動養生方法。導引氣功的功法有內丹、五禽戲、八段錦和易筋經等;武術的功法有太極拳、少林靜禪功等。多數功法均以古典哲學整體恒動觀、陰陽五行和中醫學等理論為基礎,圍繞練氣、盈血、養精、調神,以通經絡為其基本鍛煉形式,強調運動中氣血相隨,形神一致,動靜協調統一,從而達到疏通經絡以養身心的效用。
王松齡在其《中國氣功的史理法》一書中提出:“道家煉養派的‘煉養’方法,大體可以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即宋以前以‘煉氣’(吐納、胎息、服氣等)為主,自宋以后以‘內丹’為主[2]。直至近現代,內丹、靜坐、禪定和導引等功法被進一步整理、創編和普及,如國家體育總局整理創編的易筋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大舞、馬王堆導引術、十二段錦、導引養生功十二法、太極養生杖等九套功法作為全民健身的重要內容進行了普及。這些功法融生命系統整體觀為一體,運用肢體運動、意念與呼吸使各組織器官、表里、經絡等各個環節相互聯系、互相作用以達到調身、調心和調息的作用,從而促進全身經絡處于相對活躍的狀態,促進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達到系統有機整體的平衡狀態。
經絡是維系生命系統整體的通路,如《靈樞·海論》中記載“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枝節”[7];《素問·調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髓”;《靈樞·經脈》謂:“經脈者,所以能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4]表明絡脈和經脈的表里關系,它是氣血得以運行的通路,保證生命有機整體運作得以維系。經絡是貫通臟腑和肢體以及身體內外和上下聯絡,氣血的運行是實現經絡與身體各器官和組織之間的相互協調與平衡,它是維持人體的生命活動基本保證。故運動養生多以經絡運行路線為依據,以疏通經絡為目的對運動養生的動作進行編排與設計。如果離開了經絡理論,運動養生法則便失去方向而變得無的放矢。
20世紀末葉的前沿科學陣地中興起了“復雜適應系統”(Complex Adaptive Systems,CAS)研究。事實上,中國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思想家把人理解為不斷獲取自然和社會環境信息,不斷提升自身能力以適應外部環境的CAS開放性系統。如《皇帝內經》中已有相關記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即提出人的生命活動與天氣息息相通的觀點,主張根據四季氣候變換和一天時間的變化規律順天之時進行調理養生。又如《素問·金匱真言論》記載,“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強調五臟與四時陰陽相應的理論,即以春之“養生”,夜臥早起,廣步于庭,供奉夏長之令;以夏之“養長”,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供奉秋收之令;以秋之“養收”,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供奉冬藏之令;以冬之“養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供奉春生之令,諸臟相生,更具生生不息之機[15]。以地之序則主張盡量選擇林木茂盛和空氣清新的場所進行鍛煉。
“經絡”一詞主要指具有隱性循經感傳現象的組織液容積傳輸通道。但,“經脈”在古文獻中也常被用于指代心血管系統;養氣盈血疏通經絡,調神強魄以濡養筋骨,二者相生相成而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統一;“宜動”或“宜靜”因人、因時、因地而異,應該以辨證的思維看待“動”、“靜”養生;傳統運動養生以任督二脈為首要部位,通過養氣盈血充盈經絡、養形全神而使經絡調和、動靜結合以疏通經絡,三者互相促進從而促進經絡與心血管系統、神經干以及淋巴管的相互協調與平衡以達到身心修養的效用;經絡是維系生命系統整體的通路,通過練氣、盈血、養精、調神和強魄方可使人體形成氣血相隨、形神一致、內外協調統一的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