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尹燕山
前不久,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下發了《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加強認證檢測市場監管工作的通知》(國市監認證〔2018〕173 號),文件要求全面落實“放管服”改革要求和《“十三五”市場監管規劃》精神,按照《國務院關于加強質量認證體系建設促進全面質量管理的意見》(國發〔2018〕3 號)進一步加強認證認可檢驗檢測活動事中事后監管。
認證監管工作包括對管理體系的認證監管和對資質認定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管。隨著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認證檢驗對建立市場誠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產品質量和競爭力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認證機構共計470 家,有效認證證書175 萬張,涉及獲證組織58 萬余家;全國檢驗檢測機構共計36327 家,年均出具檢驗檢測報告3.76 億份。山東省濱州市管理體系獲證機構1320 家,有效認證證書2948 張;檢驗檢測機構121 家,均較上年度有大幅增長。但是,目前在一些認證檢測領域還存在程序不規范,有效性不高,企業獲得感不強,“認證檢測亂象”等問題,加強認證監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018 年7 月27 日,山東省質監局發布首批嚴重違法失信“黑名單”,山東新業檢測技術服務有限公司、高唐縣匯融氣瓶檢測有限公司、山東頤和檢測評價有限公司、山東正澤檢測技術有限公司、濟寧隆昌機動車檢測有限公司、樂陵市全順機動車安全技術檢測有限公司。6 家企業存在的主要違法行為有未經檢驗檢測向社會出具虛假檢驗檢測數據結果,在行政許可過程中提供虛假申請材料騙取行政許可以及偽造計量器具檢定合格證明等違法行為。
一系列違法違規案件背后,暴露的是認證檢測行業的亂象和基層監管不到位。
一是市場競爭無序,行業誠信缺失。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檢驗檢測市場的開放,認證檢驗行業發展迅速,市場的無序競爭和誠信缺失問題逐漸凸顯。僅2018 年上半年,濱州市局接到關于檢驗檢測行業的投訴4 起,經調查落實,2 起投訴為行業間惡意投訴競爭。再如,山東某市招標20 萬檢測任務,竟出現4 萬元投標中介機構;某食品領域委托項目,120 個產品11 個參數。四家機構報價,分別是14 萬、11萬、9 萬、5 萬,價格大大低于成本,檢驗檢測質量及項目公信力可想而知。
二是機構缺乏長遠發展規劃,品牌意識不強。認證檢測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質量管理、提高市場效率的基礎性制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國家將認證檢測服務業定位為高技術、生產性、科技型服務業,但部分機構對自身發展和認證檢測市場沒有長遠規劃,缺乏品牌意識。還有些機構過度追求利潤,缺乏社會責任,很難從小、散、弱的境地中走出,這也進一步導致了認證檢測行業違法違規行為的存在。
三是基層監管力量不足。當前監管力量不足是各地認證檢測監管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人員編制數量相對較少,處于疲于應付的局面;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技術人員匱乏;經費普遍緊張,車輛、設施、辦公條件等相對較差。由于這些問題及因素的存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能的部門難于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也進一步導致了虛假認證、出具虛假報告、人員無證上崗等違法違規問題的出現。
近年來,濱州局結合轄區內認證檢測行業發展現狀,立足實際,多措并舉,破解基層認證檢測監管難題。
底子清才能方向明。濱州市質監局研究出臺辦法,建立起全市認證檢測工作的動態檔案,實行縣區動態上報、市局動態核實、聯動共享信息,全面掌握各轄區內認證工作的真實底數。結合“認證認可綜合業務監管平臺”和“山東質監行政審批系統”信息,分縣區對全市管理體系獲證機構及檢驗檢測機構建立臺賬。在臺賬建立過程中發現部分縣區系統內提交的認證地址和實際地址不符,不利于監管工作的開展,所以在此基礎上,濱州市局與各縣區對接,對系統臺賬進行進一步梳理,建立了詳細臺賬。考慮到認證活動的持續性,建立了臺賬動態整理匯總制度,每月底對新獲證和證書到期機構進行匯總整理,實現臺賬的動態管理。
認證工作與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息息相關,不同地域、行業、產業性質不同,認證工作運行情況也不同。濱州市認證行業主要集中在環境、能源、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檢驗檢測行業主要集中在機動車檢測、環境安全檢測、建筑工程檢測等行業。在摸底調研,把脈問診的基礎上,把有效提升基層監管能力作為工作著力點,組織開展了全市管理體系認證監督檢查專項培訓。培訓緊盯提升基層監管能力,實現了“三新”:方式新、內容新、范圍新。方式上,改變了過去培訓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將課堂延伸到企業現場,采用“會場+現場”的培訓方式;內容上,聘請省內專家,會上講理論,現場講如何入手檢查,涵蓋了質量管理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和檢驗檢測重點行業等各個方面;范圍上,涵蓋市局稽查執法人員、各縣區區域監管人員、全市篩選的熟悉認證工作的專家,為認證工作專家庫建設和開展監督檢查奠定了基礎。
在調研摸底、分析研判和能力提升培訓基礎上,將認證監管專項監督檢查作為夯實責任、確保成效的關鍵環節。在檢查中,探索實施了“省體系認證專家+區域監管骨干+行政執法人員”三方協同配合、聯動執法模式,檢查批次、立案數量、處罰力度實現了新突破,監督成效顯著。在嚴格執法后處理基礎上,繼續跟蹤跟進,對檢查過程中存在較為嚴重問題的認證機構,開展約談,督促其依法依規開展認證工作,履行社會責任,真正形成閉環管理,夯實了認證監管過程中的各方責任,認證工作的公信力和有效性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