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自然資源廳政策法規處
【基本案情】2014年12月,某省級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一成品油管道支線及配套油庫工程項目建設用地。該批文批準征收范圍的A村4.7137公頃集體土地中,有0.8732公頃實際上屬于B村集體土地。行政復議申請人的承包地在上述征地范圍內。申請人對省政府批復不服,向省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17年6月,C縣征地事務所就涉案地塊分別與A村村民委員會和B村村民委員會重新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
【復議結果】省政府認為,案涉批文批準征收的A村4.7137公頃集體土地中有0.8732公頃實際上屬于B村集體土地,因此批文部分認定事實錯誤。鑒于案涉地塊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C縣征地事務所已與B村民委員會重新簽訂了《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安置補償已經到位,B村土地權益已經得到保障,因此依法對該批復批準征收A村集體土地中屬于B村所有的0.8732公頃集體土地的行為確認違法。
【典型意義】征收土地權屬認定錯誤將導致批文被撤銷或者確認違法。征地工作人員需進一步加強對征地地塊的權屬調查認定,尤其對村與村之間的“飛地”更要查清邊界、權屬。
【基本案情】2011年12月,某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A縣2011年度計劃第10批次建設用地。其中,征收行政復議申請人所在B村集體土地0.4088公頃,該鎮土地利用現狀局部圖顯示該地塊為“其他草地”(編號043),屬于未利用地。另外,2006年11月,A縣人民政府向B村制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權證》,案涉地塊在該林權證范圍內。2012年8月,某省林業部門向C公司制發《使用林地審核同意書》,同意建設項目占用本案B村被征收的林地。B村涉案地塊實際補償時按林地進行補償。行政復議申請人對省政府征地批復不服,向省政府申請復議,省政府予以維持。申請人不服,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裁決結果】國務院認為,本案B村涉案地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權證》所載范圍內,批準征地后,承建單位辦理了林地審核手續,B村村民委員會與申請人按照林地補償標準簽訂了《土地征用補償協議》,申請人也按林地補償標準領取了補償款,上述證據均證明涉案地塊地類為林地。土地利用現狀局部圖及勘測定界圖未能充分證明案涉地塊現狀變更調查結果符合實際情況。省政府將B村被征收地塊認定為未利用地并予以征收,屬于地類認定錯誤,未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依法確認該批復關于批準征收B村集體土地的決定違法。
【典型意義】征地報批認定地類時,應當在土地利用現狀的基礎上,綜合考慮《林權證》等相關因素,并結合實際情況判定。
【基本案情】2013年10月,某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A市2013年度計劃第九批次建設用地。該批次建設用地B村城中村改造7號區塊6.5425公頃集體土地中包含0.0274公頃耕地,報批時將其認定為建設用地。行政復議申請人對該批復不服,向省政府申請復議。
【復議結果】省政府認為,該批復將B村城中村改造7號區塊中0.0274公頃耕地作為建設用地審批,屬于地類認定錯誤,在未依法辦理農用地轉用審批手續的情況下被批準征收,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第四十五條第三款規定,主要事實不清,依法撤銷該批復批準征收B村城中村改造7號區塊0.0274公頃耕地的行政行為。
【基本案情】2015年12月,某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A市2015年度計劃第三批次建設用地。該批次征地涉及征收B村集體土地2.6046公頃。行政復議申請人使用的部分集體土地在上述征地范圍內。申請人對省政府批復不服,向省政府申請行政復議。2016年10月,省政府維持該批復。申請人不服,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裁決結果】國務院認為,本案中,有關部門向B村送達《聽證告知書》,告知擬征收地塊的面積、地類、征地補償安置方案以及聽證權利等事項,B村就擬征收事項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并放棄了聽證。A市統一征地辦公室與B村村民委員會簽訂征地補償安置協議,對擬征地面積、位置、地類、征地補償費用以及安置方案等事宜進行了確認。據此,對申請人以征前程序違法為由,要求撤銷批復的主張不予支持。同時,雖然有關部門在征地報批前已告知擬征地事宜,被申請人批準征收土地的面積、地類、權屬等也與實際情況相符,但擬征地土地現狀調查結果未經全部被征地農戶確認,予以指正。
