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明
摘 要:傳統文化燦爛輝煌,能陶冶情操,啟迪心智。在語文教學中加強語言文字教學、研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將傳統文化滲透于語文教學之中,不僅能提高語文素養,更能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關鍵詞:語文;傳統;文化;經典
中國古代文化,是非常燦爛,無比輝煌的。它是世界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在當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同樣具有深遠的影響力。它能振奮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心智,我們需要從傳統文化的土壤中汲取營養,探求人生價值。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在教學中越來越重視學生綜合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不僅能促進學生識字水平的提高,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還能鍛煉其自身的寫作能力。
一、加強語言文字基礎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識字水
我國的漢字是表意文字,漢族的歷史和文化都是通過漢字保存下來的。因此,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中,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漢字的認知,增加他們的漢字知識積累,提高其自身的識字能力。教師在識字教學中,進一步認識形聲字的規律,通過歸納總結來學習中國漢字的由來,如以《‘貝的故事》一文為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利用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展現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從而使學生了解漢字悠久的歷史。教師還可以展示“賺、賠、購、貧、貨”等漢字,這時學生就會普遍感到好奇:為什么它們的偏旁部首都有貝呢?趁此機會,教師可以講道:“貝殼可以隨身攜帶,不容易損壞,于是古人講貝殼當作錢幣使用。所以,用‘貝作偏旁的字大多與錢財有關。”這樣,就增加了學生對漢字構造的認知,促進了他們識字能力的提高。
二、研讀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我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就有許多包含愛國情懷的篇目。因此,教師通過引入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比如教師在教授《將相和》中,用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講述了理解、尊重、寬容、團結的價值取向。我們還可以通過仔細閱讀小學課文中的神話故事,我們會發現其中蘊含大量的民族特征與傳統文化,《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文中的英雄都敢于和看起來難以戰勝的力量作斗爭。教師應引導學生好好學習英雄們的奉獻與不屈精神,接受傳統文化洗禮。教師通過課堂教學有利于學生明白炎黃子孫血脈相連的道理,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認同感。
三、充分利用古詩教學,滲透傳統文化知識
中國是詩的國度、文的國度。我校又是以詩歌背誦為傳統特色,各班組織學生開展“課前三分鐘古詩誦讀”活動,并由各班語文老師和語文科代表負責,指導各班學生閱讀了大量的課內外古詩,并教會了學生如何賞讀古詩文。貫徹落實了課前誦讀,課內賞讀,課外積累、感悟的工作。古詩文誦讀的有效開展,給學生開啟了思想的窗口,拓展了學生感受的空間,讓學生全身心地沐浴在古典文學教育中,道德和情操受到了熏陶。古代詩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古代詩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們欣賞、品味。古詩文是典型的傳統文化,唐詩宋詞最能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品讀古詩,能使學生感受到中華民族語言的精美與豐富,感受到民族文化底蘊的神采之所在。同時,古詩文中蘊含著的強大的人格力量,能陶冶情操,激人奮進,對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發現景色中的美,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課文中有很多寫景文章,從南到北,三山五岳,各領風騷。《廬山的云霧》《桂林山水》《走進麗江》……細細品味,這些文章都有濃郁的文化色彩,師生在鑒賞美文、美句、美景的同時,也要領略文字中包含的民族情與民族史,這樣的學習才是觸動生命與撥動心弦的。
五、倡導課外經典閱讀,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義
在語文學習中,許多學生不但迷上了古詩詞,對民族文化的其他內容也開始感興趣了。在我國的名著寶庫里,蘊涵著一座巨大的知識寶庫,等待我們去探索。我們充分利用課堂資源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不失時機地推薦經典名著,引導學生去讀“四大名著”,讀《三字經》讀《論語》,讀《離騷》……,學生因而認識了為祖國“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位卑未敢忘憂國”的陸游,“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經典名著有助于學生養成“天下為公”的理念;“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意志;“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雅量。我想對祖國經典著作推薦和引用,應該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途徑。
六、利用傳統節日,滲透傳統文化觀念
傳統節日活動也是弘揚民族精神的好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生動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于是,我們可以傳統節日為契機,以語文研究性學習或綜合性學習的形式進行語言實踐。如在春節來臨之際,引導學生查詢和春節相關的一些信息,如春節有哪些別名?春節的來歷是什么?你知道春節有哪些傳統習俗?我們要如何揚棄?在查詢的基礎上整理資料,通過出板報,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等形式進行交流。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如果這些重要的傳統節日讓我們的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計劃地去探究、去實踐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學語文,在營造節日氛圍的過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風情,這樣的文化傳承意義深遠。
我們要以語文教學為載體,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平臺,使同學們真切地體會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輝煌與豐富多彩,增強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培養愛國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