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大學松田學院 510000)
隨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文化傳承越來越重視,也對此下達了一些的文化傳承的文件,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文化傳承中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嶺南文化作為一個具備特色的傳統文化,其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因此,在高校的教學中要注重嶺南文化如何更好地進行傳播就顯得尤為重要,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場所,除了要具備使傳統文化得到傳承的使命和責任,還要在教學中將嶺南文化劃入到教學計劃中來,將傳統文化在高校學生中的得到傳承,實現高校教學的目的。
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嶺南文化的前身是由本土的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演變而來,隨著時代的改變,嶺南文化在發展中也不斷地融入了外來的先進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嶺南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孕育了很多偉人,比如民國的開國大總統孫中山就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具備這種豐富的文化底蘊,給嶺南人的生活處處帶來了生機,也使得嶺南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這是傳統嶺南文化帶來的好處,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文化是人們賴以生活的精神所在,這種精神可以讓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變得強大,因此想要中國在世界上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就必須注重傳承自身的文化。
嶺南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本來就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本身就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用來教學顯得得天獨厚。首先嶺南豐富的文化底蘊蘊藏著嶺南人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這種精神用到高校教學中也非常實用。在對高校學生進行教學時,可以通過介紹嶺南人的生活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嶺南人勤勞務實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在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文化素質。其次就是學習嶺南人的為人處世特點。嶺南人做事低調、有敢于拼搏的精神,這種特點可以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最后則是嶺南文化本身具備的藝術價值。嶺南的文化瑰寶有嶺南的建筑,嶺南的音樂和繪畫,就是這些獨具嶺南特色的藝術產物可以給人們帶來一種美的享受,這對于學生審美觀念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所以可以看出,嶺南文化淵遠流長,在高校教育中加入嶺南文化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提升高校學生的文化素質。
嶺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展歷史比較悠久,但其文化是建立在地域文化的基礎上,一直不被其他傳統文化所重視。隨著改革開放,嶺南地區的經濟得到飛速發展,才結束了這種情況被歧視的狀況,嶺南文化也越來越備受重視。目前,隨著網絡信息的快速傳播,給高校的文化傳承教學帶來了許多困難。在高校的文化傳播中,校內學生因為自小生活中就缺乏對地區文化的了解,對本土的文化產生輕視甚至遺忘的大有人在,而且高校之中的文化本來就多種多樣,學生受西方外來的文化影響也比較深刻,這個時候由于高校學生本身對文化的辨識度不高,很容易陷入眾多文化的氛圍之中,更無暇于了解本土的嶺南文化,更談不上傳承。有些高校嘗試在教學任務中融入嶺南文化進行教學,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但這些活動大多數比較耗費時間和金錢,因此也導致地域文化受不到大多數高校的重視,且高校對于文化傳承沒有指定科學可行的方案。高校作為學生學習重要的場所,本身就具備教育的責任,如何在教學中讓嶺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校作為文化傳承的主要場所,首先要重視文化傳承的教學思想。一所合格的高校,肯定有著科學完善的教學思想作為引導。這種引導時來自于高校的歷史,高校的建立離不開孕育它的土地,與時俱來就具備豐富的文化底蘊。高校想要更好的發展,就必須站在本地文化的基礎上,重視傳承本土文化的教學思想。除此之外,高校領導也要有開拓的眼界和胸懷,才能將教學思想貫穿到整個校園,從而培養高校教育者的文化素養。高校只有在教學中重視本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才能讓高校不斷前進,成為真正具備嶺南特色的教學之地。當高校樹立起了教學思想之后,就如同一個人有了目標,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就一定能實現自身的夢想,接下來就是如何實施的問題了。只有掌握學校的重點教學思想,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學方案,將教學思想貫穿到整個學校之中,定期對教育者進行相關培訓,才能保證在教學中達到文化傳承的效果。
