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司法局
鄉村振興,需要法治護航。2018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建設法治鄉村”,建設法治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是鄉村振興戰略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1998年,浙江省寧波市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踐“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20余年來,寧波市司法局將司法行政工作融入基層依法治理建設工作大局,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中樹立法治為本,堅持問題導向,勇于開拓創新,涌現出“村民說事”“小微權力清單”等被譽為 “寧波經驗”的先進典型,為建設法治鄉村,助推鄉村振興發揮了積極作用。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必須立足于基層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寧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工作堅持法治建設服務群眾依靠群眾,立足基層實際,堅持問題導向,在創建中解決當時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如“村民說事”是為了解決干群溝通問題,“村級權力清單36條”是為了解決村級腐敗問題,并充分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正因如此,創建工作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支持,群眾參與民主管理和基層法治實踐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農村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從“為民作主”“替民作主”逐步走向“由民作主”,民主協商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農村,由于利益分配問題,由于信息不充分,產生了干群之間的信任危機,使基層社會治理遇到各種矛盾和困難。通過引入“村民說事”等民主協商機制,實現了不同信息的交流,增進了互相之間的理解,使得法治建設有了共同的民意基礎。
要吸引民眾參與到基層依法治理中來,必須要有切實的利益來吸引他們,用他們關心的共同話題來凝聚他們。為此,在寧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中,始終滲透著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的理念,依托公共法律服務加強提供各類法律服務產品,切實為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各類法律問題,在法治實踐過程中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圍。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在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中,寧波市堅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健全農村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實現矛盾糾紛就地解決。堅持發揮農村法律顧問作用,組織村法律顧問開展“村務體檢”,為基層依法治理提出法律意見和建議,切實防范各類法律風險。同時,全面提升社區矯正監管教育幫扶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把更多的社區服刑人員教育改造成為守法公民;健全完善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機制,最大限度地預防和減少違法犯罪,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只有穩步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注重德治教化,充分發揮傳統道德文化對法治的滋養、支撐作用,實現以文化人,才能使民眾的行為規范合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才能做到情理法交融,使“崇德向善、循法而為”觀念深入民心,實現從“要我做”向“我要做”轉變,真正做到循法善治。如今,寧波市已建成鄉村法治文化陣地352個,傾力打造了一批以地方戲、農民畫、民間藝術、影視劇等為表現形式的法治文化藝術,使法治的精神潛移默化融入群眾內心。
當前,鄉村法治建設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這為我們建設法治鄉村,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明確方向。今后,寧波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要對標市鄉村振興戰略計劃,貫徹落實全省高水平推進新時代民主法治村(社區)建設工作部署,全面實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目標、更強的力度,走好寧波鄉村法治建設之路。
一是進一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社會治理格局。通過新時代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構建基層多元共治新格局,不斷融合自治、法治、德治建設,充分發揮專業化社會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使各種社會主體廣泛參與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政府從基層社會治理的單一主體轉變為主導力量。二是進一步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科學化水平。通過新時代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以村黨組織為核心、村民自治組織為基礎、各種社會組織為補充的基層自治組織體系更加協調,村民自治章程、村規民約、“五民主三公開”以及各種規章制度更加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自治功能顯著增強。三是進一步強化基層社會治理的法治保障。通過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設,村干部依法管理、依法決策、依法辦事的意識和能力不斷增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都能在法治軌道上得到有效解決。四是進一步完善群眾權益保障體系。全市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全面建成,基層群眾依法理性有序表達利益訴求的機制更加完善,群眾在需要時都能獲得普惠、精準、及時、有效的公共服務,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群眾對創建工作滿意率達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