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招投標的未來發展將更加突出合同屬性,即市場性,采取評定分離方式是重要路徑,招投標行政監管部門的重心還是要繼續放在程序設定、規則制定和教育懲戒上
自2000年《招標投標法》正式實施以來,歷經近20年發展,開放統一、透明高效的招投標制度體系已基本形成。而在實踐中,由于過度強調招投標的程序性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公平公正,偏離了招標的真實目的。業界對現行招投標制度體系的修正意見建議也比較多。對此,筆者想談談自己的觀點。
要堅持效率與公平兼顧原則,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
在招投標活動中,效率與公平是矛盾統一體,雙方既具有一致性,也相互對立。對立沖突最為典型的表現是因投訴或舉報暫停招標進程。暫停進程,接受監管部門調查對投訴(舉報)雙方來說是公平的,但是調查需要時間,影響招標效率和項目推進,對招標人來說是不公平的。但是,不暫停與現行法律法規不符,要面臨廉政風險。效率和公平出現激烈的對立沖突,導致招標人陷入兩難境地,出現招標人與被投訴人立場一致、招標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怪異現象和畸形利益共同體。要通過事先約定、事中承諾和事后追償等市場化手段解決效率和公平的問題,減輕舉報、投訴對招標活動和項目建設進程的影響。
要堅持招投標各主體的權責統一,賦予招標人適當的自主權。招標投標實質上是一個訂立合同的過程,合同是招投標這一過程的真實目標。從這一點上來看,招標與征婚非常類似,都是從“一對多選擇”到“一對一牽手”的過程。招標人是招投標活動的發起點,在招投標過程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征婚人,在招標文件中列出自己期望對象的標準、要求、條件等。投標人是應征者。以公開招標為例,投標人對招標文件有質疑和異議的權利,可以充分了解投標項目標段的基本情況、投標應具備的基本條件和評標標準等。招投標活動中,評標委員會扮演的角色類似親友團,本應以過來人的經驗指導幫助招標人篩選到合適的對象。然而在實踐中,招標人“設門檻”、招標人弄虛作假、專家充當“掮客”和“黑哨”等違法違規現象屢禁不止。這些問題和現象的產生,根源都是各個招投標主體的權利義務不對等造成的角色錯位和權力失衡。由于招投標領域特殊的體制機制狀況,全國各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五花八門,思路大相徑庭。有的地方為減少爭議,采取了“拋繡球”的方法,通過抽簽或者摸乒乓球決定中標單位。有的地方搞“包辦婚姻”,評標委員會直接評定,同時全程公布評標過程視頻,大有婚后幸不幸福要求“親友團”負責到底的意思。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腳知道,“拋繡球”不可取,“包辦婚姻”也不可取,“指腹為婚”和“私定終身”更不可取。
要堅持評定分離方式發展方向,推動形成新的權力制衡。招投標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招標人盡可能找到應征范圍內最合適的中標人。這就要求在招標投標過程中重點解決招標人和評標委員會的權力和責任劃分和邊界設定的問題,讓評標委員會的部分權力回歸招標人,賦予招標人更多自主權。簡單來講,就是要采取評定分離的方式。當然,評定分離不是讓評標過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應是充分運用決定權和否決權的權力運行組合設計,避免招標人評定時權力過大,損害投標人利益,以推動形成新的評標定標權力制約和平衡。
顯而易見,招投標的未來發展將更加突出合同屬性,即市場性。采取評定分離方式是重要路徑,但僅此還遠遠不夠。無論立法還是實務,招投標行政監管部門的重心還是要繼續放在程序設定、規則制定和教育懲戒上。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找準市場功能和政府行為的最佳結合點,以數字化、標準化推動市場一體化,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為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市場條件、貢獻“浙江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