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用建設從最初圍繞經濟領域,逐漸擴展到文化領域,又拓展到社會治理領域,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出臺了加強信用監管的相關政策文件,鼓勵部門參照主體信用狀況,采取分級分類監管,提升監管效能。這使得公共信用評價的基礎性作用逐漸強化。
對公共信用評價有兩種理解:一是從評價目的角度,公共信用評價是以信用檔案為基礎對主體公共信用方面作出的評價;二是從信息來源角度,使用公共信用信息對主體開展的評價稱為公共信用評價。今年7月,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對公共信用綜合評價(本文稱“公共信用評價”)的解釋是:基于來自政府各部門的公共信用信息,以此為基礎對主體信用狀況作出的評價。而公共信用信息的范圍按照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工程標準,指依法行使公共職能的部門履職過程產生的有關各類主體的信用信息。可以看出,國家從信息來源的角度進行闡述,并沒有將評價使用的信息局限于信用檔案或信用記錄,這意味著納入評價的信息種類和來源是非常豐富的。
正因為公共信用評價數據來源多樣,準確把握公共信用評價的定位既是難點也是關鍵。傳統意義上的信用評價集中在經濟活動范疇,是對主體經濟領域違約可能性的推斷。國外很多地方,對信用的理解也是限于經濟金融這種狹義的概念。例如,美國的信用體系是基于信貸需求而建立的,納入信用記錄的公共信用信息種類非常有限,通常僅包含破產信息、稅務留置信息和法院判決信息三方面。美國沒有一個系統化地記錄違法或違規信息、并服務于政府治理活動的體系,顯然和我們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內涵存在較大差別,最終定位也不同。
省級公共信用評價方法采用的是從可獲得的數據表中篩選歸納出評價指標并賦權的方式。公共信用信息既包含經濟金融領域,也有誠信方面的,既有違法違規等行政處罰方面的,還有司法信息等。將這些各行業各地方、局部和全局的信息有效組合起來,反映主體信用的某一方面,需要評價有明確的目標導向。在當前評價方式下,公共信用評價定位應圍繞反映主體歷史違法違規狀況的方向設定,使用的信息應是直接反映或與這一定位高度關聯的。評價完成后還應圍繞定位,配套解釋結果含義。
當前,省級層面有公共信用評價,部分地級市、縣級市也有評價,不同層級的信用評分到底如何用?有的做法是將公共信用評價結果換算成新的分值,作為指標項放到行業評價或者主體評價中。深究起來,這種方式存在可解釋性差等問題。試想如果是層層嵌套上級評價結果,很難解釋到底是哪項信息影響了評價結果,而且也往往存在信息重復和交叉使用等問題。在融合外部評價時,個人認為不應直接使用評價結果,而是評價指標體系之間形成錯位互補。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回歸評價本源,提升評價效果。一是公共信用評價應在數據側發力。數據的量和質對評價結果的影響往往大于指標體系設計本身的影響。在數據覆蓋程度不完善的情況下,評價指標體系的基準分確定了,多數主體的得分也就確定了。沒有數據支撐,主體得分會出現在某一分值過于集中的情況。其實,在當前階段對信用評價指標體系設定不必過于苛求,這絕不是說指標設計不重要,而是僅提高模型設定改進效果有限,應在數據側同時發力,推動數據的豐富和質量提升,才能驅動公共信用評價更加客觀和完善。
二是培養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提升數據素養。信用數據是礦山,信用分析本身要求數據高度集成,信用數據應是天然的大數據。平時不研究和開展數據分析工作,做信用評價就會表現出對數據的內容、全面性等不了解,對數據之間的相關性、對目標變量的影響程度等難以把握,會帶來評價結果的偏差。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識地開展專題數據研究,進而了解數據、挖掘數據價值,這會反過來推動部門數據質量提升,提升信用從業者數據素養。要從一項項數據做起,腳踏實地,推進評價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