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磊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金普新區市場監管事務服務中心 大連市標準化研究院
檢驗檢測作為高技術和生產性服務業,是質量創新的基礎和支撐,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得到越來越充分的認識,在服務和保障民生、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提升企業質量管理水平、推動內外貿經濟發展以及提高社會公共管理能力和效率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質量技術發展呈現三大顯著階段性特征:其一,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由微觀質量領域向宏觀質量領域延伸,由狹義的傳統質量領域向廣義的大質量領域延伸;其二,服務主體更加多元化,由政府主導為社會提供質量技術,逐步過渡到市場力量成為重要補充,國有、民營、外資第三方機構不斷壯大;其三,統一的質量技術市場正在逐步形成,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質量技術市場分割不斷被打破,行業壁壘、區域壁壘日漸式微。
隨著國家對檢測市場的開放,國際檢驗機構對我國檢測行業的影響會越來越大,檢測機構整合并市場化已是必然。在此背景下,大連市按照政府職能轉變和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積極推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轉企改制,組建大連檢驗檢測集團。集團由來自于標準、計量、質量檢測、鍋爐壓力容器、特種設備、計價器監測等七路大軍整合而成,原先幾乎都是相對獨立的業務體系而今走在了一起,因此,特別需要引入標準認證技術,對其共性的東西進行標準化改造和合格評定,發揮標準認證的引領作用使其各方面的業務規范化、科學化,促進集團質量技術服務能力提升,從而加速快魚吃慢魚的進程,迅速占領主要市場,最終做大做強“大檢”品牌。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成立的質量技術服務機構基本都為事業單位性質,由于受事業單位有限資源的約束和政府強制性的限制,服務能力無法滿足市場消費者的需求,并且面向市場開拓業務的活力也不足,提供的服務較為單一:做標準的不從事認證;做認證的沒有配套的檢測能力;做檢測的缺乏咨詢服務;檢測服務條塊分割,提供的多是低端服務,無法跟上新型產業的快速發展,質量技術服務供給不足,服務業務也只局限于國內某一地域市場,僅僅按國家規定的基本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對產品質量進行服務,不能隨著產品技術的創新發展而提供最新的質量檢驗檢測標準和技術。
因此,檢驗檢測機構在實現市場化運作時會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例如:管理體制、資金籌措、人力資源以及質量體系的建立和控制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在人力資源和服務能力上問題較為突出。
一、多數機構普遍存在技術人才短缺及人員年齡結構相對老化,人員素質及技術水平有限,項目開發或拓展缺少資金和人才的支持,服務方式單一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在面對多元化的市場需求時缺乏競爭力。
二、涉及的檢測認證領域較窄,對市場的反應較慢,檢測技術能力更新步伐滯后,高端服務供給不足,不能及時把握市場的走向和客戶的需求,對新標準的引進、新檢測方法的應用、新設備的投入幾乎跟不上質量創新發展的節奏。
隨著質量強國戰略的逐步推進,集團應該按照國家、省市經濟轉型戰略任務的要求,緊貼國家產品質量綜合監管形勢,立足經濟發展規劃目標,加強檢測技術集成創新,優化重組業務資源配置,完善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品的質量快速檢驗檢測手段,進一步提升檢測技術水平。為此,還要從以下六個“化”方面入手。
一、技術人才高端化
利用政府的扶持政策,從其他渠道提高員工的收入,以各種政策優惠來滿足高技術人員的薪資要求,用以留住人才;同時對內要深入挖潛,加大培訓力度,定期進行技術培訓,使每一位員工都具備一定的技術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使集團內的每一位員工都有可能成為高技能人才的預備軍。
二、業務能力專業化
提升檢驗檢測、科研創新、標準研制和綜合服務等4種核心能力,技術壓倒一切,做專做精檢驗檢測認證機構,促進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由提供單一檢測認證服務向提供面向設計開發、生產制造、售后服務全過程的分析、測試、檢驗等綜合服務發展。
三、檢測技術標準化
在新的檢測技術標準上,積極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確立行業專業領域的話語權和領導地位。另外,積極應對技術貿易壁壘,參與制定技術法規,擴大政府對合格評定結果的采信范圍,推動合格評定結果的國際協調互認,從而減輕企業的負擔,贏得企業的青睞,與企業共贏發展。
四、檢測服務標準化
集團內部抓緊制定檢測服務標準,所有人員佩戴統一樣式工作牌,檢測人員統一著裝,儀表端正,舉止大方,使用文明用語;在各檢測辦公場所統一公示業務范圍、檢測項目、業務流程、檢測流程框圖、收費標準明細等樣板信息,同時還要對檢測數據報告、業務流程統一化。總之,對外面向市場客戶,統一口徑,整齊劃一,一個聲音落地。
五、檢測標準國際化
檢驗檢測子公司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修訂,在有較多話語權的歐美國際檢驗檢測機構中爭取主導發展方向,在競爭中占據先機,努力開拓國際檢測市場。檢測標準國際化恰恰能使廠商經過一次檢驗檢測就能獲得通行多國的證書,實現一個標準、一次測試、一張證書、全球通行目的。
六、服務市場統一化
統一開放的質量技術服務市場需要公平、開放、透明的質量技術服務市場供給規則。積極推動政府相關部門打破部門壟斷、行業壁壘和地區封鎖,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制定并實行統一的質量技術服務市場準入和退出制度,建立質量技術服務市場的信息披露、信息共享制度,保證質量技術服務供給制度依法高效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