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鋒,余志宏
(陜西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中國武術已是體育精神文化的標志象征,也是世界體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有著極其深蘊的歷史積淀,幾千年更迭不斷傳承至今,成為體育界中獨具中國特色的一項運動。時代進步的步伐已然漸遠,人們開始重視武術這一文明。回歸武術最本質的特征“民族性”、“傳統性”、“傳承性”在武術的發展中一些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直言樸實的話語為武術增添了獨特的魅力。但學術界對于武術諺語、武術俗語、武術術語在研究方面并沒有做出最明確的分析,尤其是對于這些相關概念的模糊不定,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通俗性,沒有對武術語言的區分。這些概念的模糊,會在使用時對人們造成一定的誤導。武術諺語因為通俗易懂、流傳甚廣,但武術俗語及武術術語并沒有得到正確的運用。為此,本研究通過分析國內已有的相關研究成果,運用語言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學科相關理論、采取文獻分析法對目前國內武術諺語、武術俗語、武術術語概念及其相關關系進行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觀點,以便于武術更好地通過基礎語言傳播。
經檢索國內知網期刊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平臺表明,目前國內對武術基礎言語的研究主要從武術諺語在教學中的運用,武術諺語不同表述之間的分類及武術諺語所使用的修辭表達等視角展開,而專門探討“武術諺語”的表述并不多見,國內學術界對于武術諺語的概念似乎眾所周知、不言而喻。但對它的研究數量并不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張綽庵,韓紅雨的《中華武術諺語文化特征管窺》一文對武術諺語的定義:武術諺語(簡稱武諺)是諺語的一種,是習武者及廣大人民群眾口頭創作并流傳已久的語言藝術形式。它以簡潔、精煉、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深奧的武術思想,描述復雜的武術動作,總結精辟的武術要領,傳承寶貴的武術技巧,具有指導、記述、啟迪、增智等作用,表達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是我國武術文化中極為珍貴的財富[1]。在《論武術諺語》中也有相關的表述:武術諺語產生于歷代武術家們的長期實踐,多在古今拳家的口頭上廣泛地流傳、持久地沿用。其語言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其內容以總結實踐經驗為主,它用精辟的語言指導習武者做人、行事、練功、格斗、傳藝、養生,它是結構凝練、語貌相對穩定、語感生動的短句[2]。如此看來,武術諺語是說通過武術實踐得出精簡干練、形容恰當的口頭語言,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反映武術拳理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是通過武術發展產生的衍生物,武術諺語在民間流傳最初是依托武術為載體,由于其語言的通俗性適用于其他許多領域,逐漸形成了約定俗成、膾炙人口的言語傳承方式。這也于武術講究體悟的特點相符合,“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老子也說過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與這種方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檢索國內知網期刊數據庫(CNKI)和萬方數據知識平臺可以得出,直接研究武術俗語的研究幾乎沒有,在期刊網搜索武術俗語只有曉雄《宋元武術俗語詮釋》一文[3],也只是從某一個時期俗語例證分析的解釋,自此篇文章發表距今也有30年的歷史,借鑒價值并不大,說明武術俗語的概念問題及武術語言表達方式的問題并不受學術界的重視,但筆者認為武術俗語是扎根于武術世代相傳的經典言傳方式,自武術因為歷史時期問題興盛于各個社會組成部分,比如軍隊、民間、門派等地根據武術練習對象的不同,拳種的要求不一,所在前人的教導下及在后人的實踐或體悟過程中得到有針對性的言語,對武術不論在教學或在個人做事處事上都有著直至本心的教誨作用。