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槐植(全國資深法學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京師首席專家)
刑法的基本原則體現了刑法的精氣神,一方面是刑法的精神與價值的體現和彰顯,另一方面又指導刑法規(guī)范的解釋和適用。剛剛高銘暄教授就刑法基本原則的相關問題做了一個很好的報告,從刑法基本原則的思想淵源、原初主義,到立法演進再到對司法實踐的基本價值,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個報告我想大概可以用這幾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借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雄安新區(qū)建設的16字方針,“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
刑法基本原則應當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不應當是固定不變的概念。也就是說,刑法的基本原則應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隨著客觀需要的變化注入新的內涵。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有很多基本特點。比如說在我國,罪刑法定原則中的“法”如果只有法律而沒有“兩高”的司法解釋,我們的刑法能不能很好的適用?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關于“兩高”的刑事司法解釋,在若干年以前基本上是被批評的,現在大家基本不批評了。因為在刑事司法實踐中,如果沒有“兩高”的司法解釋,我們很難更好的適用刑法,這一點是中國的實際情況。其他國家大多沒有像我們國家這樣的“兩高”的司法解釋,這一點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但這確實是現實需要。盡管“兩高”的司法解釋,有時候也并不完美,也可以對之進行批評。但是總的來說,“兩高”的司法解釋在刑事司法實踐中是有必要性的。 一方面,“兩高”的司法解釋,為更好的適用刑法,為我們一個14億人口的大國貫徹法制統(tǒng)一原則,發(fā)揮了重大作用。如果沒有“兩高”的司法解釋,一個14億的人口的大國,刑事司法能夠統(tǒng)一嗎?結論一定是很難。毋庸置疑的是,刑事司法統(tǒng)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另一方面,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與世界其他國家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不同,我國刑法中的犯罪概念在立法層面不僅有定性因素,而且還有定量因素,即罪量要素。在司法實踐中諸多犯罪罪量要素的具體界定標準,還是要借助于司法解釋才能具體化、明確化,才能為司法工作人員提供判斷罪與非罪的具體適用標準。
再比如說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說穿了罪刑是不是相適應歸根到底是一個數量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講:“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我覺得在實體層面,對司法案件的處理結論是否感受到公平正義說到底還是對數量結論覺得是否公平的問題。就以“罪”和“刑”的關系而論,“罪”和“刑”有個數量層面的對應關系。“罪”和“刑”的對應關系是非常復雜的,是“罪”決定“刑”,還是以“刑”制“罪”,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罪”和“刑”在數量上做到相適應,有時候就要借助數學思維解決問題。現在我們講數量關系、數量經濟等等有關數量的問題,我覺得刑法也要重視數量問題。《中國法學》2019年第3期發(fā)表了我的一篇論文:《論我國數量刑法學的構建》,文章主要內容是提出在我國刑法中運用數學方法構建數量刑法學,對我國刑法學的現代化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數量刑法學旨在借助數學方法量化罪刑關系,以促進司法實踐,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文章論述了數量刑法學通過研究并科學化刑法數量關系,經由罪刑量化解析,以期達致罪刑均衡之正義境界。并且指出數量刑法學具有提升司法效率、精確刑罰配置、科學刑罰結構等功能,罪刑均衡可以通過科學精確的配刑模型得以有效實現。這也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刑法的基本原則應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注入新的內涵和方法論要求。
高銘暄教授剛剛關于刑法基本原則的報告非常系統(tǒng)、全面。對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從淵源與演進,從立法層面到司法層面,從理論深度到實踐廣度,以及刑法基本原則承載的基本精神與價值,做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既關注知識體系又關注方法論啟發(fā)的“雙一流”的報告,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