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葉永和
檢測機構是為社會提供公正數據的第三方單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現實中好像并非如此,消費者(包括一些組織)認為許多檢測機構未保持公正的立場,為了經濟利益往往不負責任地給生產企業出具檢測合格的證明,喪失了社會責任心。出現這種“現象”到底是事實還是認知的偏差,或者說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隨著市場經濟不斷地深化改革,市場經濟規律深入人心,其特點就是要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要求。檢測機構作為市場經濟組成的一分子也不例外,也是要符合市場經濟的運轉規律,為客戶提供優質、滿意的服務。生產企業希望自己的產品能獲得檢測合格報告,以此獲得認可或上市;而消費者(包括一些組織)要求檢測機構對生產企業產品進行質量把關,阻止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也就是說,檢測機構既要靠檢測費收入來發展與狀大自己,又要滿足消費者要求保證檢驗的客觀公正。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人們“發現”檢測機構為了利益變著方式只為生產企業服務,現實好像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下,檢測機構走向市場是必然的結果。市場運行的要求是:誰更好地提供物美價廉、優質服務,誰就贏得商機、站穩市場。就檢測機構來說,生產企業交付檢測費用,檢測機構通過檢測分析給予檢測報告。如果檢測機構給生產企業的產品檢測結果為不合格,自然會引起生產企業不高興,因此人們很自然地認為檢測機構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滿足生產企業的要求。而現實情況是消費者希望檢測機構能按國家相關規范對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進行評定,提供不被生產企業所左右的檢測結果,成為產品質量把關的守護者。
針對上述的矛盾,檢測機構該如何取舍,這就牽涉到檢測機構到底應怎樣開展服務,如何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從表面的行為來看,好像檢測機構與客戶已心照不宣地達成一定默契。檢測機構為了讓生產企業滿意,使自己得到利益又能規避風險,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方式,出具了合格的檢測報告。比如,長生疫苗事件,曝光之前的檢測工作并沒有間斷,結果卻是假疫苗橫行;又比如,那些豆腐渣工程也是從頭到尾都有合格的檢測報告,只有等到發生事故或被人舉報才曝露問題。而在追查檢測報告中,大部分檢測合格的報告并不是假冒報告,檢測機構都能拿出確鑿的資料來擺脫責任:只對來樣負責。
從表面來看,檢測機構的一句“只對來樣負責”是在推卸自己的責任,其實不然。這里既有質量監管部門沒有認直履職的責任,又有檢測機構不主動說明的原因,同時還有消費者認識不到位的誤解。國家對控制產品質量制定了許多的規范、標準和方法措施。然而,作為消費者不清楚監管部門與檢測機構有什么區別,往往把檢測機構視為監管部門的辦事機構,這從根源上給誤解埋下隱患。再加上質量監管部門沒有很好理解國家的這些規范、標準和方法措施,不能準確地把握抽查控制理論,甚至把檢測機構作為自己的派出機構,監管工作只憑自己一腔熱情。這就造成了檢測機構只能說“只對來樣負責”,來表達自己想敘說的行為。
在現實中許多質量監管部門把產品質量監管作為單純的行政行為來處理,沒有認識到判定產品合格與否是自己應盡的本分,不知道它是一項監管技術,需要抽查控制理論來支撐,往往與檢測技術混淆起來,分不清監督抽查與委托抽查的區別。抽查控制理論告訴我們,檢測機構只能提供檢測數據,最多也只是對樣品的判定,一旦對產品作出合格與否的判定,不僅只是造成越俎代庖的現象,而且必定導致刻舟求劍的結果。比如,不管采用何種抽樣方法,樣品合格與否是不能等于產品的質量情況。樣品與產品之間關聯程度的大小是取決于監管部門抽查方法的目的、樣品數量的大小、檢驗方案的設置以及所能承擔風險的高低等等,這就需要監管部門對此進行認真把握,它是不能按照產品標準的抽查規范進行的,也不能直接地把檢測機構的檢測數據作為自己監督的結果進行公布,必須按照抽查的性質進行梳理公布。
