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師范大學傳媒與影視學院 221000)
我們要討論紀錄片的生產,就避不開紀錄片的生產方式和創作內容,而在新媒體技術的背景下,紀錄片的創作又會有哪些方面的不同呢?
1.紀錄片創作更加體系化
媒介融合使得紀錄片的創作不再局限于固定團隊的創作,而是通過項目招標的形式,讓更多有想法的創作者參與到其中,使得紀錄片產業的活力不斷增強,形成“制播分離”的局面。傳統媒體雖然在專業性和制作規模上占優勢,但是紀錄片的生產在體制機制和傳播途徑上有所限制。傳統媒體也在不斷尋找突破瓶頸的方式,除了與自身的網絡媒體共同建設新媒體渠道,也不斷與其它新媒體尋求合作。
2.微紀錄片成為熱門創作形式
微紀錄片因其傳播的快捷性和觀看時間的碎片化,使得它的傳播速度和范圍都有很大的提升,成為目前媒體和紀錄片團隊熱衷創作的紀錄片類型,它雖篇幅較短、時長不長,但是能夠以小見大。12018年在朋友圈引起大規模轉發的微紀錄片《中國一分鐘》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在傳統媒體的時代,紀錄片的生產主體通常是主流媒體,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技術的普及使得拍攝工具也不僅僅限于專業的影視設備,更多的生產主體參與到紀錄片的生產創作中來,微紀錄片在微信、微博等多個渠道都能夠更加快捷地傳播,成為新媒體技術背景下紀錄片創作的新形式。
紀錄片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多以大制作、高質量的形式呈現在電視熒屏上,不少是政府出資拍攝的、反映主流價值觀的紀錄片,也有不少重大題材的歷史紀錄片或是文獻紀錄片,而這一類的紀錄片的受眾群和傳播范圍都不廣泛。融媒體時代,更多獨立團隊創作紀錄片,也有不少投放在院線,市場化趨勢明顯增強,他們在創作過程中更加注重受眾的觀看偏好和傳播效果。
從近幾年做的較為成功的紀錄片來看,《舌尖上的中國》、《二十二》等,都是在題材和呈現方式上貼近觀眾的審美趣味,關注受眾的觀看需求,并且更注重市場化和營銷手段,在創作的同時在社交媒體上宣傳造勢,形成未播先火的形勢,為后期的傳播打下基礎。
在快節奏的生活狀態下,幾乎鮮少有人能夠真正靜下心來看一部單純是介紹或紀實性質的紀錄片。一般來說,紀錄片的故事性更容易吸引觀眾。紀錄片是一種運用多種影視手段達到真實的敘事藝術,故事化并不會違背它的真實性,反而會增加紀錄片的可視性,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今人們的觀看習慣。
首先,要注重紀錄片的敘事結構。紀錄片絕不僅僅是將素材簡單的拼接而成,它的結構方式和敘事手段是紀錄片的靈魂所在,它賦予了紀錄片主旨和意義。不同的結構方式和敘事方法會表達出完全不同的主題。這在剪輯的過程中也表現得非常重要,敘事結構框架會成為剪輯的模板。
其次,適當設置懸念。懸念設置是紀錄片故事化的重要手段,通過懸念使受眾時刻保持注意力。記錄片《急診室故事》將鏡頭對準急診室里的醫生,將他們出診的過程記錄下來,每一次記錄他們的出診都是與死神賽跑,都是一個大的懸念,病人在搶救過程中都是命懸一線,觀眾也不知道搶救的結果如何,直到搶救結束,懸念才被解開。
最后,有情節沖突點。很多紀錄片雖制作精良,但在敘事的過程中不注重情節的起伏,導致敘事過程中如白開水一般平淡。情節沖突點的營造是紀錄片的看點之一,比如《生門》中產婦夏錦菊在手術臺上心跳驟停兩次伴隨大出血,手術室內醫護人員驚心動魄地搶救,手術室外親屬卻笑容滿面地準備迎接新生命。紀錄片的導演細致地刻畫了手術進行中的每一個細節,通過手術室內外的氣氛對比營造情節的沖突,極具戲劇性。
媒介融合無疑是紀錄片發展傳播的好機會,打破了很多政策和渠道上的壁壘,給紀錄片的媒介生態環境、傳播渠道和受眾參與等方面都帶來了不少的改善。以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為支撐是媒介融合的重要特點,技術在媒介融合中發揮著引領、支撐、保障的作用,沒有技術,媒介融合無從談起。當然,體制機制的革新是保障技術進步的基礎。
《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互聯網視頻點擊活躍的紀錄片共計2631部;紀錄片全網視頻總點擊量為12928.6億次,紀錄片總點擊量為90.5億次,占比0.70%。其中,騰訊、愛奇藝、優酷土豆的紀錄片視頻點擊量占比分別為37.8%、32.8%、20.4%。可以看到,近年來我國的電視網絡頻道上的紀錄片無論是數量上還是點擊量、討論量都處于比較繁榮的狀態。
