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533000)
音樂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它歸于聽覺藝術的范疇之中。歌唱則是音樂藝術中的聲樂藝術,它是指個人通過專業的發聲技能訓練后,發聲器官所進行的技巧性振動而產生音樂性聲音的過程,它用于藝術的表達,歌唱產生的音樂稱之為聲樂。在聲樂教學課堂中,教師教授學生進行聲樂演唱時,為了達到更加完美的藝術效果,教師也要讓學生懂得舞臺表演在聲樂演唱中的意義是什么,以及舞臺表演的具體實踐有哪些。
對于聲樂演唱者而言,除了歌唱技巧和咬字吐字之外,演唱者的形體、手勢、面部表情也是聲樂教學舞臺表演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那么擁有高貴良好的舞臺形象和舞臺氣質以及優雅端莊的舞臺舉止,則是每一位聲樂演員都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當聲樂演員走到舞臺上的時候,首先征服觀眾的便是演員優雅的姿態與氣質。在聲樂演員美妙的歌聲震驚全場的同時,聲樂演員舉手投足之間的優雅氣度,更是可以進一步表達出美妙的音樂所蘊藏的豐富情感,并且這種氣度也能夠很好的引起觀眾與聲樂演唱者之間的共鳴。
聲樂課堂上,聲樂的演唱技巧是最難的一個部分,它包括:聲樂的吸氣和呼氣,吸氣要像聞花香那樣深深吸入氣體,然后短暫的一憋氣,此時體會腰部周圍的擴張感。呼氣是利用橫膈膜的力量把腰圈擴張的感覺一直保持住,呼氣的時候過程要均勻、舒緩。聲樂的發聲共鳴,歌唱時主要的共鳴腔體有胸腔、咽喉、鼻腔及頭腔,聲音要好聽,必須在唱高、中、低音時都有部分胸腔以上的共鳴位置——即“高位置”。演唱低音的時候主要是以胸腔共鳴為主,唱到到中音、高音之后,高位置共鳴腔的比例要逐漸加大,以鼻腔、頭腔共鳴為主。要獲得聲音的高位置,就要放松喉頭,下巴回收,歌唱的時候這兩個部分都是松弛的狀態,這樣才可以使之氣息通暢,然軟腭立起來,同時保持提笑肌的微笑的狀態,使聲音能通向鼻腔。如此,才能在演唱時發出美妙、圓潤、明亮且有力量感的聲音。
聲樂演唱中的咬字吐字,主要體現在歌詞的咬字、吐字、語氣、語調、語感的表現,這些都與朗誦有共同的藝術規律。在聲樂課堂上,教師在訓練學生對于歌詞的咬字吐字時,要注重學生咬字吐字“前鼻音、后鼻音、平舌、卷舌”等的規范性,同時讓學生理解歌詞的深意,并且讓學生懂得分析歌詞之間、語句之間的關系和重音,強調學生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感的深切恰當等等的藝術處理。教師在訓練學生朗誦歌詞時,讓學生懂得正確的將歌詞朗誦的輕重關系、力度變化、節奏快慢準確地運用到聲樂演唱中,這樣一來學生在舞臺上進行表演或者考試的時候,才能更好地把歌曲的意思清晰地傳達給觀眾。
聲樂演唱的形體,主要是以芭蕾為基礎,通過舒展而優美的舞蹈基礎動作的練習,然后結合古典舞、身韻、民族民間舞蹈進行綜合訓練,它可以塑造人們優美的體態,培養高雅的氣質,糾正生活中不正確的姿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溫可錚先生曾經說過,“歌唱的時候要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站立”。也就是說,教師在聲樂課堂上要讓學生運用像芭蕾舞演員那樣的站姿來保持“拎起來”的演唱狀態,身體要保持直立,后脖子向后收,整個身體有一種向上長高的感覺,這樣在學生在練聲或者演唱聲樂作品的時候才能夠使自己的共鳴更加通暢、氣息和聲音的高位置更加穩定。
手勢,是指人類表情達意的一種手段,在體態語言中,手勢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的一種“無聲的語言”,它不僅能夠幫助演唱者進行情感表達、渲染氣勢,而且能夠為演唱者的形體創造形象。在聲樂表演中,常用的手勢有“引、定、開、合、托、錯”這幾種,每種手勢均可以表達一種或者幾種情緒。例如“引”,是指手腕和肘部關節適當地微微彎曲并向上向外伸出,表達一種意境開闊的狀態;“定”,是指手勢立而穩,表達一種堅決堅定的情緒狀態;“開”,是指兩條胳膊微微地彎曲并且向外展開,表達一種情緒昂揚熱烈的狀態;“合”,是指兩個手的手勢向內收攏,表達一種沉思或者內心訴求的狀態;“托”,是指單手或者雙手捧托著放在胸前,表達一種奉獻感恩的狀態;“錯”,是指兩個手相互錯開,表達一種堅決果敢的狀態。在聲樂課堂上,教師要時刻觀察學生手勢的運用是否自然順暢,由于手勢的動作在表達情緒和相互連接的時候都是動態的,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在演唱時注意手指、手腕、手臂要根據情感表達的內容而流暢地相互轉換著使用,讓學生懂得根據所演唱的作品的內容和意境來使用這幾個手勢。
所謂面部表情,是指通過眼部肌肉、顏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變化來表現各種情緒狀態,它是一種十分重要的非語言交往手段,是一種以感情體驗為基礎的情緒動作。在聲樂演唱中,演唱者可以通過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繪而更加生動地展現出人物的情緒狀態和精神風貌。面部表情包括“喜、怒、哀、怕、羞、恨、愁、狠、呆、思、盼、蔑”等等。面部的眉毛、眼神、嘴部肌肉、臉部肌肉都是表達感情的工具。例如,眉毛的“皺眉”可以表示苦悶、傷心、憤怒、堅定等情緒;眉毛的“撐開”可以表示喜悅、亢奮等情緒。眼神是聲樂演唱中面部表情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演唱者內心世界最深切的表達,眼神的表現方式包括:轉眼、掃眼、環動、定神、放神、遠望、近看”。眼神的運用是隨歌曲和人物的感情而變化的,所以在聲樂教學中訓練眼神時要讓學生做到“心中有物,眼中才能有神”,這樣一來學生在演唱時表情才會生動。嘴部肌肉的“張、合、翹、癟、閉”等動作所表現的都是不同的情緒;臉部肌肉緊、松、提等在表現不同情緒時會出現不同的配合,從而表現不同的心理狀態??偠灾?,面部表情的運用需要根據歌曲內容、劇情和人物情緒而定。有一句話是“心通眼,眼通嘴,嘴帶臉,臉心合一”,所以,在聲樂課堂上,教師在要求學生了解作品內容和背景的情況下,還得要求學生用心感受人物情緒并體會歌曲的意境,訓練學生用眼神、表情等將歌曲的意境、劇情、人物的內心感受、情緒變化等描述出來。面部表情的合理運用,能夠感染觀眾,帶領觀眾進入想象、產生共鳴,使整個聲樂表演更加震撼人心。
聲樂課堂中,舞臺表演的實踐訓練提高了學生在聲樂演唱時的整體技能,同時也提高了教師聲樂課的教學水平。聲樂教學課本身就是實踐教學和課堂教學的綜合體,兩者只有相輔相成,才能使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的解決,從而使聲樂教學的效果得到更進一步的提升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