筆者認為,武術俗語是從宏觀的角度對武術學習、記憶、規范的總體描述,句式簡練,不固定長短在武術中通過象形表現為主體,更加靈活多變以簡明的話語描述武術動作[4]。比如說,“刀似猛虎,劍似飛鳳”看似如四字成語,但因為武術器械在套路演練中必須凸顯器械的特點,而虎走猛鳳走巧,兩兩比較恰好印證刀與劍的特點。“武非十年不精,功無百年難成”短而潔簡概括性強,令人一目了然,所以具有形象化的描述,概括整個技法及內容的特點,口語化的流傳下來那我們就可以稱它為武術俗語。
劉韜光,郭玉成《武術術語標準化命名研究》一文中對武術術語做了以下定義:在武術領域,武術術語是反映武術基本理論和技術實踐要旨的概念和用語,是構成專業領域學術和規范學術對話的基本單位。根據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武術術語所涉內容至少包含兩個方面,技術類術語與理論術語[5]。《武術術語的特性與規范化分析》中指出:武術術語是用來正確標記文化內涵和技術內容等武術各領域中的事物、現象、特性、關系和過程。在武術的發展中本沒有術語這一概念,可在新中國成立后,武術在學科中所占據的比例逐漸增大,受到體育界的重視。因為武術自明清后各個拳種流派技法招式命名發展繁多,其就如同規范普通話一般,為了方便武術的傳播和教學,國家體委運動司武術科曾在20世紀50年代末編著過《長拳基本動作和應用術語》。這樣一來,有了較為一致的武術動作技擊手法標準術語名稱,為武術在學術研究方面提供了新的學術熱點。盡管武術術語總體上并不像書畫、戲曲等傳統文化那樣完善,但因為武術術語對武術動作的規范化,是武術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已經完善的武術術語也在最大程度上體現了武術的基本特點和風格。這是我們研究武術術語文化最主要的依據之一[6]。目前武術術語經過數十年學術界對武術術語的研究與總結,武術術語對于武術的發展及教學都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清人杜文瀾在《古謠諺·凡例》中認為:謠諺之興,其始止發乎語言,末著于文字。明確指出諺語源于文字之先,這一論斷是十分正確的,因為在原始公社時期,各氏族的人民已經有了各部類似神話、傳說、民俗的傳承,而當時沒有一致的語言,諺語則可以滿足各地人民按照當地習風文化語言向后人傳承屬于自身的經驗之談。馬克思認為文學藝術源于勞動,而諺語則直接可以反映人類在勞動、生活和斗爭過程中對于生活條件的總結,由此當生產水平達到一定水平,口口相傳的先民經驗總結,在經過一次次高度概括后經過不斷實踐檢驗形成一種新的文藝形式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諺語。在《集成》一書中對于諺語的定義是:諺語是民間集體創作,廣為口傳,言簡意賅并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7]。
在王德春先生《詞匯學研究》一書中指出:“俗語與諺語不同。諺語是人們社會生活經驗的結晶,含義深刻。俗語的意義比較淺顯……。”在(CNKI)工具書總庫中對俗語的解釋是:俗語是一種人們口頭創作流傳的、形象的、定型的語句,反映著時代的風尚和人們的思想感情,有俗言、俚語、俗諺、古諺、諺語、鄙俚詞、恒言、常語等別名。它的范圍比較廣,包括諺語、俚語及口頭上常用的成語等。由此看來諺語是俗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共通點不謀而合,但俗語的涵蓋面更為全面,諺語在描述類型和表述風格上與俗語依然有著區別。筆者認為,諺語是帶有智慧,給予人以啟示,因此在結構上要求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而俗語流傳在民間大多偏向于口頭話,以褒貶色彩形容一件事物,在結構上可以是不完整的,因為俗語是民眾在某些機遇下有感而發,但確實存在一定的經驗哲理,因此而流傳,而諺語本身就是因為前人的經驗總結卻有其理因而廣傳[8]。例如,“遠水難救近火”,出自于戰國《韓非子》一書,“日中則移,月滿則虧”出自《國策》一書,這就是諺語通過事物總結而出。再如“鳥槍換炮”、“姜是老的辣”、“慢工出巧匠”、“浪子回頭金不換”、“吐口吐沫一個釘”明顯帶有口頭話語色彩有感而發的語句就是俗語。