1.電視紀錄片的生態環境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電視紀錄片的市場受到沖擊,雖然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實行“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的規定,但是由于紀錄片數量較少加之版權的緣故,電視紀錄片的整體生態環境還是比較艱難的,尤其是受到網絡媒體的沖擊,電視紀錄片收看率有所下降。
2.網絡紀錄片的生態環境
起初,由于投資創作紀錄片的成本較大,但是對于視頻網站來說產生的收益甚微,而購買紀錄片播放版權的價格非常低。視頻網站往往不會直接出資自制紀錄片,而是選擇購買版權的形式,因此在視頻網站上播放的紀錄片基本都是與電視紀錄片同步的內容。
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和紀錄片市場的逐漸豐富,我們可以看到,不光是視頻網站購買電視紀錄片的版權,網絡媒體也開始逐漸開辟自己的紀錄片頻道品牌,甚至反向輸送到電視媒體上播放。視頻網站通過與獨立紀錄片導演的合作來形成自己的紀錄片資源,它給獨立紀錄片導演提供平臺。因此,網絡紀錄片的生態環境相較于電視紀錄片的生態環境來說還是比較好的。
紀錄片一般制作周期長、規模大、投入高,但收視率不高。因此,紀錄片很難擺脫資金雄厚的官方媒體和主流媒體的控制,資金的短缺往往會形成低投入——低質量——低收視的惡性循環。注意力經濟的時代,渠道是勾連傳播主體和受眾的重要紐帶。因此,傳播渠道一直以往是爭奪的焦點。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紀錄片在傳播過程中如果加入網絡版權的出售,利用好新媒體渠道,會在很大程度上減少資金回籠的風險,提高投資人的積極性,有助于促進紀錄片市場的發展。從推廣上來看,微信、微博成為主要的營銷渠道。除了制作團隊的宣發,還可以通過明星、名人、或是網友轉發形成良好的口碑營銷。
紀錄片的受眾定位需要與時俱進,根據CCTV-9受眾的調查顯示,紀錄片頻道的主要受眾是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消費能力的中高端人群。2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和記錄片題材的多樣化,紀錄片的受眾群體有所增加。媒介融合為受眾參與到紀錄片創作傳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受眾在紀錄片的創作、播出、反饋過程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
首先,在記錄片的構思階段,紀錄片的創作者會通過網絡征詢觀眾的意見,或者通過受眾調查的方式來確立紀錄片的題材和主題,以期播出階段能夠在市場上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其次,在紀錄片的創作階段,紀錄片可以通過預告的形式檢測受眾反饋,及時調整拍攝計劃和拍攝重心。在紀錄片播出結束后,受眾可能會對紀錄片中涉及的部分人與事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留給紀錄片創作團隊的就是很好的機會,他們可以在播出之后再次制作微紀錄片,記錄受眾關注的人與事的現狀,不僅滿足受眾的需求,也使紀錄片內容更加圓滿。
最后,在紀錄片的傳播階段,除了大眾傳播媒介之外,人際傳播也成為現如今較為普遍的傳播方式,紀錄片借助受眾社交網絡自媒體的口碑營銷也成為紀錄片傳播的新形式。
我國直到2010年10月才誕生了第一個專門針對紀錄片產業的政策,即國家廣電總局出臺的《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制度的和政策的乏力使得紀錄片的發展遠遠滯后于其他影視種類。2014年,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電視上星綜合頻道每天至少播出30分鐘國產紀錄片”的規定,紀錄片市場被全盤激活。
