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富陽分局 彭 捷 劉宏狄 管建興

▲ 淥渚鎮閬塢村礦山區域整治中(局部)
自浙江省全面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以來,根據“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理特征,廢棄礦山和坡地較多的生態現狀,村莊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現實境況,杭州市富陽區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全域整治+”模式,合理規劃、分類實施,使整治效果更明顯,生態環境有提升,村居建設有特點,村級經濟發展有保障,有力助推鄉村振興。
以“變廢為寶”為引領。近三年來,富陽區完成5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整治后,增加用地空間,優化耕地保護區,獲得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如淥渚鎮閬塢村等兩個村所開采20余年且相互毗鄰、犬牙交錯、生態環境破壞較嚴重的4座廢棄礦山成為全域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的對象。該核心區域整治后將形成約1500畝的用地空間,打造集綜合產業碼頭、中心村鎮商貿集聚、高品質現代觀光農業園于一體的農業、工業、旅游業“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同時,復墾耕地獲得增減掛鉤指標280畝,削坡治理富余礦石出讓收益5.6億,形成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以“新型農業”為導向。永昌鎮利用海綿農業技術造水田,實現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該鎮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低丘緩坡資源,突破水資源的約束,引進海綿農業專利技術,一體化完成雨水的收集、儲存、凈化和循環,在實現“高效節水、雨水循環利用”目標的同時,為解決農業面源污染提供新的途徑,使荒蕪低效的園地、林地“搖身一變”成為集生態觀光、農事體驗為一體的高科技農田產業園。該鎮現已引進生態農莊、高端農業等農旅一體的農業體驗項目,對已經完成的350畝微循環水田進行整體開發,土地流轉費從每畝500元增至千元,當地農戶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以“休閑娛樂”為風尚。銀湖街道坑西村開發建設景點、打造地質公園,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該村地處石灰巖地區,喀斯特地貌隱于山林之中,多年的礦山開采破壞了部分生態和地貌。通過對區域內廢棄礦山、騰退廠房的集中整治,對周邊山林、地質資源的全面修復,該村深度挖掘石灰巖天然石林資源,打造地質文化村。目前,該村以資源為入股資本,成功引進合作開發商,并將結合土地綜合整治,投資10億元人民幣同步進行景區開發和商業區建設,屆時將建成富陽一處新的打卡必備地。

▲ 漁山鄉高標準基本農田
以“城鄉環境改善”為手段。富陽區通過拆違建、除危房、整溪流等方法,改善了城鄉環境。近三年,全區積極開展“三改一拆”行動,違建改建面積610萬平方米,增加鄉鎮、村基礎設施用地3000多畝。同時,該區深度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生”空間,展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土地整治工作對各類土地資源要素進行全方位重新整合,優化用地布局,促進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用地集中集聚,清晰生產、生活、生態三區界限,徹底改善城鄉環境。如鹿山街道湯家埠村通過整治集聚產業用地,優化了居住環境,修復了農田生態,打造了千畝“花海藍田”。又如湖源鄉對集鎮及沿溪小水電進行綜合整治,建造了“龍鱗壩”等特色壩景,每天有上萬名游客,周末最多接待5萬余游客,使湖源集鎮成為網紅村。近年來,通過村莊整治、環境改善、基礎設施完善,全區有25個村達到了浙江省A級景區村,其中11個達到2A級、14個達到3A級標準。
以“文化宜居”為要義。富陽區對一些建設落后且無保護價值的村落進行改造升級,賦予“杭派名居”的新定義。通過全域整治,該區修復現有山水資源,進行賦有江南韻味的人文再設計,實現人居環境與“山水林田湖草”在文化、思想和現實生活等各層面的有機結合。現已建成洞橋文村、場口東梓關村、大源望仙村三個文化村落,另有 5個村正在建設中。該區全面改造村莊面貌,建設新農居點,提升人居環境,集約土地空間,運用先進而適宜的住宅設計技術,打造綠色、生態、科技、品質的新農村集聚地。同時,該區在整治后還可通過土地增減掛鉤指標結余交易,以此增加農村集體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