在高校教學中,制定科學的嶺南文化課程體系,可以讓教學目標順利的完成。高校在制定課程體系時,要考慮到很多因素的相互影響,比如高校的現狀、本地的人文情況,最主要的因人施教,當代的學生的學習特點也要考慮進來,以此為參考才能建立起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在課程制定的過程中,考慮到嶺南文化的課程特色,本身就是融入了本土的風情和建筑景點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依據,因此在制定時要把握文化的精髓所在,找到展現出深厚文化的資源,并與高校的特點相結合,才能編寫出符合現代高校文化傳承的課程體系,讓高校學生真正感受到嶺南文化課程帶來的好處,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可以真實地了解到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今,在高校教學中,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熱愛本土的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素養,從而使嶺南文化得到傳承。從文化傳承為中心思想建立的課程體系是多元化的,廣東的一些高校率先實行了這個以嶺南文化為主導的課程體系,邀請了一系列的文化專家和教授講授嶺南文化的核心思想,規定了具體的課程體系。這些敢為人先的高校在高校自身的特點上融入科學的課程體系,致力于弘揚嶺南獨特的文化精髓,以培養高素質現代人為教學目的,這些高校獨自自主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使得嶺南文化在高校中得到了良好的傳承。
(1)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體驗教育活動
一項實驗證明,人們在實踐操作中獲得的知識往往會更加深刻,對事物的認知也更加深入。定期的舉辦校園活動可以使在校學生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也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全新的體驗方式,即內心的感受和在活動中的行為感受。行為感受是參與到活動中,設身處地自身感受到活動帶來的全新體驗,這種方式是學生學習中比較容易接受知識的一種方式。而內心感受則是建立在行為感受的基礎之上得到的,是學生參與活動過后,活動給學生的內心引起的波瀾,自身素質得到進化的一種內心情感上的體驗。這兩種感受缺一不可,特別是對學生的文化發展具有很好的效果。對于學校來言,就是如何策劃好文化教學活動,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在參與實踐的過程中真確的感受到嶺南文化的真諦,從而引發內心對文化崇仰的內心情感。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如何看待一個民族乃至國家是否強盛,從其是否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就能一眼看出,因此要重視國人文化的傳承,讓民族文化得到發揚光大,而這個重任就交給高校來完成。高校肩上的任務是重之又重,如何更好地完成教學目的就顯得尤為關鍵,因此高校應從舉辦教學活動方面入手,深入發掘當地具備特色的教學文化來源,結合這些特色資源專門設立專門的活動實踐中心,并時刻保持著和本地文化單位之間的相互聯系,共同制定行之可行的特色文化體驗活動,讓學生們踴躍參與報名體驗。由文化單位和高校聯手舉辦的文化活動,可以弘揚和傳播本土特色的文化色彩,也能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感受到文化深厚的底蘊。除此之外,高校還可以結合一點特色的文化,將本地的民俗文化納入到文化活動中來,比如民間的剪紙、陶藝等等傳統工藝,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各類嶺南工藝的制作,并組織學生對嶺南獨具特色的建筑進行考察,在學生考察的途中,教師負責給學生講解傳統建筑的特色,讓學生感受到建筑文化。通過舉辦一系列的校內外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對文化的好感和積極性,從未更加愿意參加文化活動,也能在活動中逐漸領悟到文化所帶來的的魅力。
(2)嶺南文化與科技相結合
中華的文明,離不開偉大的發明。追溯到古代,古人發明了文字和紙,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揚,這都仰仗與發明的功勞,在近代,電視機的到來也給人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而現代網絡的來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這也是科技帶來的好處。互聯網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在嶺南文化的傳承中可以利用網絡的便利,利用網路快速的傳播性,將嶺南文化和科技相結合,順應時代的發展,用全新的包裝特色將傳統文化包裝起來,將嶺南文化發揚光大,讓嶺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繼承,使學生更易接受和喜愛。
原先的傳播方式過于單一,缺乏時效性,不適合當代的傳播特點,因此,可以利用現代先進的科技手段,打造出完整的文化傳播教育平臺,利用互聯網的優越性,將傳統的文化資源進行整合,不再局限于地域的限制,將全新的教學文化傳播方式應用到現有的教學體系中,將科技和文化相互結合,推動教學的發展和進步,使學生感受到全新的教學體系,用一種全新的方式感受到整個嶺南地區的文化魅力。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是優秀美好的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現。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換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國家領導人曾經在十九大會議上多次提出,一個國家想要更加強大,就必須要要深厚的文化作為基礎。文化自信來源于歷史深處,要先有了文化自覺的意識,才可能實現行動的自覺,進而實現文化的自信。
嶺南的文化從原先的農業文化和海洋文化一步步走到今天不容易,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很多歲月和風雨,而文化的傳承則離不開教育的重要性,高校的教學使得嶺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可是我們也要正視高校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要深刻的了解到教學的場所不能只局限與校園之中,要跨出校園這個圈子,找到正確的教學方式,讓文化的傳承得到更多組織和國家的支持,當然最主要的也離不開家庭因素的影響,更需要當地文史文物專家、政府部門、文化部門等多方的通力合作,只有眾多的組織機構把勁往一處使,才能為文化傳承教程開辟一條新的道路,讓嶺南文化的個性和活力充分顯現出來,才能真正達到教學的根本所在,完成教學的任務,從而讓嶺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實現中國的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