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迭代優化公共信用產品,要以前端數據、后端應用為著力點,做優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以指數類、預警類、關聯類產品為突破口,做多公共信用產品。在深化行政領域應用的基礎上,聚焦社會、市場領域靶向攻堅、重點推進
4月12日,李克強總理在浙江考察期間,聽取了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孟剛關于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情況介紹。總理對“信用浙江”建設作出高度肯定,同時要求,“要把信用作為政府完善監管、市場交易合作的重要參考”。如何“用信”,載體就是公共信用產品。
從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階段看,已從以“建”為主進入到以“用”為主。公共信用產品是政務應用的基礎,是信用產業鏈的有機組成部分。從信用浙江建設內容看,公共信用產品是信用“531X”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交易、政府監管和社會治理的有力支撐。從信用中心的定位看,公共信用產品是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價值決定了中心的價值。如果說信用產品是給主體“打標簽”,那么公共信用產品就是給出“權威認證”。
從存量優化的角度,持續迭代公共信用評價。目前浙江的公共信用評價還是“大寫意”,指標顆粒度不夠細,有效評價數據不夠多,結果區分度不夠明顯。需要兩端發力,推進“工筆畫”。前端抓數據。首先是“已歸盡歸”,從大數據局已歸集表單中拓展評價維度。然后是“應歸盡歸”,從需求出發,探索將行政處罰簡易程序納入指標項。同時,“盡歸盡用”,重點解決關鍵數據(如雙公示信息法定代表人身份證號碼)缺失問題,推動數據質和量螺旋式上升。后端抓應用。重點是推動“信用+行政審批”等十大場景應用,關鍵是制定應用標準:將公共信用評價納入行業、地方信用評價,推動基于公共信用評價的專業化、個性化產品在具體場景的落地應用,同時將應用結果反饋至省公共信用平臺。通過系統協同、業務協同推進數據閉環、模型迭代。
從增量豐富的角度,推出系列公共信用產品。基于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進行二次加工,形成新產品。一是指數類產品。打通五類主體公共信用評價,從行業、區域等不同緯度進行歸并組合,形成行業(三大產業、17類細分行業、若干重點行業)、區域(小鎮、區縣市、設區市)信用指數。如政府誠信指數,基于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公共信用評價,形成面向設區市、區縣的誠信政府指數。二是預警類產品。基于公共信用評價絕對值和相對值的變化程度,形成信用預警產品。三是關聯類產品。以社會信用代碼、身份證號碼為特征向量,將不同主體進行多維關聯,構建“信用關聯圖譜”。通過聚類分析,對失信主體的特征行為向量進行匯總,提煉“信用基因”。
公共信用產品的應用點多面廣,下步要聚焦社會、市場領域靶向攻堅、重點推進:社會領域,立足個人信用穩步推進。如杭州將自然人信用評價分納入“錢江分”,“錢江分”達到一定額度,可以享受更加便捷的交通出行,先就醫后付費等優惠。如550分以上的市民,可享受門診500-5000元、住院15000元的信用額度。市場領域,對接行業平臺、龍頭企業探索推進。通過與省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對接,嘗試將企業公共信用評價納入商業銀行信貸評價體系。探索與阿里巴巴、百行征信等機構的合作,借助行業龍頭的力量推動公共信用評價向商業、金融領域輸出。
在公共信用研發和應用推進的過程中,仍有一些“邊界”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如究竟哪些數據適合納入公共信用評價?近來有些地方將軌道交通飲食、行人闖紅燈、頻繁跳槽等納入信用評價,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如何保證信用評價既有用好用又不濫用泛用,是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