“術語(etm)r”就是指“專業領域中一般概念的文字指稱v(ebraldesigan-tion)”。這里所謂的一般概念(genearleoneep)t是相對于個別概念(uinquecocneP)t而言的;后者僅對應單個對象,而前者則對應于多個具有共性而形成概念的對象。應注意的是,這里“術語”一詞僅指“文字指稱”[9]。術語是對某一專業領域內某一概念的專屬名稱的唯一定義,但這種專業的定義也是通過人們在最初對它的認識程度加以科學化觀念,通過自身對于相關事物的把握程度上加以自己的理解,符合事物的內在規律得到研究人員對它的認可,由此產生的專業用語。而術一字①方法。如:戰術;權術。《管子·心術上》:“心術者,無為而制竅者也。②學術;學問。韓愈《師說》:“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③技術;技藝。《禮記·鄉飲酒義》:“古之學術道者,將以得身也。”由此可見術語一詞是說研究技術、戰術是指實踐,而學術說的是理論。從宏觀角度下理論由實踐得出,理論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兩者結合則是某一事物得到最大的發展。而術語則是為了促進事物發展完善提高標準專業化方便普及的衍生物。
2.2.1 武術諺語的概念辨析。在確定了諺語、俗語、術語等相關概念后,才便于我們比較準確地把握武術諺語、武術俗語、武術術語等相關概念,由于諺語是人類在勞動,生活和斗爭過程中對于生活條件的總結,那么在武術的傳播或教學中我們可以說:武術諺語是通過習武人在最初接觸武術到練習武術再到最后的傳播武術過程中,自身對于武術的理解經驗的深刻總結,形成一種啟發性極強、結構完整的語言句式。而武術諺語并沒有說有著一定的經驗和結構要求才能被稱之為武術諺語。只是根據總體上諺語和俗語在對事物的描述程度上得出的結論。例如,武術諺語在《中國武術大辭典》給出的定義是: “拳諺,即武術諺語。廣傳于民間,積久成俗,為古今拳家所沿用。其比喻形象,立意明確,以通俗語言反映拳理,可幫助習武者掌握要領,分辨正誤,防止偏廢[10]。武術諺語是反映拳理的通俗語言,而通俗我們可以理解為是簡潔、生動、準確、形象的表述。所以,諺語所表述的對象不同所反映的其中智慧也是有所區別,在表述武術時,那么武術諺語就是通過練武的實踐、觀察、總結、歸納關于武術在拳理和練習及傳播方面的哲理與規律。形成了由言(諺)通武的一種傳承方式,這種武由聲傳的古老方式于武術傳播為載體,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武術界也是極其重視的。
2.2.2 武術俗語的概念辨析。俗語是指大眾流傳以口頭用語為主要表現特色,是一個涵蓋范圍比較廣的概念,在武術傳播或者教學過程中以傳播者或授業者靈光一閃,總結出有利于武術傳播或者教學的句子,經時間檢驗確有其理傳而至今不消的句子,我們稱之為武術俗語。俗語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來源于實踐,歸于人民大眾的經驗流傳,又為百姓所喜聞樂見,俗語的產生與地方民族特色的傳承有所關聯,但不同的地域在總結這些俗語時都有著不約而同的共識,就是做到了口頭話表述事物的基本運行規律,給人以指導。所以,武術俗語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不論褒貶色彩關系,武術俗語通過各地民眾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有關于武術發展的基本規律,它的包含范圍更廣、更全面。是依靠民眾的感性經驗對它的直觀判斷作出評價,所以武術俗語在描述武術各類狀況時并不一定都是對武術學習中客觀正面的友好性評價,也有許多是帶有主觀色彩不一致性評價,但經過實踐檢驗流傳下來的一定是對于武術傳播中有著影響意義的。例如,“三個拳把式,打不過一個戲子匠”,“半搭子武術家,打不過戲子娃”口頭化的表達我們清晰的可以看出兩句俗語并不是對武術的歌頌贊美之意,但是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習武不可驕傲自滿,同是練家子雖兩者流派不同,但因戲子從小在舞臺練習,真真假假與人實戰,并且基本功十分扎實,這么說來雖是習武者,但如果沒有練習到一定境界,與人爭斗是得不到好的。那么更深刻地看,是提醒習武者不要隨意爭斗,包容是武術乃至人生的哲學。
