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仕嬋 (貴州民族大學 550025)
中、韓兩國因地理位置相鄰,從很早便開始互通往來,互學語言。學界認為,我國韓語學習最早可追溯到宋代;1892年,袁世凱在漢城建韓國語學堂,招收中國留學生,教授韓語,培養翻譯人才;1946年,南京東方語文專科學校開辦韓語專業,我國高等院校正式開始教授韓語;1992年中韓建交至今,據不完全統計,我國開設韓語本科專業的高校已有70余所。
近年來,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政策的不斷推進以及韓流文化的影響,中、韓兩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正日益加深,韓語教育在我國也不斷深化,除設立韓語本科專業外,很多高校更是把韓語作為英語專業的二外選修課程,納入培養計劃,力求以二外韓語學習為切點,使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水平的同時增強綜合競爭能力,真正做到緊跟社會需求,培養“多語型”、“復合型”人才。
韓語教育在我國高校正逐漸普及開來,但在發展速度和推進程度上仍存在著南北差異,相較北方地區,南方地區特別是西南地區設有韓語專業的高校相對較少,開辦二外韓語課程的更是鳳毛菱角。以貴州為例,在29所本科院校中只有貴州民族大學等為數不多的幾所院校開設有二外韓語課程。
相對于日語等老牌二外課程,二外韓語課程的辦學時間較短,資源配置滯后,師資力量不足,課程整體缺乏系統規劃。因此,二外韓語課程無論是在課程設計、教材使用還是在教學方法等方面都還不夠完善。這樣的二外韓語課程顯然以遠遠不能滿足學生考研、求職、留學等各方面的需求,因此,二外韓語課程教改勢在必行,一門更為精優的二外韓語課程,不僅滿足學生對韓語深度學習與靈活使用的實際愿望,更能對口社會需求,真正做到培養“多語型”“復合型”人才。
由于二外韓語課程的課程性質,很多高校在師資配備上并不充足。有的學校往往只配備一名韓語教師,有的甚至沒有專職韓語教師,由外聘教師或研究生承擔二外韓語課程的教學任務;另外,教師在教學水平上也存在著參差不齊的情況,很多教師對二外韓語課程結構缺乏整體認識,在知識點的講解上會重難點不明確,分析不夠透徹,很多教師上課時往往會帶有側重點,偏向于講解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所熟悉的領域,不能從課程總體內容上進行合理的把握,從而造成教學內容綜合性較差,學生難以全面透徹的對知識點進行理解。除師資配備不足外,二外韓語課程在教材的配備及使用上也缺乏專業性,由于目前市面上并沒有一本專門的二外韓語教材,所以大部分教師選用專業韓語基礎教材進行課程教學。這些教材在內容上以發音、單詞、語法等基礎知識點為主,缺乏歷史、政治、文化等人文內容;在結構上也較為單一,沒有聽力、閱讀等專項練習板塊,綜合性較差。科學教材的缺失使得教師在整體上難以對課程進行把握,在進行知識點補充時不具備系統性,教學內容雜亂無章,學生理解吸收困難。
二外韓語課程作為專業選修課程,相對專業必修課程來說,課時量相對較少。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例,二外韓語課程的周課時量僅為4節,而按照培養計劃要求,教師每6個課時需要完成一節課的內容教學,每節課平均包括50個單詞,5篇小課文,6至8個語法以及5個情景對話。由此可見,二外韓語課程教學內容與課時量嚴重不符,教學內容過多、課時量較少容易造成授課節奏過快,很多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往往只能重“量”輕“質”,在課堂上大量“灌輸”知識,無法進一步精講拓展,實踐練習。課時量不足嚴重影響教學內容豐富性,趣味性,學生不能很好的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繁重的學習任務也容易讓學生對進一步學習失去信心。
由于條件限制,大部分高校二外課程都采用大班教學的模式進行。以貴州民族大學2016級英語專業為例,選修二外韓語課程的人數多達49人,僅由一名韓語教師統一為其授課。由于人數過多,很多互動環節不易操作,在對單詞、語法、課文等內容的教學過程中,只能采取最基本的講授法進行講解。例如在教授發音時,教師只能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進行簡單描述后進行示范發音,無法做到逐一的聽音糾誤,教學效果較差。場景模擬等互動環節更是因為人數太多,無法開展,學習只能停留在書本,參與度低,口語得不到鍛煉。
由于二外課程零基礎教學的特殊性,教學內容大部分是以語音、單詞、語法等需要記憶的內容為主,課堂上主要就是依靠教師講解,學生記憶,方法單一。更因為資源配置不足等原因,多媒體信息化教學方法的運用也極其有限,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不明顯。
針對前文中所提到的二外韓語課程現存的教學問題,應結合學校、教師等多方面的力量,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教學改革,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校應及時轉變觀念,認識二外韓語課程的重要性,積極引進優秀教師,擴大教師隊伍,組建教學團隊,培養青年教師,營造良好的教學科研氛圍。而從教師個人層面來說,不能滿足于現狀,應不斷發展業務水平,以教學助力科研,科研反推教學。
我國在一帶一路的政策下,正逐步走向世界,也讓世界走進中國,文化的交流正前所未有的繁盛起來,而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是文化交流的關鍵,多語言交流成為了多文化交流的基礎。國內高校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在注重英語教育的同時,重視小語種教育,在繼續重視日語等老牌二外課程的同時,不斷推進二外韓語課程的發展,注重學生多語能力的培養,在夯實語言基礎的同時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緊跟社會需求,培養實用型復合型多語人才。
