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成波[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
扶貧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涉及廣大農村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精準扶貧、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是全力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環節,更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與作用,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為建成全面小康提供法治保障。在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推進精準扶貧, 加強和創新貧困治理,必須加大力氣推進法治在扶貧工作中的作用,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各項扶貧工作有序進行。
健全扶貧法制保障。有力的制度保障是實現精準扶貧戰略實施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制度體系保障貧困群眾真脫貧、穩脫貧。當前,我國已經基本建立了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投入體系、幫扶體系、監督體系、考核體系等,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進一步,要充分發揮立法引領作用,著眼于扶貧制度的法制化,加快涉農立法,通過立法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自力更生、精準扶貧的基本原則,將扶貧的基本要求、主體、對象、措施等上升為法律,尤其是扶貧開發中貧困對象的識別、扶貧規劃的制定與實施、資金管理、項目論證、開發決策等重點難點問題,都需要通過法治途徑進行規范和解決,從而保證扶貧的目標、步驟和程序更精準更到位,使扶貧工作全面步入法制軌道。
嚴控扶貧決策參謀。決策是行政權力運行的起點,扶貧決策是政府在脫貧攻堅戰中發揮其職能的主要手段和形式,它不僅表現為對已有法律和政策的貫徹落實,也表現為針對扶貧工作中的現實問題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為健全科學民主依法決策機制,規范重大行政決策行為,將扶貧行政決策納入法治化軌道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由之路。扶貧決策法治化能夠克服扶貧決策在制定、執行、監控、評估過程中存在的缺陷,通過行政決策法治化可以拓寬群眾參與渠道、強化決策責任制、增加決策透明度,最大程度滿足扶貧相關公共政策合法、合理、科學、民主的要求,從而促進公眾對政府扶貧工作的認同與配合。2019年9月起將施行的《重大行政決策程序暫行條例》明確規定了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重大行政決策的作出和調整程序。今后,扶貧領域內重大行政決策要嚴格遵照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法定程序進行。
推進扶貧執法監督。當前,精準扶貧處于攻堅階段,對于扶貧工作的成效,需要有效的監督,要利用專項監督檢查、專項巡察等方式,嚴查重處對扶貧款物伸手的組織和個人,以精準監督助力精準扶貧。首先,要加大涉農涉貧執法工作力度,依法及時處理各類涉農涉貧投訴舉報,尤其是關注產業幫扶、易地搬遷、生態補償、教育扶持等重點領域中的違法行為。其次,要加強個案監督,拓寬扶貧執法投訴工作渠道,對在落實扶貧法律法規和政策中恣意妄為、吃拿卡要、雁過拔毛等損害政府形象和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嚴格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再次,要依法推動扶貧公開,嚴格落實權責清單動態管理的要求,向社會全面公開扶貧的相關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未依法公開扶貧信息的,按有關規定追責。
完善扶貧糾紛解決。化解農村矛盾和糾紛,是扶貧攻堅的一個重要課題,事關新時代廣大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迅速,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復雜化、利益沖突顯性化,法治扶貧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完善糾紛解決,通過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打造鄉村社會有效治理模式,有效助推脫貧攻堅。完善扶貧糾紛解決,需要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各級政府、各部門要依據各自職責權限,依法及時調處化解涉農糾紛;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作用,拓展人民調解工作領域,加強人民調解員隊伍的規范化、法制化建設,學習借鑒“楓橋經驗”,發揮人民調解員在化解矛盾糾紛方面的優勢;要依法化解行政爭議,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渠道解決問題,同時引導信訪人員依法維權、理性維權。
開展扶貧法治宣傳。法治宣傳旨在提高群眾在生產生活中的法治意識,引導群眾學會用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知法懂法才能守法用法,法治扶貧的意義既不是將扶貧相關的法律政策文本“送”給農民了事,也不是簡單地將法律相關知識“教”給農民,而是著重教育引導干部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樹立法治信仰。法治宣傳要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除了宣傳與廣大農村和農民密切相關的各類法律知識,還要到村到戶廣泛深入宣傳脫貧攻堅的政策和精神,營造法治扶貧的良好環境,使貧困人口熟悉法律規定的權利和義務,熟悉國家的扶貧政策,促進扶貧與扶智有機結合。
我國精準扶貧已經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將扶貧工作納入法治軌道是精準扶貧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在扶貧攻堅進程中,要充分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努力打通公共法律服務的“最后一公里”,為法治鄉村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確保如期實現脫貧,全面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