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中首次使用了“收縮型城市”概念。隨后,網絡上開始流傳3個版本的“收縮型城市”名單,其中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副教授吳康研究提出的版本將臺州列為東南省市唯一的“結構性危機型城市”,引起了廣泛關注和爭議。
“收縮型城市”概念由德國學者菲利普·奧斯瓦爾特提出,是指城市人口逐漸流失、失去經濟發展活力的現象。“收縮型城市”沒有明確統一的定義,且由于基礎數據缺失、不透明情況嚴重、人口統計口徑差異等原因,歷來不乏爭議。本文通過分析“收縮型城市”通常關注的人口、產業、經濟等指標后認為,臺州主要城市發展指標表現良好,不宜列入“收縮型城市”名單,但也存在人口凈流入機械負增長、人口老齡化嚴重、市區融合發展亟需提速、民生領域發展欠賬較多等問題,亟需引起各方關注。
人口總量穩定增長。臺州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區人口逐年增加,年均分別增長約2.23萬、2.78萬、0.95萬,其中城區人口增長相對緩慢,但常住人口始終多于戶籍人口(而常住人口少于戶籍人口的“戶口倒掛”現象是“收縮型城市”的重要特征)。人口自然增量維持在較高水平,但自然增長率逐年波動下滑。在校學生數連續7年穩定在86萬人以上。城市化率穩步推進,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每年提升約1個百分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波動上升。
產業結構漸趨合理。臺州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1458.48億元增長到2018年的4874.67億元,年均增長284.68億元,并于2017年順利邁入全省經濟總量第二方陣,人均GDP年均增長快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三產增加值比重由7.27∶53.74∶38.99調整為5.42∶44.77∶49.81,產業結構從“二三一”調整為“三二一”;從業人員比重由27.4:38.5:34.1調整為16.7∶45.0∶38.3,就業結構維持“二三一”。第三產業產值占比和從業人員占比逐年提升,其中三產產值占比于2014年超過二產產值占比。就業結構基本匹配產業結構,2006年以來,累計約10.3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從增加值占比最低的農業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提升了勞動生產率。
經濟活力日益激發。2006-2018年,臺州地方財政收入、建成區面積、人均GDP逐年增長(國際上將這3項指標下降的地區定義為惡性收縮城市),12年間分別增長了4.0倍、0.3倍、2.1倍,城市保持較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期,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1.3倍,人均收入保持較快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3.6倍,居民購買力逐漸增強;全社會用電量增長1.7倍,生產生活日益活躍。
人口凈流入機械負增長。2008年,臺州人口凈流入出現“拐點”,當年實現凈增長15552人,其中省內遷入凈增長7130人、省外遷入凈增長8422人,3項指標均達到歷史峰值。2016年,臺州人口凈流入出現機械負增長,且降幅逐年擴大,2017年和2018年分別負增長249%、137%。分省內、省外看,2012年起省內人口凈流入出現負增長,且逐年擴大;省外人口凈流入維持較高水平,但出現波動下降,說明臺州對省外人口吸引力高于省內。流動人口在冊數下降趨勢顯現,2017年、2018年均下降5000-6000人。省內大城市是臺州外流人口主要目的地,2018年共遷往杭甬11292人,占省內外流人口總量的63%。
人口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快。根據“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10%”的國際定義,臺州早于2006年即進入嚴重老齡化社會,且以老齡人口占比每兩年增加1個百分點左右的速度加速老齡化。其他年齡段人口中,18-34歲青壯年人口占比下降較為明顯,從2006年的25.5%下降到2018年19.77%;0-17歲未成年人口、35-59歲中年人口占比變化不明顯,其中未成年人口占比12年里下降了1.39個百分點。未來臺州將面臨人口凈流入負增長、本地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的雙重壓力,勞動人口逐年下降,經濟社會發展將面臨較大挑戰。