【典型意義】在辦理集體土地征收工作中,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等相關規定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征地報批程序,切實保障被征地農民權益。
【基本案情】2013年11月,某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A縣2013年度計劃第十批次建設用地。行政復議申請人的房屋在上述征地范圍內。征地前,B村村民委員會出具了《村民代表會議紀要》,作為征地報批材料上報。該紀要稱B村于2013年10月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就本案征收的21個地塊相關征地事宜進行了討論。但是,B村撤村建居征地宣傳工作實際上是統一進行的,未單獨就本案擬征收的21個地塊召開上述村民代表會議。原告不服該批復申請復議,省人民政府復議決定予以維持。原告不服,向國務院申請裁決。
【裁決結果】國務院認為,征地報批前,有關部門通過動員會、發放政策宣傳冊、張貼通告等方式對撤村建居征地工作進行了宣傳;B村就撤村建居征地事項進行了統一討論;B村村民委員會、被征地農民分別簽訂了補償協議,對本案擬征土地現狀進行了確認。B村村民委員會出具的《村民代表會議紀要》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故不能認定該村就本案擬征土地事項在相應日期單獨召開過村民代表會議,但鑒于有關部門進行了告知、確認工作,B村就撤村建居征地事項組織村民進行過統一討論,且《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及其實施條例、國發〔2004〕28號文件以及該省均未有政府征地審批需經村民代表會議批準的規定,該問題不足以導致征地批復被撤銷。據此,對申請人以征地程序違法為由,要求撤銷批復的主張不予支持。同時,指出該省人民政府應當進一步規范有關部門的征地報批工作。
【典型意義】在征地工作實踐中,常常出現出具村民代表會議紀要與實際情況不完全相符的情況。申請人往往以此認定會議紀要造假,以征地程序違法為由要求撤銷批復。村民代表會議紀要與實際情況不符并不必然導致征地批復被撤銷,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并不是征地的法定必經程序,而是履行告知、確認工作的一種表現形式,如果已有充分證據能證明相關部門已經履行了告知、聽證、確認等工作,也可認為征地程序已履行到位。但村民代表會議作為其中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各地在征地工作中應當予以重視,規范相關事項,減少征收土地行政爭議。
【基本案情】2007年12月,某省人民政府作出批復,批準A縣2007年度計劃第七批次建設用地48.2263公頃。2008年2月,A縣國土資源局發布2008年第85號公告,公告了批準機關、批準文號、批準建設項目名稱、批準時間等事宜。原告不服該批復申請復議,2015年7月,該省人民政府作出復議決定維持該批復。原告不服,訴至B市中級人民法院。
【裁定結果】B市中級人民法院認為,A縣人民政府于2008年2月發布了2008年第85號公告,公布了被訴行政行為的內容。原告自上述公告發布之日應當知道被訴建設用地審批意見的內容,其直至2015年才申請行政復議,并在行政復議后向本院提起行政訴訟,原告的行政復議申請及起訴顯已超過了法定期限,且無正當理由。對其提起的本案行政訴訟,受理后依法應當裁定駁回起訴。
【典型意義】征收土地方案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準后,一些地方和部門發布公告存在內容、救濟權告知及張貼不規范等問題,被征收土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未能依法及時行使行政復議和訴訟救濟權,導致行政復議申請期限和起訴期限無限期延長。因此,各地在征地工作中需高度重視,按照《征用土地公告辦法》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法制辦公室 浙江省國土資源廳關于進一步規范征收土地公告的通知》等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兩公告的內容、權利救濟告知、公告張貼等事項,預防和減少征收土地行政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