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縣白字戲藝術傳承中心 516400)
白字戲的藝人表演藝術和舞臺舞美都是在繼承傳統白字戲與老藝人口傳的基礎上,再從海陸豐的地理環境、民俗風情和海陸豐人民的生活習慣中汲取其他藝術精華,以充實白字戲內容并結合當地漁歌等藝術文化綜合來發展白字戲,白字戲特色唱腔以曲牌聯綴體為主,曲調與正字戲的正音曲相近,有重六調、輕六調、活五調、反線調之分,輔以民歌小調,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腔調特點委婉細膩、甜軟質樸,并有“一人唱,眾人幫”的幫唱形式。表演藝術形式豐富、做工細致傳神、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舊時白字戲班實行“童伶制”培養藝員,演員主要為未成年人。
在白字戲劇種的表演中,以小生和小旦的表演更具特色。小生的表演,傳統白字戲以反映家庭婚姻、倫理的文戲為主,生、旦行是最主要的兩個行當。其中生行以文生最為重要。文生主要扮演飽讀詩書、文質彬彬的青春少年,如《白羅衣》的蘇云、《玉鴛鴦》的歐陽雪、《珍珠記》的高文舉、《崔君瑞休妻》的崔君瑞、《山伯訪友》的山伯、《五女拜壽》的鄒應龍、《乞丐與狀元》的丁文龍。文生表演是舉止斯文優雅、落落大方,唱念清亮雅致,形象俊逸清秀,在臺步、水袖、眼神、扇功等表演程式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臺步:優雅大方、節奏有度,一前一后,一挪一移,均合節律。在表演中身板直立而穩固、雙股夾緊、收腹提氣。白字戲文生最有亮點與精神頭,手拿一把折扇,就可以做出各種優美的動作來體顯人物的情緒、心情變化等等。白字戲在唱念方面比較特殊,傳統的唱腔都是男女同腔同調(一般相當于F調),對已過變聲期的男演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白字戲文生在唱腔上要有一副好嗓子并且要有唱腔技巧。白字戲特別講究咬字吐音、并且準確把握海陸豐方言的音韻,運用丹田來控制氣息,以真、假聲結合來完成唱腔,并且要唱出純正的白字曲傳統的韻味。
白字戲的演出,長時間保留著傳統地舞臺工具:一桌二椅,服裝、頭飾、背景、場景工具都是一成不變的狀況。隨著現代化科技的發展,白字戲的舞臺布景在繼承傳統劇種文化的基礎上,逐漸趨于現代化、科學化。也出現了LED顯示屏、也有動態背景等等。白字戲即保留了自身傳統表演特色,同時,隨著市場的發展、人民群眾的需求,白字戲也在不斷的改革和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并多次倡導,弘揚中華文化,實現中國夢,通過與各大劇種進行藝術文化交流與學習。創新人文交流方式,豐富文化交流內容,提高文化交流水平。戲曲傳統藝術文化的創新,并不是單純為了創新而創新,而是為了使傳統藝術文化與人民群眾貼近、更與當地生活貼近。傳統藝術文化創新的目標為了使藝術文化產品地感染力更上一層樓,更加能夠吸引人民群眾、更加能得到人民群眾地喜愛。
(一)白字戲跟其他劇種一樣,雖然是稀有劇種,也有其固有的形式,這也是其區別于潮劇、粵劇、正字戲、西秦戲等等戲種的一個重要標志。從明初或更早時期自閩南流入海陸豐后吸取當地民間藝術精華,用地方方言——“福佬話”演唱,逐步形成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白字戲,盛行于惠海陸、潮汕和港澳等閩南語系地域,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音樂唱腔為曲牌聯套體,輔以民歌小調,多用“啊咿噯”襯詞拉腔,故俗稱“啊咿噯”。表演藝術形式豐富、做工細致、富有生活氣息;腔調特點委婉、甜軟、細膩,并有幫腔。從白字戲老藝人口耳相授,再加上從藝者不斷摸索、改進、取其精華,到如今,白字戲的劇目已經漸趨穩定和完善,但隨著年代的前進與發展,從中可以看出某此劇目的確束縛了白字戲的進一步發展。單單從白字戲劇目方面看,可以從中找出弊端:
傳統白字戲劇目冗繁,表演單一、唱腔節奏緩慢。年輕人看完后很不耐煩,“看半天了,那個‘“啊咿噯”’還是噯不完”,比如傳統劇目《三元連》的教子,第一場中秦雪梅出場織紡線中的唱段:“機音機響、忙將這錦匹耕成、我想這樣規線、乃是先人所置”。短短這四句就可以唱6、7分鐘?,F在是科技發展的時代、信息時代。白字戲文化藝術的發展與傳承必須是在年輕人人群中站穩,才可以保持其生命力。
白字戲傳統劇目中的一些唱詞,過于單一、過于平淡、而且重復無創意。比如傳統劇目《王雙?!分胁还苁悄囊粋€人物或是哪種劇情,劇中人物一開腔的詞必是:“某某你聽說起,聽我從頭說因依”。傳統劇目都是家庭類的戲,都是生旦對手戲居多,會出現冷場。并而在傳統劇目中不管是《王雙?!贰度洝贰稐钐烀贰贰洞搌Q鳳》等等,劇終通俗用“安排清爐答謝青天”?,F在的戲迷朋友的文化水平不停地提高,對戲的理解、需求都有所變化,對戲劇的內容、情感的要求更加高,所以,白字戲的發展必須要從其他藝術舞臺中吸取其精華來使白字戲的劇目形式更加豐富、充實、精彩,不管是何種藝術形式,其根本本質都是相通,不管低俗還是高雅,都在向人民群眾傳遞一種生活美感與生活縮影。
(二)白字戲演員對舞臺角色的塑造與創新
在白字戲稀有劇種里,舞臺上的藝人對角色的創造就是塑造舞臺上特色或是特有的藝術形象。白字戲藝人要塑造一個深入民心、有代表性的人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白字戲從古至今有一批有代表性的人物:演旦角出名的“葉仔?!比~本南先生,演生角出名的“媽柏生”卓孝智先生,還有“活山伯”“活況仲”的何循禧先生等等)白字戲的演員在臺上表演以及人物的創造是根據藝人自己的文化水平、自身思維、理解能力、悟性以及自身氣質,還有審美觀、愛好、性格差異、生活經歷與體驗等等的不同原因,其塑造出來的效果也就不可一日而語。
白字戲藝人的藝術風格對人物塑造起了很大的作用,藝人的藝術風格來自于:藝人對藝術普遍的規律變化理解,對文化知識的把握,以及藝人自身的人品、道德、文化等等的修養水平。例如《鳳冠夢》這一出戲中縣太令- -吳乙九,這個人物在整場戲中,只有一場戲份,但是通過老藝人邱金約先生的精湛演技,賦予個性鮮明的縣太令展現在舞臺上,就是這場戲把臺下觀眾給帶“活”了。所以說一本好劇本是很重要,,更可以看出優秀藝人的精湛演技、對劇本、人物的內心世界、背景的獨特的理解與自身感悟更重要。
藝人塑造特色舞臺人物需要不斷從生活經驗中積累,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生活體驗、人品修為等各方面的修養。用心研究、體會劇本精神,深刻體會感悟劇中人物的背景環境、生活環境和內心世界、情緒變化、文化水平等等原素,將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展現在舞臺上。例如: 老藝人何循禧先生演繹“梁山伯”,也是在海陸豐中傳聞的“相思”山伯。何循禧先生就把山伯這角色演“活”了。把梁山伯癡呆性格體現在舞臺上。 這些都是來自于對人物的理解、對劇本的研究才能演繹各種經典的人物。
(三)如何創新白字戲劇表演形式呢?其作用就是要給白字戲塑立一個“新形象”,然而“穿新鞋走舊路”也并非是我們的所追求的,如何把一杯“雞尾酒”調得更適合眾人的味口呢,我們從藝者還需要做不斷的努力、不停地嘗試新形式。
傳統劇目都是以劇團本身改編或是移植的,其導演也是限制在傳統戲劇表演程式中,導致自我表現形式喪失,因此也限制了演員與群眾間交流與溝通。因此,由于時代的革新,要培養編、導、演三方面人才,要把選拔和培養白字戲人才放在發展白字戲的首要位置。要創新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各種途徑,設計多種多樣的方式方法,培養一批青年戲劇人才。使得新時代中,戲劇表現形式也逐漸注重視、聽、感等方面的綜合藝術,因此也使演員與觀眾的交流加強了。
傳統文化藝術是需要有更多的觀眾來欣賞,我們即要傳承又要創新。我們白字戲藝術需要贏得更多觀眾來熱愛并助力其傳承發展,所以我們不斷努力,堅持創新。作為從藝者必須不斷努力,大膽嘗試,以培養更多白字戲票友為己任,用科學創新的方式去實踐創新推動傳統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