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周武
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要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同于生產效益,它不是取決于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于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效果。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然而有些課創設的問題情境復雜、牽強附會,學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課堂教學流程舒緩有余而緊湊不足,教學效果不高。所以,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一定要考慮到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1.問題要有現實性——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有助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尤其對于小學生,問題必須是身邊的或者能夠想象的,這樣才能真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問題要有思考性——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間。
3.問題要有針對性——緊扣有關的數學學習內容。數學學習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掌握有關的數學知識,并形成數學思考的能力。因而,問題的設計必須要有針對性。一方面,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內容的“數學內涵”及其相互關系,抓住其核心和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注意為學生提供一些數學知識的“原型”問題,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4.問題要有挑戰性——讓學生的思維經受來自問題的挑戰。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的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發揮,促使他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律靈活地處理教材,給學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讓學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使學生享受到成功的樂趣。
5.問題要有趣味性——將問題置于生動有趣的情境中。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可以從生活中的具體事實或有趣現象引出問題;從情節生動的童話和故事情節引出問題;從游戲活動中引出問題;從直觀演示或實際操作引出問題;從數學知識的實際應用引出問題;從新舊知識的矛盾引出問題等,讓學生在生動具體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組織有效的探究活動
探究性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但要在課堂有效的時間與空間里有效地開展探究性學習,教師的組織尤其重要。
1.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起源于新穎的問題、情境或材料,因此,在課堂學習中,教師應盡量為學生營造仿真性的探究情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解決一些相對復雜而靈活的挑戰性問題來學習。
2.靈活采用探究的形式。探究形式通常有學生個人獨立探究、學生臨時以自愿組合的方式共同探究、既定的小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體探究等。課堂上,可根據不同的探究需要,采用一種形式,也可以幾種方式交叉進行,使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充分。
3.熱情地參與學生的探究。教師的參與是對學生莫大的支持與鼓勵,教師的熱情對學生有強烈的感染力,它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和探究熱情,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4.促進學生在探究中的互動與交流。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做的首先是促進學生學習小組內部的交流與互動。其次,教師還應鼓勵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之間進行對話,并為這種交流提供條件。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好全班學生的交流,使全體學生在演示與觀察、表達與傾聽、質疑與爭論、反駁與支持中得到多方面的收獲。
5.寬容與欣賞學生探究的過程和結果。教師要善于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適當的評價,并利用評價來有效地組織探究學習。
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體現了“與人合作”,并與同伴交流思想的過程和結果,不但充分地體現教學的民主,也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是學生取長補短、展現個性的舞臺。
首先,教師要明確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合作的必要。對于那些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就不需安排合作學習。只有那些學生單獨不能解決的、并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之間優勢互補的問題,才是有價值的合作,是為了學生發展的有效合作。
其次,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至少應注意:分工明確,讓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都有事可做,讓人人都成為小組學習的主人;建立機制,強化“學習小組”的集體榮譽感,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從而使組內出現“互動、互助、互勉、互進”的局面;適時引導,合作過程中學生活動相對分散,干擾因素相對增多,教師要成為學習小組的一員,參與學習活動,并通過提示、點撥、引導等形式,保證合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服務。
四、強化練習,促使學生的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練習是鞏固與強化所學知識的重要手段。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動手、動口、動眼、動腦,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多元地進行練習。誘發學生利用舊概念去認識新概念,應用己學習過的公式、定律去解決新的問題等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發展。只要我們重視“練”,課堂中注意讓學生充分“練”,就一定能收到實實在在的效果。
五、及時評價,及時反饋
及時的評價是激發和調動學生創新能力的具體措施之一。回答問題、提出問題等,都先讓學生之間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激情,若同學之間都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再講解。特別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更要認真地評價。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老師再加以引導、解釋,往往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我們要從課堂的有效教學出發,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與環節,才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更加賦有實效性,才能煥發出新課程理念在常態下的小學數學課堂的指導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