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愛國之心,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鮮活、最堅定的那顆“初心”,它扎根在億萬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里。愛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情懷和擔當
從去年開始,中美貿易戰、華為事件以及近期愈演愈烈的香港暴力事件,大家的心里一定都和我一樣不能平靜。最近,我與孩子一起看了東方衛視一檔欄目《這就是中國》,聽張維為教授講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更是感觸良多。
在中國,愛國主義有深厚的文化傳統,中國人都有寶貴的家國情懷。漢字“國家”這兩個字,一個字是“國”、一個字是“家”,可見在中國人心目中,國與家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有國才有家。這個概念本身就表達了中國人對國家的獨特感悟。古往今來,從“舍己為家”“保家衛國”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無一不展現了中國人特有的家國情懷。
這種家國情懷的形成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從中國近代史來看,中國經歷了西方列強的入侵,多少次殘酷戰爭的創傷,多少次不公平的割地賠款。我們的首都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占領過,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占領過,在日本侵華戰爭時被占領過,還發生過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這些慘痛的經歷給中國人帶來了深刻的“國破家亡”集體記憶,我們能深深地體會到:“要是國家完了,中國人的家也完了”。
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今天我演講的背景音樂,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歌曲《我的祖國》。它是電影《上甘嶺》的插曲,源于戰火紛飛的抗美援朝。朝鮮戰爭永遠結束了西方大國可以任意欺負中國的歷史,也就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總司令彭德懷元帥所說的,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首歌完美地詮釋中國人的家國情懷:“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這條大河可以是長江、黃河,也可以是杭州人的錢塘江、寧波人的甬江。這首歌里的家就是我們無數個普普通通的家庭,這首歌里的國就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大文明古國——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國,除了中國,其他三個古代文明早已經泯滅在了歷史的長河當中,中國是唯一一個5000多年來沒有出現文化斷層的國家。我們的愛國主義,不僅僅是愛一個國家,也是愛一個偉大的文明,一個沒有中斷的、數千年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它的內涵比西方意義上的愛國主義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
在習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后,是我們文明型國家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歷史傳承,是對人類大同理想的一種憧憬。這些都是中國愛國主義特別出彩的地方。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之一就是這種愛國主義。沒有愛國主義,中華民族不可能在1949年完成建國大業;沒有愛國主義,中國的改革開放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沒有愛國主義,中國不可能實現對西方和西方模式的超越。
今年,我們即將迎來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風云際會,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一躍成為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的歷史性跨越世人矚目。那么,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在國際形勢如此錯綜復雜的今天,我們又應當怎樣愛國呢?
在我看來,愛國主義其實就體現在我們點滴的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崗位上認真負責,在學業上有所進步,在每一個自己挑戰的領域有所突破,這些就是我們最樸素的愛國主義表達方式。
愛國之心,就是我們內心深處最鮮活、最堅定的那顆“初心”,它扎根在億萬同胞的血肉里,深藏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里。愛國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情懷和擔當。
讓我們胸懷家國理想,扎根人民、奉獻國家,讓我們在個人奮斗中推動社會進步、民族復興,讓我們一起見證一個更好的中國!