雖然有政策的支持,但是我國紀錄片的發展仍然處于較為緩慢的狀態,原因有三:一是我國紀錄片的數量雖多但同質化現象嚴重;二是由于我國的紀錄片的資本市場比較冷清,紀錄片的資金籌措比較困難;三是紀錄片團隊不注重對于紀錄片的推廣宣傳,推動紀錄片產業的市場化進程是當前一項艱巨的要務。因此,不得不說媒介融合技術的發展,是激發紀錄片市場活力的重大機遇。
技術雖是擴大紀錄片傳播渠道的手段,但并非是決定紀錄片成敗的關鍵。不論到什么樣的技術時代,紀錄片的內容永遠是決定它成敗的關鍵因素。不少人認為只要做好到了媒介融合就能夠讓紀錄片取得成功,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紀錄片要避免同質化現象。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網絡視頻用戶是通過搜索引擎尋找資源,各個網絡視頻網站或客戶端之間往往存在較高的用戶重合度,足以說明網站整體的忠誠度較低,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視頻網站的同質化現象嚴重。3相較于傳統媒體而言,融媒體背景下的紀錄片傳播更加便捷,資源的集中度也大大增加。在不同渠道收看到的紀錄片大同小異,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冗雜浪費,讓觀眾產生審美疲勞。版權保護使得網絡視頻網站重新洗牌,版權和內容將是未來視頻網站爭奪的高地,也能夠對紀錄片的同質化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其次,紀錄片應該關注現實。不論是什么形式的創作,總是要強調“主題先行”,紀錄片的創作也是一樣的。觀眾觀看紀錄片是希望能夠汲取到營養,能夠獲得感興趣的內容或者學習到一定的知識。關注社會現實的題材更容易引發受眾的關注,能夠在社交媒體形成人際傳播,也更能夠引發全社會的關注。
最后,紀錄片應該具有民族性。媒介融合使得紀錄片的傳播范圍大大擴張,甚至走出國門。在紀錄片走向世界的同時,我們不僅僅要關注它的世界性,更要保持它的民族性,讓它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窗口,除了關于中國文化題材的紀錄片,也要重視反映百姓生活題材的紀錄片,這一類紀錄片不僅符合國內觀眾的品味,也能夠讓國外的觀眾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
建設紀錄片的融媒體中心能夠有效地解決紀錄片的媒介融合程度低、市場活力不足、內容同質化嚴重等問題。當前有不少媒體已經在做紀錄片融媒體中心的嘗試,中國紀錄片網是較為成功的一個案例,它是國家級紀錄片新媒體綜合性產業運營平臺,整合了紀錄片行業的人才和資訊,不論是對紀錄片的創作還是傳播,都做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紀錄片的創作團隊能夠通過這個平臺籌集資金、招募人才、共享資源等。
建設紀錄片的融媒體中心給業內人士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讓有好想法的創作者能夠快速組建創作團隊,也能夠有更開放的平臺讓多方參與紀錄片的創作,如果每個媒體都能有自己的紀錄片融媒體中心并讓多方人士參與進來,參與紀錄片的創作,讓平臺上的資源共享,紀錄片的創作數量和質量都將會得到大幅提升。
媒介融合使得媒體生態環境重構,傳統媒介內部的組織結構、內容生產與商業模式包括媒介外部的政策、技術、市場都發生改變,推動紀錄片產業發展的具體思路,也需要在實踐過程中時時調整。紀錄片本身也應該積極探索新的形式,以更好適應、更加符合融媒體傳播的特征。媒介融合帶給紀錄片的是準確的市場反饋和明晰的產品定位。找準受眾群,讓制作團隊能夠創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紀錄片是目前增強紀錄片市場活力的一個重要舉措。媒介融合技術為紀錄片提供了更多樣的創作手段、更廣泛的傳播渠道。但是也要辯證地看待兩者的關系,讓技術為藝術作品創造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注釋:
1.史哲宇.《互聯網時代的紀錄片新樣式——微紀錄片研究》.人民網傳媒頻道,2014年10月27日.
2.喬堃.談論紀錄片時,首先應談論生活——受眾定位的變化與紀錄片的功能性價值[J]. 視聽界, 2017: 24-27.
3.吳碧. 我國紀錄片網絡傳播研究[D].中南大學, 20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