二外韓語課程課時量雖達不到專業課程課時量,但應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增加課時量,使教學內容與課時量相匹配,避免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進行“填鴨式”教學。同時,應不斷推動小班化教學,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及時跟進每一個同學的學習情況,打實基礎。充足的課時量和小班化教學為教師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加大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創造條件。
教材的好壞直接與教學質量的優良相掛鉤,教材改革應該是教學改革的基礎,二外韓語課程的教學改革應從教材的改革與建設開始。在二外韓語課程專業教材缺失的情況下,學校應該提高重視,建立合理的教材編寫、評價和選用制度,積極組建教師團隊,鼓勵教師從課程實際需求出發,擺脫傳統的學科、課程體系,在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二外韓語的教學特點,大膽創新,在結合傳統教材的基礎上,積極開展電子網絡教材、多媒體課件的研究、開展教材編寫工作。教材內容要要做到扎實語言基礎的同時,融入人文知識,并考慮社會實際需求,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在課程設計方面,除傳統的單詞、語法、課文等知識板塊以外,應加入語言思維訓練內容,以思維—語言的雙向訓練,加強學生韓語表達能力及跨文化交際能力。
教師應該突破傳統的只依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進行教學的單向型教學模式,注重課堂趣味性,調動學生積極性,結合多媒體等新型教學手段,設計并模擬交際語境,使教學過程向由教師的多元化知識輸出與學生的自主吸收學習相結合的雙向型教學模式轉變,從而推進高等學校非韓語專業二外韓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提高二外韓語課程教學和科研水平,建立多層次、個性化、交互式和自主學習的韓語教學新模式,提高學生韓語綜合運用能力。
另外,基于二外韓語課程的特點,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中、英文背景優勢,結合語言學基礎知識,通過對比學習等方法,由易到難,進行課程教學,增大學生學習自信的同時,達到教學目的。下面將就實際教學中最為基礎的發音、單詞、語法三個板塊進行教學方法說明:
1.發音教學作為最為基礎也最為關鍵的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韓語發音分為母音、子音以及收音三個部分,教師可類比漢語拼音或國際音標進行教學,由易到難,從漢語發音里都有的發音開始學習,對于漢語拼音里沒有的緊音以及部分收音,在教學時應該先對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進行描述,讓學生先自行發音練習,由教師逐一聽音,指出發音偏誤,如此反復進行訓練,最后由教師進行正確的發音演示,同學跟音訓練。
2.在單詞學習時,要根據漢語詞匯基本特點,發揮中國人在學習漢語詞匯時的優勢,由易到難的對詞匯進行分類學習。由于歷史原因,韓語詞匯分為固有詞、漢字詞以及外來詞,其中漢字詞數量占詞匯總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漢字詞保持著中古時期漢語詞匯的基本形態,發音與漢語發音相似,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分析漢字詞所對照的漢語進行講解,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對于母音是漢語的學生來說,漢字詞的學習是比較容易的。而對于外來詞,即從英語、日語等其他語言中借用來的詞來說,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這部分詞匯的學習也會比較容易。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比較和聯系的方法,從學生熟悉的漢語、英語中尋找與新知識的聯系,降低學習難度。
3.語法學習,相對于發音與詞匯的學習來說,語法的學習更為綜合,也比較抽象,對于從未學過韓語的零基礎學生來說相對比較難,加上語言環境的缺失,使得學生就算能夠記住語法規則,在實際使用的時候也比較困難。如何使得學生能夠系統性的對語法知識進行學習,并能夠理解性的進行活用,是語法學習的關鍵。而適當的語言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可以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漢語及韓語語系的不同,從而理解句子成分的組成,在開始的語法學習中能夠進行各種成分的模塊歸類,讓語法的學習更為系統性,從基礎學習時候的機械性歸類記憶,結合漢韓造句的練習,翻譯練習等,縮短雙語轉換時間,提高口語水平,在實際交際中做到靈活運用。
二外韓語課程教學改革應結合學校、教師等多方力量,從學生考研、就業、留學等實際需求出發,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使課程設計更加合理、教材使用更為科學,教學方法日益多樣,真正推動二外韓語課程教改實施,使二外韓語課程不斷精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