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燃 (河南師范大學 453007)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該意見指出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機構應充分發揮其在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作用。楊源在《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強調:“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博物館教育參與保護應當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重要方式。并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性博物館也在積極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的形式和內容。以常州博物館為例,開發出了一些列具有影響的教育活動,例如:加入非遺元素的“指尖上的敦煌”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宣傳活動。北京第六十五中還與武強年畫博物館聯手開展了館校共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強木版年畫傳習活動。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博物館教育的傳承合二為一。習近平總書記于二零一七年在廣西考察工作時強調:“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大學。要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國家政策的積極支持,人們對博物館教育職能的深入挖掘,博物館和教育逐漸融會貫通,彰顯出綜合素質人才培養的特點。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2018年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上強調要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讓文物“活”起來。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與設備、設備與設備、人與人的聯系日益密切。許多博物館通過網絡技術建立了數字博物館,提供多元視角,令人眼前一亮。以蘇州博物館為例,蘇州博物館推出了一種獨特的體驗系統——AR博物館智慧教育系統。通過對博物館信息進行系統化整合,使得觀眾在文物面前獲得3D互動、語音講解等服務。通過“云觀博”APP實現展品的全方位講解,為學生課下學習博物館知識提供了便利。蘇州博物館數字化的博物館教育智慧應用,是國內博物館在教育方面的創新探索。
以上優秀案例是通過博物館教育功能促進了城市化教育,提升城市化教育水平,豐富大眾的知識修養,同時加強全社會的文化認同意識,推動城市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城市文化的軟實力。具有地域特色的博物館,改善了城市“千城一面”的情況,打造城市文化軟名片,為城市教育的發展做到了先行示范。
在學校課程中,將參觀博物館納入必修的課程,并且保證課程有效進行及時間。必修課程,作為與“選修課程”相對的概念,是指學生本階段學習過程中必須修習的課程。將參觀博物館納入必修課程,能夠加強教師、學生、家長對于博物館教育價值的重視程度,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界對于博物館教學的研究。
開展博物館教育主題課程,需要校內校外的大力支持。其中,學校的支持是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的重要一環。校方應當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帶動教師參與博物館課題研究之中,包括提供一定課題經費,推動教師采風挖掘資源等。同時學校積極與博物館相關人員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使博物館一方可以隨時為學生及時講解和分析,雙方雙向合作發展,有利于促進博物館教育的可行性實施。
以長沙市實驗中學合作的子課題為例,館校雙方共同協商,以《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歷史(Ⅱ)》為依據,結合《歷史課本·必修2》中第二課《古代手工業的進步》的課程為具體課程研究對象,進行了館校合作課程實施。其中,學校教育合作團隊聽取博物館人員建議,選取了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出土絲織品、商周青銅器等藏品,將相關實物資料等融入了教學過程中,結合課堂教學和博物館實地參觀的活動形式,完成了博物館教學的實踐。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之中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現場體驗角度對以制瓷、紡織為代表的古代手工業的狀況直觀形象的學習。
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融合過程之中,對教師的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利用博物館的教育資源,實現最優課堂,美術教師要不斷充實自我,參加培訓活動。美國博物館為了更好使教師在博物館教育中發揮“指引者”的作用,為教師提供了專業的培訓和研修機會。在我國,雖然針對教師的培訓有所涉及,但是針對博物館教育開展的教師培訓缺乏系統性。因此對于教師更好的完成博物館教育課程的目標,國內應當積極吸收優秀博物館教育國家的優點,對教師進行相關的主題培訓。針對此可以采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派遣美術教師走訪長沙、北京、上海等地參加培訓,邀請全國各地專家來校為教師作以現場指導。不斷強化學校和教師的課程意識,開發校本課程的技術和能力。使得教師作為利用資源的引導者,做到切實了解地方博物館特色,提升教師的綜合素養,不斷充實美術教學過程。
教師要注重博物院教育中的課程前、課程中和課程評價三個階段時期的目標和計劃,和講解員密切配合好,要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思考設計博物館教育單元課程。圍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選擇教學內容,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具有鮮明特征的文物教學。在進行相關的教學設計時,聯系博物館的相關人員規劃注意事項,在近距離接觸文物的過程中,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收獲,從德育角度實現育人效果。在課程之后搜集相關圖片資料,以供課下學生深入學習準備。同時要重視評價的反饋工作,將信息傳遞給博物館,以備提高博物館教育質量做好儲備信息工作。
“互聯網+博物館教育”大背景下,移動終端教育應用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通過互聯網技術了解博物館知識。從建構主義層次講,前置知識和結束拓展部分對于學生更好地吸收知識具有獨特的功效。因此為了促使課堂的優質效果,需要家長配合,通過網絡快捷通訊做好博物館課程內容預習和拓展環節。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館推出的“每日故宮”軟件,西安半坡博物館通過在線平臺來發布有關半坡文化的資源信息及相關文化的活動,教師可對此信息進行整合,傳遞給學生家長,讓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工作。同時課后通過編寫美篇匯集學生課程照片,以及學生對于博物館收獲與體驗形成文章,以備后期課程的逐漸完善和一手資料儲備。新媒體的技術的興起,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提高館校合作的教學質量,提供高效率的信息傳遞,使博物館教育更加適用于學生的日常生活。
館校合作是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體現,是資源與資源的結合,更是互動體驗的教學方式與傳統教學方式的結合。對于基礎教育將博物館作為文化資源納入校本課程開發體系,需要國家、校方、博物館機構、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提高對于博物館教育資源建設的前沿性,國家需要發揮好重視博物館課程進入基礎教育課程的總抓手;學校要秉持積極鼓勵教師開發校本課堂的態度;教師要提高綜合素養做好教學課程設計,做好核心組織實施工作;家長要配合教師,監督學生做好預習工作。從而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和探索能力、提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