所以,讓檢測機構來對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進行判定本身就是一項錯誤的舉措,檢測機構是技術單位,最大的充其量只能是對樣品負責,即對樣品的判定,是不能對產品作出合格與否的結論。比如,檢測機構對生產企業2 個樣品(不管采用何種方式獲取)進行檢測,其結果只有合格與不合格,或一個合格一個不合格等三種情況,不可能因此就可以判定該生產企業的產品全部合格或全部都不合格,或者合格率是50%。作為產品監管部門一旦把檢測機構作為自己的派出機構,讓檢測機構對產品進行判定,或簡單地采用檢測機構的樣品質量情況作為監督產品的結論,其效果不是得到刻舟求劍的結果,就是出現南轅北轍的現象。
檢測機構是為社會提供公正數據的第三方單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是采用一切技術手段準確地把樣品的特征參數值反映出來,為社會提供公正的檢測數據,不具備對產品判定的功能。然而,不知什么時候起檢測機構被“賦予”了許多職權:決定產品質量高低的裁決者;產品進入市場前所需通行證的簽發者;劣質產品上市的終結者等等。表現在現實中是檢測機構檢測合格,監管部門就給予肯定,就能允許進入市場流通,否則就進行查處、打擊。換言之,檢測機構無形中有了監管的職能與判定的權力。這種職能和權力與檢測機構走向市場是背道而馳的,這時要求檢測機構不能唯經濟利益是圖,要有社會良心與負責,經得起市場經濟的誘惑而勇敢地捍衛正義,是非常困難的,也是不現實的。
在現實中許多檢測機構知道自己是不具備監管的職能,但又不愿意公開說明自己的檢測屬性,甚至還主動扮演著有監管職能和權力的樣子,其目的是使自己在市場競爭中能獲得利益最大化。為此,檢測機構往往采取既不想充分說明自己的性質,又要繼續保持有“監管和權力”的功能,采用“只對來樣負責”的注解是一種最好的辦法。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與改革開放,檢測機構已走向市場,許多檢測機構不再具備在計劃經濟下的監管功能,不管其名稱如何只是一個提供公正檢測數據的技術單位。它是不能代表監管部門,與監管部門有著本質的區別,它僅僅只是接受監管部門的委托對樣品進行檢測,提供準確的樣品特征參數值的技術單位而已。檢測機構檢測合格只是樣品的特征參數符合規定要求的一種證明,它與產品合格不是一回事,樣品合格是不能等于產品合格。
作為消費者還應該知道,同一批產品只是生產企業便于統計與管理的用詞,是指在許多相同的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它不能證明同批產品中的產品質量特性參數值相同;而隨機抽樣只是獲取樣品有某種概率的一種方式而已,不能作為樣品與產品質量等同的條件與證據。那種以同一批產品并采用隨機抽樣的方式來證明樣品合格就等于產品合格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手法、刻舟求劍的翻版。
檢測機構是技術單位,是接受監管部門對樣品的檢測任務,不應有對產品判定的功能,是用自己的技術與服務去贏得市場,讓檢測機構主動放棄運動員兼裁判員的角色是不現實的。為此,監管部門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掌握抽查控制理論,認清監督抽查本質,不能把監督抽查全部委托給檢測機構來完成,使檢測機構無法獲取監管的職能。消費者的觀念也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不能把檢測機構視為政府監管部門,只是接受對樣品檢測的技術單位而已,何況它已聲明“只對來樣負責”。換言之,要使檢測機構不被生產企業所左右,監管部門應自己制定監督抽查方案,也不能由檢測機構決定產品質量合格與否,徹底消除生產企業想左右檢測機構的源動力,使得產品監督事業能得到更加康健地發展。
總之,檢測機構出具合格報告,并標注“只對來樣負責”的聲明,并不完全受利益的驅動,而是它的工作屬性所決定的,在某程度上也是質量監管部門不作為導致的。這一點大家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