2.2.3 武術術語的概念辨析。術語學也是研究概念及其表現形式的科學。那么為了方便統一規范化教學傳播及專業領域學術規范所形成的武術專業化用語被稱為武術術語,這是一個內容很廣的范疇體系,它包括武術一般性術語和武術專門性術語[11],一般性術語是指大眾的與武術技擊手法步伐身形的相關肢體表述的、用于指導武術教學的一般性言語,例如,描述武術演練走位路線圖的方位術語,前、后、左、右、上、下、正前方等。描述武術套路動作銜接依次進行的動作關系術語,依次、同時、經、至、成等。描述整個身體在練習武術時的身體運動方式的術語。擰轉、進步、退步、叉步、疾步等。武術專門性術語是指武術自身所表現技擊手法其技術與動作并且是武術專門含有的專門用語。例如,武術手型中的拳、掌、勾,腿法中的蹬、彈、踹、掃等。武術器械中不同器械的運行方式也有所不同概念定位,像刀的術語就有:劈、砍、撩、截、扎、云、按、纏頭、裹腦刀等。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武術術語是通過這些單個技術動作或詞組用文字的形式在武術這個限定條件下服務于武術相關科學的研究。通過具體的形象抽象出相關的表達,在經歷漫長的發展歷程,武術術語與任何一門傳統文化一樣,形成了自己的術語體系。其相關的術語表達被人們所熟知[12]。
在厘清武術諺語、武術俗語、武術術語的相關概念后我們可知,這三者互有交叉,武術俗語是民眾依據實踐總結,武術諺語是總結后官方化的引導用語,武術術語是武術用語專業化的表述。因此,筆者認為,武術俗語應該是武術術語和武術諺語的上位概念,先有武術俗語的經驗積累,諺語是書面化了的俗語升華,而術語是依據相關的諺語表達所標準化的專業用語。而武術諺語和武術術語是武術俗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是說屬于或不屬于的關系,這三者就像是姐妹關系,一個承載著一個向前發展。因為武術在最初的發展是民眾依據經驗對武術的判斷,不論褒貶形成了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訣或是口頭話極強的俗語。這些俗語表達就是武術最初的用語基本范疇。也可以說是這些最初、最質樸、最簡明的話語描述了武術最清晰的面貌。由此,有了武術俗語的相關表達作為基礎,武術諺語的研究日益完善,在對于實踐經驗的總結之上借鑒于武術俗語對于武術的描述更能準確地增加武術諺語的啟發性、通俗性及對整性。而為了不讓武術一條腿走路,武術術語為武術的學術理論上做出了最權威的表述,也為武術的傳播教學做出了規范性的途徑。所以說這三者的關系是依次聯系,依次發展的,由武術俗語為基礎,武術諺語和武術術語是意同形不同分開的兩朵花,并不是說他們由武術俗語衍生就是等同關系,他們只是以武術俗語為依托,使其一條路兩方面發展,并列前行。豐富了武術文化,讓武術的內涵傳統增添了不一樣的色彩。
武術語言已經是武術傳播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武術重要的組中部分,言簡意賅、目的明確、朗朗上口都是武術言語最明顯的特征,更大的是能夠帶給人在武術學習或者在為人處事方面有著極大的引導作用。發展中國武術,傳播武術文化,武術諺語也應該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目前對于武術言語的研究并不多見,如繼續放任不管,將丟失武術言語在武術文化中的體系構建,這樣一來,可能會造成武術言語在發展中的逐漸丟失。因此,對于武術言語的厘清勢在必行,加強武術言語的保障工作,深度開展民間武術諺語、武術俗語、武術術語的挖掘工作,明確武術言語在武術傳播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言傳身教的教學方式在學習中體會,使得學生對武術語言的理解更清晰確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