市區融合發展亟需提速。中心城市逐漸擺脫縣域發展路徑,但受組團式格局、撤地設市時間短、教育醫療短板明顯等因素制約,市區融合發展能級較低,融合態勢需要向更高層次推進。2018年,市區生產總值集中度和首位度分別為0.37、1.66,均居全省第八,全省排名靠后,前者比溫州、紹興低0.03個和0.22個百分點,后者比溫州、紹興低0.56個和0.96個百分點。市區產城融合度較低,城市化對產業發展的拉動作用不足。產業結構偏傳統,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較為薄弱,未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創新高地和人才高地。三區“人心距離”較遠,“臺州人”理念不夠深入,市民對市區的文化認同和心理認同較弱。
民生領域發展欠賬較多。教育方面,只有天臺、路橋、椒江列入“教育基本現代化縣”,創成比例居全省第十,黃巖、三門“基礎教育重點縣”還未摘帽。高等教育發展滯后,高等院校只有4所,寧波、溫州、紹興分別有15所、11所、11所,本地高校畢業生留臺率和在外就讀畢業生返臺率較低。醫療方面,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12歲,省內多數地區已超80歲。高層次醫務人才匱乏,學科建設滯后,城鄉發展不均衡,外出就醫現象增多。市區醫療資源不足,只有1家三甲醫院,溫州、紹興市區分別有6家、5家。基礎設施方面,存在城鄉規劃層次低、半城市化現象突出、城市建管水平低等“缺陷”,垃圾填埋處理、污水管網、地下空間開發等都比較滯后。
受宏觀環境影響,全國流動人口減少。近年來,國家大力推動區域均衡發展,成渝、漢中、長株潭等城市群興起,西安、成都、武漢等中西部城市先后發布人才新政,東中西部就業差距逐步縮小。此外,東部地區房租等生活成本不斷上升,而與中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不斷縮小,東部省市對流動人口的吸引力正在減弱。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近三年全國流動人口分別下降82萬、171萬、600萬,臺州人口凈流入負增長與全國趨勢基本同步。
受區域劣勢影響,臺州引才留才能力弱。受地理條件影響,臺州區位優勢不如杭州、寧波,城市知名度較低。近年來,隨著高鐵出行的便利化,滬杭甬等區域中心城市對臺州發展資源的“虹吸效應”逐漸加大。2008年,臺州人口凈流入達到峰值,此后逐年下降,這與當年開通高鐵存在某種“巧合”。2018年,全市新引進大學生3.5萬人,總量居全省第七,同比僅增長4.6%,增幅居全省倒數第二。2016-2018年,臺州學院畢業生留臺比例僅24.5%。部分高收入家庭子女往往小學初中階段就開始外出求學,且畢業后留在外地就業,造成臺州人才和財富的雙重流失。
受產業升級影響,臺州勞動力需求減少。近年來,“機器換人”、“企業上云”、“智慧物流”等新生產方式的應用范圍不斷擴大,推動產業從傳統向現代、低端向中高端、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化,企業對勞動力尤其是低端勞動力需求大幅減少,同時高端人才缺口逐年加大,“外籍人才引不進”和“本地人才留不住”并存的現象愈發明顯。如2017-2018年,利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投資6.4億元實施全過程自動化改造,實現生產效率提高20%-30%、減員30%。
轉變城市發展規劃思路。牢固樹立城市建設“小而美”理念,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杜絕“攤大餅式”建設模式,追求內涵發展、精明發展,堅持以增強市民幸福感為城市發展終極目標。
加快推進市區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市區融合發展統籌推進機制,加快完善配套公共設施,在交通通訊、公廁革命、垃圾革命、水務一體化、教育一體化、社保財政兜底等方面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著力培育就業新增長點。毫不動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大力扶持具有比較優勢的中小企業,鼓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鼓勵自主創業發展小微企業,通過創業帶動就業,實現經濟和就業同步增長。
加大引才留才工作力度。盯牢躋身“全省人才工作第一方陣”目標,嚴格貫徹落實《臺州人才新政三十條》,緊密對接人才需求,精心設計服務舉措,著重引進高端研發人才、技術工匠、高校畢業生,著力打造人才生態最優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